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分治治理结构的长期施行,最终导致我国农村法治建设严重落后于城市,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本文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发,着重探讨了法治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以及农村法治建设的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法治是支撑和保障。没有法治的支撑和保障,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会出现“跛脚”现象。农村法治化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本文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的制约因素以及实现农村法治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应该与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同步,农村法治化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以农村现有的法治环境为起点,剖析农村法治难以推进的几个"难点",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法治建设的重点。对农村纠纷的法律救济机制以及"村民自治"的弊端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通过农村法治体系的完善来治理社会并使之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社会。本文提出要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融入构建新农村法治模式之中,实现检察机关法制监督与农村法治建设的互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家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农村地区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相对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走法治化的农村发展道路,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举措。本文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并对农村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法治社会。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农民的法治主体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提出以下农村法律传播策略,推进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一是扩大"三农"法律信息异指量和同指量的策略选择,二是追求农村法律传播价值的策略选择,三是众法律传播渠道侧重法律信息不同构成要素的传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完善村民自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荣英 《行政与法》2007,(10):12-15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集体经济薄弱、青壮年农民大量外出打工、现行乡村政治文化环境及乡村关系冲突等是制约村民自治有效运作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物质基础;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意识,使农民成为合格的村民自治主体;着力推进村民自治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理顺村民自治中的各种关系;营造村民自治法治环境,为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民主法治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农村民主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河北省农村进行走访调查,总结农村民主法治建设现状,分析阻碍民主法治建设的原因,认为要完善农村民主法治建设,需要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共同努力,并从立法、执法、守法等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同时加强农村规范化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任中,为展现“新”的涵义,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其每一个细节都挥不去法的气息,偏离法这一规则,任何的和谐和发展都飘摇不定,笔者推崇社会主义“法治”农村,以法治建设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志斌 《科技与法律》2007,(3):75-80,47
加强农业环境法治建设不仅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立法滞后、缺乏可操作性,执法机制不健全、不符合农村实际,司法专业性不够、不能体现“三农”特色。基于此,笔者以法治为基点,兼从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视角,论证了新时期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创新思路,以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法律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朝廷律令之外,传统习惯曾经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事行为的重要渊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社会的法律与秩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习惯在当代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习惯是否与现代国家制定法相冲突?其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法学研究的重视。通过对徽州农村民事习惯调查中的个案分析发现,在当今徽州农村仍然存留着大量的传统习惯,有些习惯甚至发挥着重要的法律效力。在当代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发挥习惯的法律效力,探究那些“被冷落的真实”,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寻找传统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策略可以从六个方面着手:一、以城带乡、创新领导体制;坚持求实与创新统一,科学确定新农村建设模式和标准;二、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三、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合理化供给;四、着力推进农业信息化;五、注重提高农民工素质;六、采取合理措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环境保护法律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推进的必然趋势,它缩小了城乡差距,带动了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我国农村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挑战。理性对待农村城镇化和农村环境治理,树立农村环保法治理念,考察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之现状,深入分析农村环境法律保护的问题之所在,从而探究切合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法律制度安排,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即本文意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法治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点、区域、文化和性质四个方面来反思中国的现代法治,可以看到,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现代法治,在有的时候,在有些方面,面对世界或西方却找不到自己的路;面对城乡二元结构却过度超前或者阻滞于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却墨守陈规或者数典忘祖;面对革命与建设却误判当今法治发展的性质而谬以应对。其实,中国现代法治既应是世界的更应是中国的,必须立足中国并关注世界;中国现代法治既应是城市的,也应是农村的,必须同时关注城市与农村的现状与发展;中国现代法治既应以传统为基础也应以现代为目标,是经历革命后在现代的更新和发展;中国现代法治不是革命的,而是建设的,应是以革命作为历史前提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试论农村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处理好农村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关系,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农村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既有法的目的等方面的一致性,也在法的规范、法的实施、法的价值等方面存在矛盾和冲突,习惯法对国家制定法在调整范围、功能方面还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确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设新农村需要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为此需要增强对农村教育的作用与地位的认识,需要城市和社会各界丰富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理解.深入落实对农村教育的支持性政策,拓宽支持途径,促进农村教育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高静 《行政与法》2008,(3):51-5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且要提高农民(农民工及子女)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从业能力、法律意识、思想道德水准、身体素质等,以期促进和谐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8.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需求和重要目标之一。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青年婚事消费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这不仅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破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建设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因此,倡导健康、科学的婚事消费观念,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9.
闫英 《行政与法》2007,(10):50-52
法治新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基层权力的规制尤其重要。为此,应从观念、立法、法律贯彻以及监督等几方面对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