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在网络规制过程中,既要实现秩序与安全又要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以言论自由保护为视角观察我国网络规制立法存在的问题会发现,目前,在网络规制立法领域存在立法层级低、立法主体混乱以及立法程序欠缺民主要素等问题.本文分析了网络规制立法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政法学刊》2019,(3):5-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网络言论自由问题显得日益严峻和突出,如何将网络言论纳入法制的轨道,乃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课题。一些发达国家这方面的立法相对成熟,颇具比较完备的网络言论自由的保护以及规制体系,这对建立健全我国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制体系具有不菲的借鉴意义。这就需要探讨美国、德国网络言论自由保护的立法模式,比较分析其相关法律规制的内容和特点,他们立法方面的成功与可取之处,为我国完善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规制体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3.
公民恰当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现代宪政精神的体现,但是当前网络言论自由权限制的缺位带来了权力滥用的严重后果.如何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的同时对网络言论中的违法现象进行有效的规制,是网络立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张网络立法要实现全方位和明晰化,在给出互联网言论规制的原则性指引的同时,更要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暴力的界限尽可能地具体化.在实体层面,网络言论自由应以不侵犯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为边界,在形式上则应当结合网络平台的特殊性对禁止性言论作出列举式规定.如此才能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充分发挥言论自由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曹岩 《法制与社会》2013,(7):242-243
网络的快速普及给公众提供了广阔的言论平台,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更多表达自由之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而我国目前仍缺少相关法律对网络言论自由进行有效规制。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言论立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从立法原则、立法形式、及配套法律等方面借鉴国外网络言论立法经验,完善我国网络言论立法。  相似文献   

5.
马静 《法制与社会》2012,(36):230-231
随着网络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席卷全球.网络言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但同时,网络也为一些人侵犯他人隐私、传播色情和进行其他网络犯罪提供了渠道.使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一个新的领域受到无形的威胁.因此,为了规制网络言论自由,本文试从立法、开发商、网民、政府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就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言论的挑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6.
言论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一项基本人权。现今,伴随高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推广与普及,言论自由权俨然已经衍生至广袤的虚拟世界,尤其是号称"中国网络第一案"——"黄静案"的出现,向世人敲响了网络言论自由的警钟。本文从该案入手,通过案情分析和认知,立足于言论自由权的深刻内涵,汲取欧美国家相应的立法经验,探析了网络言论自由的价值功能、规范定位、以及法律控制,并就网络自由权的保障和规制阐发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是网络时代发展的产物,在促进信息流通、言论自由、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因网络自身的特性、网民素质的限制,以及我国相关立法的不健全,越来越多的“人肉搜索”事件失去其平衡点,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亟待相关法律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规制.鉴于刑法入罪逻辑思路、隐私权和网络相关立法的不完善,以及现实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适宜将“人肉搜索”独立成罪,动用刑法对其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8.
面对网络行为的相对匿名性、分散性传播、多节点接入、与地理位置没有必然的联系等特点,传统的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和规制体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们还需要借助网络架构的力量,需要依靠法律、社会规范、网络架构的共同努力。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保护和规制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我们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障我国的信息安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在信息化时代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9.
正当竞争边界的模糊性与商业言论边界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不正当竞争规制与商业言论自由之间存在模糊难决的空间。不正当竞争边界的模糊性易导致不正当竞争规制过宽,仅依据不正当竞争法处理有关商业言论行为可能会导致基本权利价值受到损害。商业言论边界的不确定性使得欧美至今未能对商业言论进行准确的界定,也未形成统一的商业言论保护的原则和标准,其仅受到有限保护。不正当竞争规制的宽泛性与商业言论自由的有限性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二者发生冲突。对此,欧美所进行的立法及实践表明,商业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当商业言论涉及不正当竞争规制时,只有商业言论事关重大社会公共利益时才可能受到宪法保护。其立法和实践显示出法院根据不正当竞争法和宪法进行双重审查的特点,而依据宪法的基本权利价值进行考量是平衡二者冲突的关键之所在。这些立法和实践为我国商业言论保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论网络中的言论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庆虎 《法制与社会》2010,(23):238-239
网络空间的出现给言论自由带来了新的表达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法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发生侵权时,如何准确的查明侵权的主体及确定管辖的法院都面临困难。如何有效的规制网络中的言论自由,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现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现阶段言论自由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新闻自由权的保障包括对其合理边界的确定和对边界内权利的切实保护。新闻自由权的合理保障是我国新闻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对新闻自由权的保障应当加强。我们应在新闻法律体系的完善过程中,尤其是在新闻立法中更好地保障新闻自由权。  相似文献   

