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在大学是学法律的,1953年从华东政法学院毕业后分配做了新闻工作.在我的新闻生涯中,很大—部分是从事法治、法制宣传.如果从1954年在<光明日报>任专"跑"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董老)、司法部(部长史良)新闻的记者算起,到2004年从民主与法制社领导岗位退下,前后50个年头.  相似文献   

2.
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美国思科系统公司总裁钱伯斯接受记者的现场采访.记者问:"作为公司的总裁,您能跟我们谈谈贵公司的主要业务吗?"钱伯斯摇摇头,说:"对不起,这要问我的业务经理.  相似文献   

3.
新闻真实不等于客观事实. 新闻是选择的艺术,为了时效性,记者必须尽快地从众多的社会信息中捕捉新闻,选择新闻.而时效性从另一角度讲也是新闻的限制性,它不允许记者象研究人员那样从容不适、细致八微地进行研究分析,再加上采访环境、采访手段等等原因,所谓的新闻真实肯定只能是基本符合事实或接近事实,如果一定要拿客观真实的足度去要求、去衡量新闻真实,那无异于求全责备或吹毛求疵.若依了这样的标准,许多新闻报道都是有懈可击的.  相似文献   

4.
新<条例>的颁布,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的主要原则和精神以长效法规固定下来,此举的最大受益者是外国驻华的新闻机构及其记者.因为关系到外国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的切身利益,这个条例受到外媒的广泛关注实属正常.……  相似文献   

5.
《法制与经济》2005,(6):62-62
编辑同志: 我是某县电视台的记者,前不久在新闻采访途中,我发现一诈骗犯罪嫌疑人当场使用暴力抗拒受骗者和周围群众对他的抓捕,便立即打开摄像机对这一过程录了像。对此,有人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是违法的。我想知道,记者对正在实施的涉嫌犯罪行为录像是否违法? 梁艳  相似文献   

6.
我信奉“新闻即史”说。当然,这不是定义,只是实践中的概括,体现了史笔和记者之笔的不谋而合耳。无独有偶,美国新闻界也有此一说,那是美国一位学者莫特(F.L.Mott)所著的《美国新闻论》中,有一章题为News as History,直译恰好是“新闻即史”。可见这个说法放诸四海皆准。古之良史,无不忠实于客观事实,注重寓言于事中。史笔与记者之笔因此而结缘。人们称之为“春秋笔法”;“新闻即史”也许附会于此。真是,两者何其相似乃尔!在我国,“春秋笔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一部编年史《鲁春秋》,它记载了从鲁隐公至鲁哀公242年间的事。缘因孔…  相似文献   

7.
郭洪平 《方圆》2022,(1):16-19
做记者年头一多,什么样的人都能遇到,有热情的、有矜持的,有能说的、有寡言的,有的上赶着找你,也有的见了记者就躲的.不过,以我多年从事新闻采访的体会而言,但凡你说人家的好、表扬人家的,一般来说采访上不会遇到多大阻力,但是,别忘了,我说的这些都是常理,生活中还经常有不按常理出牌的:我为啥要听你的?别说你表扬我,就是你给我塑...  相似文献   

8.
玫瑰摇曳生姿:女记者撩拨不动"酒帝"身体 2001年6月16日,中央某报财经记者董斯妮从北京飞抵安徽,对古井集团董事长王效金进行专访.王效金对记者烦不胜烦,因为有些记者以新闻采访名义拉广告.王效金吩咐秘书:"就说我身体欠安,没空接受专访."董斯妮红颜勃怒:"请告诉你们王总,他不接受采访会后悔的."  相似文献   

9.
禹风 《法学》1987,(12)
党的十三大设新闻发布会,虽然次数不多,但据我所知,收视率颇高。我就是场场必到的“发布会的爱好者”,出于工作需要,发布会上的领导同志答记者问,我是“牢记”在大脑表层的,并喜欢从中拣出些什么的说三道四一番。阮崇武同志作为国家科委副主任随宋健主任出席了一次新闻发布会。国外记者要他回答出任新职的原因,阮崇武作了回答,其内容想必诸位也已聆听了,在此就不再赘述。国外记者提及这一问题,我想这大概就是西方社会新闻价值的“必然反映”吧。但从我们今天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来说,人家为  相似文献   

