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网络逐步对我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是网络舆情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舆情是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背景,大学生网络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已基本形成,在网络舆情环境下如何坚定大学生“三个自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侧重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培养途径上进行了论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方方面面。网络舆情风险几乎与网络传媒的兴起保持同步,有舆情的地方就会有一定程度的舆情风险存在,因此,防范网络舆情风险是当今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打好舆情战争,是社会管控的关键一步。边疆民族地区因其社会人文现状的特殊性,舆情管理显得更为重要,对于边境地区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的因素进行评价,得出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的大小程度。对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对该地社会管控起到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涌现,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涉法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探讨健全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制度,完善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制度化的途径。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的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会心态表现为宣泄性、恶搞性、质疑性、忽悠性、窥私性、仇视性、盲从性,网络社会心态直接影响到网民的言语行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关系到网民对各种舆情应对处置方式结果的接受程度。本文指出认识和把握网络社会心态的形态和特性,提高涉检网络舆情应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普及与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网络信息社会。当前,全球经济出现了大范围的衰退,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冲击,互联网络安全也受到了影响。同时,网络安全作为社会公共安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情况下出现了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经济危机背景下网络安全的重要作用,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成立统一领导机构,加强网络信息监管,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加大业内人员管理等建议,以确保网络安全的万无一失。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网络社会,网络舆情是社会中的一个焦点。如何正确处置网络舆情,事关党的执政善政大事。针对目前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中系统问题,在分析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必要性的基础上,给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应用背景、系统特点,系统拓扑图、核心功能。使网络舆情更好地服务于检查院决策,科学汇集网络舆情,提供公共决策的信息保障、认真研判、监测网络舆情,增强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确保公共决策的正确方向。促进服务型行政文化的形成,提高政府的行政回应性,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建立面向公众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涉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正形成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法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院应通过转变网络舆情应对理念,探索全新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协调司法权威与媒体监督的关系,以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实现三个至上。  相似文献   

8.
马国兰 《法制与社会》2012,(12):164-16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变迁步伐加快,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媒体化的传媒时代,各种警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愈来愈大。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涉警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因此,研究如何推动涉警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秩序"还是"自由"——有关网络实名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在带来前所未有的最大的自由的同时也为各种网络犯罪提供了滋生、成长的土壤,而网络匿名实实在在是网络犯罪爆发的根源,所以为了网络安全畅通、社会稳定,推行网络实名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徐振增 《河北法学》2012,30(9):166-172
网络实名制关涉民主政治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匿名性为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条件,其与虚拟性网络相契合,有力推进了民主政治进程.网络实名制将削弱民主政治的基础性条件,对公民表达权产生不当限制,更有消弭网络的政治安全、促进人全面发展和“权力分散化”等优势,韩国经验也说明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实名制的条件.在目前后台实名注册的管理制度上,构建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是实现网络安全与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之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持续上升,给安保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与挑战。首先,从安保环境、安保要人、安保执勤队伍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对安保工作的影响;进而,深入探究了安保工作中存在的网络舆情风险因素,认为"安保主体和安保措施"是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和根本;最后,有针对性地给出五点应对措施,分别是树立正确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进一步改进安保工作形式、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五个方面,为安保部门应对网络舆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网络舆情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易星 《政法学刊》2014,(4):101-107
中国正处于群体性事件的易发、多发和高发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几乎所有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都体现了网络及网络舆情的推波助澜作用。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及网络舆情既是党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又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3.
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广泛运用对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和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崭新课题。网络意见领袖是活跃在虚拟世界场域以其舆论对广大网民以及网络舆情施加很大思想影响的特定公众,他们在营造网络舆论声势、传播和引导网络舆论走势以及制造网络舆论压力等方面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发挥着正负两个方面的作用。只有高度重视网络意见领袖在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中的独特地位和功能,全面认识网络意见领袖对意识形态安全产生作用的独特影响因素,努力探索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对意识形态安全积极作用的有效路径,才能以争取网络意见领袖的科学策略趋利避害,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场域以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总体安全。  相似文献   

14.
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的网络运营者主要是党政军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私营部门。因此,如何妥善地界定他们所需承担的网络安全保护义务,是改善我国网络安全状况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此方面,现行制度和两次公开征求意见的《网络安全法(草案)》,均采用了"关注安全底线的、静态的、具体的措施性规定",作为网络运营者安全保护义务的核心内容。而在网络安全形势瞬息万变的今天,"关注安全底线的、静态的、具体的措施性规定"实际上并不足以为网络和信息系统提供实质性的安全。因此,《网络安全法》中对于安全保护义务的制度设计,应该致力于让网络运营者在内部决策环节就足够重视风险管理,使安全义务从外部"至上而下"地施加转变为"内化于心"。  相似文献   

15.
夏如 《法制与社会》2011,(19):119-120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系网民对涉及检察工作与检察形象相关网络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立场、信念和价值观的演变。因而,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出路,关键是正确研判网民个体和集体心理作用网络舆情的趋势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检察机关主导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将网络舆情的导向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维护好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在政治、经济、教育、国防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黑客的破坏活动也随之变得日益猖獗,对经济秩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本文作者主要阐述"黑客"的概念,黑客犯罪的起因,黑客犯罪的特点,黑客犯罪的手法及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制定网络安全法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国《网络安全法(草案)》的发布,为我国网络安全立法带来了契机。《网络安全法(草案)》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空间主权、网络安全战略、网络运行安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制度、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制度等。为了实现未来《网络安全法》主要制度与相关立法文件的衔接,需要权衡以...  相似文献   

18.
薛承飞 《法制与社会》2013,(31):149-149,153
提高涉警舆情应对处置能力和水平,牢牢掌握舆论引导话语权和主动权,直接关系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公安机关形象,直接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围绕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产生原因,结合实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正从"世界末日"、"自来水含避孕药"到"车祸案顶包",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到食品安全,各类网络舆情几乎360度无死角地存在。调查表明,政法类网络舆情几乎全部涉及或者波及检察机关,往往一个细小的案件,经过网络的发酵,随即演变成为震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检察机关的公信力。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做好  相似文献   

20.
推行网络实名制在我国势在必行,这是保障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然而在网络实名制下,做好相关的隐私权保障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