12.
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在构造完整的人格权方面具有某些相同的功能 ,然而在实践中二者更多地表现为冲突的一面。本文着重探讨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有关言论自由与隐私权协调的立法和实践 ,并在分析我国相关立法和实践的基础上 ,对如何完善我国的相关立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In November 2016, China passed its first Cybersecurity Law, aiming to strengthen cyberspace governance through a number of initiatives, including Internet operator security protection,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special protection of critic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local storage of data, and security evaluation for data expor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major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ybersecurity Law. It also discusses the tensions and controversies inherent in the law. All in all, the Cybersecurity Law exhibits distinctiv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premised on the concept of cyberspace sovereignty and emphasizes security over free flow of data and freedom of speech. It provides a basic legal framework for cyberspace governance in China, to be supplemented by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in years to come.  相似文献   

14.
网络暴力言论是对公众合法权益、政府公信力、网络空间与实体社会秩序的挑战,并已成为产生网络风险的重要诱因之一.网络暴力言论的存在不只是利益关系复杂化、网民结构年轻化、道德自律意识薄弱等原因所致,也与当下网络的商业化运作、公民表达渠道不畅、媒体素养教育缺失等因素有关.发达国家在政府重视保障公民表达自由的前提下,加强了对网络内容的治理.借鉴发达国家依法治理网络暴力言论的成熟经验,引导网民担当起维护文明与道德的使命,已成为当前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5.
法律在规制网络言论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规制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我国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覆盖面广,各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以及法制不统一等问题。完善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应遵循必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国务院应加强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审查和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适时出台《网络信息管理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相似文献   

16.

A century and a half after it became part of the Constitution, the First Amendment finally began to fulfill its promise of protecting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Only in recent decades have courts extended that protection to a broad range of expressive activity. In an era of emerging media technology, courts will be called on to establish new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s to deal with the changing communications landscape. Once unleashed, the “new”; First Amendment standards will be available to change the legacy of landmark cases that some consider to be overly‐solicitous of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Protecting the First Amendment in the cyberspace era is best accomplished not by creating new standards, but by applying and thus preserving established First Amendment principles.  相似文献   

17.
自1960年代开始,美国言论自由开启了从经典时期向现代的转型。在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三个领域,言论自由分别与性别平等、种族平等和财富平等正面相遇。通过把"平等"价值引入言论自由这一转型,使色情作品、仇恨言论和竞选经费从单纯的自由问题变为平等与自由间的平衡;同时,为了促进平等,它还强调法律和政策应告别形式中立,必须向弱势群体有所倾斜。这一转型相当于一场言论自由的"新政",终结了言论自由的洛克纳时代,重塑了言论自由的范式和议程,并对当代言论自由的发展产生持续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汪志刚 《北方法学》2011,5(3):154-160
在德国法上,将言论自由所保护的言论区分为意见表达和事实陈述,并根据二者受保护的价值基础分别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这不仅是德国宪法处理言论自由保护问题的基本架构,而且是其他下位阶法律处理言论自由与其他权益保护之间冲突的出发点。以此区分为基础,德国民法上的名誉保护规则也基本上是按侮辱对应意见表达、诽谤对应事实陈述的方式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addresses the tension between nation‐state memory and the law through “memory laws.” In contrast to laws that ban genocide denial or a positive perception of a violent past, I focus on laws that ban a negative perception of a violent past. As I will show, these laws were utilized for a non‐democratic purpose in the last decade or more: They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limit public debate on the national past by banning oppositional or minority views, in contrast to the principles of free speech and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ir legislation in such cases also stands in opposition to truth‐telling effort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I compare two cases of memory legislation, in contemporary Russia and Israel, and evaluate their different impacts on democratic public debates in practice. A third case of “failed legislation” in France compliments the analysis by demonstrating not only the capacity but also the limitation of state power to silence or control public debate using the law. Although national laws often reflect majority culture and memory, I propose that memory laws in Russia, Israel, and France present an escalating degree of minority exclusion—from omission to active ban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