10.
张振华 《方圆》2022,(1):24-27
最近,电影《亲爱的》原型人物孙海洋历经14 年终于找到儿子的新闻,引发舆论对于拐卖儿童犯罪问题的再次热议. 做了6 年政法记者,我采访过的绝大多数案件随时间的流逝和报道任务的终结,已渐渐地被搁浅在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11.
刘力 《中国监察》2009,(6):53-53
我叫刘力,是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今年元月,我参加了中央新闻单位王瑛事迹采访团,到南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采访。那些天,我记录着,感受着,一次次感动,一次次流泪。  相似文献   

12.
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以来,新闻侵权诉讼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一些报刊杂志就舆论监督与新闻侵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对于划清正确的舆论监督与侵犯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的界限无疑是必要的,有积极意义的。但在讨论中也反映出一些新闻单位和记者对充当被告似乎怀有愤懑和涉讼必败的心态。 究应如何看待新闻侵权诉讼的发生?有人认为“告记者热”把新闻单位和记者推到被告席上,不仅有损  相似文献   

13.
第一条 为方便台湾记者进行新闻采访,加强海峡两岸新闻交流,以加深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两岸关系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申请到祖国大陆采访的台湾记者,是指正常出版和发布新闻的台湾地区报社、杂志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的记者、编辑(包括摄影、录像人员等)。 第三条 台湾记者的采访工作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台办)主管。 第四条 台湾记者须提前10天提出采访  相似文献   

14.
乔志峰 《政府法制》2014,(13):21-21
记者采访平度事件遇嚣张男子:央视采访要经我批准! 3月22日,央视记者赶往山东平度市,采访“火烧村民”事件.医院里,一名自称是伤者家属的中年男子态度嚣张,认为央视记者是假记者,说:“你经过我批准了吗?我是平度来的!”但当记者向家属求证男子身份时,家属们都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15.
在新闻采访、尤其是涉及“三农”的采访中,有些记者经常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因为许多接受采访的农民,面对记者往往不敢说真话。笔者认为,群众在新闻里说真话,是减少新闻文过饰非、弄虚作假的有效途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群众在新闻里不说真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一些地方干部习惯于报喜不报忧的汇报方式。当记者下基层采访时,他们就照例找来那些“善于说话”而且能把话说得滴水不漏的干部、群众来应付记者。其二,一些地方干部不想让群众说真话。群众的声音是最真实的,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指出当地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而…  相似文献   

16.
在新闻实践中,记者应不断强化自身的现场意识,这对于提高记者的业务素养、采写出感人至深的新闻报道至关重要. 所谓现场意识就是指现场记者的采访要与事件同步进行,尤其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并通过采访揭示出来.反映事物本质的瞬间,往往是报道的精彩部分.记者要善于把握事件进程和人物活动的各种变化,并做出正确判断,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时空流程和场景.  相似文献   

17.
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2月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揭晓.7名中国记者在本次大赛中获得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1项三等奖.一年一度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足国际上最权威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大赛始于1955年,由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主办.大赛评选分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娱乐、自然共lO类,大赛最高奖是在所有参赛作品中评出的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幅.  相似文献   

18.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19.
2007年4月10日,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忠诚卫士英模报告团”首场报告会在中央纪委、监察部机关报告厅隆重举行。此前,我刊派出记者参加了由中央纪委、中宣部组织的中央主要新闻单位采访团,对此次报告团成员沈长瑞、曹文华、杨正超、林建智等人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实地采访。4位英模的事迹,我刊以往都进行了报道。此次,我们将记者采访中的所见所闻,以记者手记的形式记录下来,献给读者,请与我们共同走近英模——  相似文献   

20.
《法治与社会》2001,(3):6-8
范长江,杰出的新闻记者,以&lt;中国的西北角&gt;和&lt;塞上行&gt;两部新闻作品集名世,曾为&lt;大公报&gt;记者,后入解放区从事新闻,再后官至新闻总署副署长,&lt;人民日报&gt;社社长.是中国最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新闻官司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