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信息化时代,知识隐藏成为教师个体间知识行为标出项。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发生于知识信息源检索、知识应用策略等诸多专业实践节点,背后蕴含教师个体的脸面意识,极易导致专业真相异化、浅薄自我确证与知识内卷化;其发生动因在于专业地位竞争中对"失去"的忧虑,专业领地思维"非我"与"属我"冲突,专业身份特质"圈内"与"圈外"分野,专业人际关系"我们"与"他们"对立。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不仅表现为技术性问题,更表现为"知识·权力·利益"互构过程,其中纠缠着"代价—收益"权衡。矫正教师个体间知识隐藏,必然意味着对其发生机理予以消解并浸入新要素。具体而言,尤其需要从尊重收益预期、注重任务卷入、重构知识组织文化、形成共同知识愿景、完善知识吸收机制等维度切入。  相似文献   

2.
见危不救的悲剧一再重演,越来越多人呼吁增设"见危不救罪"。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证了我国目前不适合增设"见危不救罪",并提出完善《民法通则》的规定以鼓励见义勇为,转变"见危不救"案件判决思维方式以减少见危不救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美德即知识"出自苏格拉底,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后世许多哲学家探究讨论的焦点话题。文章主要从三方面入手来解读这一命题:一、诠释"美德即知识"。二、"美德即知识"批评与辩护。三、"美德即知识"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文本依据,来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的"学问谱系"的清理和批评.苏格拉底认为它无劝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建立,因为他们深陷于"意见"之中.苏格拉底批评这些"意见"之学,提出了"无知之知"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深圳市法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公益普法平台"民断是非",就正在征求意见的《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展辩论.律师、法学专家、市民代表、"南航急救门"事件当事人等对条例中的善意无偿紧急救护造成损害免责等内容予以称赞同时,也建言应提高重点单位持救护员证人员比例.既鼓励全社会敢救,也保障会救.(1月12日《深圳特区报》).  相似文献   

6.
《政法学刊》2017,(1):5-12
在诉诸于感官的"无形财产"、关注创造过程的"智力成果",以及关注创造结果的"知识产品"、"信息"、"符号"等统合知识产权客体的术语中,"知识产品"一词不仅体现了权利客体与权利本身在术语上的对应性,还强调了这类财产的非物质性和经济属性。作为一种在法律上有财产价值、有"构"无"质"的精神产品,知识产品既区别于包括自然力在内的有体物,又不同于作为客体的权利这类无体物。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特殊性,在民法典中规定知识产权时,宜采用有保留的纳入式:即将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共性规定于民法典总则之中,将知识产权与其他财产权的共性规定于财产法总则的一般规定中,并且在财产法总则中设定"知识产权的一般规定",重点在于描述知识产权制度与其他财产权制度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7.
人物     
胡舒立:当理想遇到现实在3月底、4月初的股市跌荡中,《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成为舆论的焦点人物。在亿万股民、不少媒体和学者对政府"救市"的呼唤声中,在"救还是不救"的激烈争论中,胡舒立发表文章《何必讳言不救市》,以强悍的文风捍卫政府不应干预资本市场的信念,并指责呼吁救市者动机不纯。她的观点是:"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  相似文献   

8.
俞振鹏 《法制与社会》2012,(31):206-207
近年来,"知识扶农"在政策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不断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大学生"知识扶农"仍然面临一些现实性问题和严峻的挑战,制约其继续前进的步伐。本文在阐述"知识扶农"基本现状的基础上,以农村支教为例分析"知识扶农"过程中存在的渠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见危不救"是否应该入刑一直以来都是刑法学界广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尤其是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法学界对该问题的讨论更进入白热化阶段。本文从国内立法实践和国外立法现状来阐述"见危不救罪"入刑有相应立法经验可借鉴,从公共精神的缺失、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滑坡"、奖惩机制的不合理论证了"见危不救"入罪在新时期有其存在的土壤,进而论证了"见危不救"入罪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苏格拉底的申辩》为文本依据,来分析苏格拉底对智者的"学问谱系"的清理和批评。苏格拉底认为它无助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建立,因为他们深陷于"意见"之中。苏格拉底批评这些"意见"之学,提出了"无知之知"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偏激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就不免会遭到阻抗,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教学问题。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教学观,"建构"和谐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认真分析激进建构主义知识观的特点就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法》通过构建"持有人"这一特殊民事主体概念,赋予持有人传承使用、知情同意和利益分享等权利。遵循IGC"保护传统知识"议题中对于传统知识保护的例外和权利限制理念,通过界定商业性使用行为,以及借鉴著作权转换性合理使用制度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商业性合理使用的权利限制规则,为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持有人专有权利保护制度奠定法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见危不救要否入罪的讨论涉及法律与道德双重关系。法律与道德的离合,不能一概而论。具体到见危不救要否入罪这个问题上,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议,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立法也大相径庭。自20世纪初以来,西方"社会法学"的思潮影响日大,"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在立法中得到体现,法律与道德呈合流之势。在许多标榜"个人本位"、"权利本位"的西方国家,都有"见危不救罪"的规定。在我国,尽管没有"见危不救罪",对一般的无救助义务的人见危  相似文献   

14.
自从国际关系擘作为一个制度性的学术性学科在20世纪早期觉醒以来,它的发展历程的一个纬度的"外史"就表现为国家知识霸权的变迁.国际关系学的国家知识霸权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国际关系学由最初的两战期间的英美知识共治,以英国为主的"英国知识霸权"转变到二战后的"美国知识霸权",中间夹杂美美间的知识交锋,主要是英国做知识上的反抗,再到美国一家知识独霸、冷战后的美国知识霸权与对美国知识霸权的挑战同时并存的"后美国知识霸权".  相似文献   

15.
论见危不救犯罪化的道德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危不救的行为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及思考,单纯的道德约束和行政权力的调节是十分有限的。用法律惩治冷漠,用刑法规制见危不救的行为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以刑事立法为主要线索,探讨"见危不救罪"在我国刑法立法中存在的争议,论证见危不救罪的道德基础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引发了中小学教育知识的第二次转型。这种转型既表现在教育知识观从知识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向,也体现为教科书文体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变,同时还表现为教育知识取向从实用向人文性方面的转轨。无论哪一种转型,都引发了不同群体的批评。这种基于各自立场的批评与反批评,反映了人们对待教育知识转型过程中"经典"与"通俗"、"实用"与"人文"、"文化"与"兴趣"之间不同取向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动价值论的语境下,创造不是"劳动",知识不是商品,知识的价格其实是知识产权的价格,知识的交易其实是知识产权的交易。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是他所倡导的阐释人类学的代表作。本文浅析了如何理解和获得格尔茨的"地方性知识"、以及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法律。  相似文献   

19.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复苏之时,正是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繁荣昌盛之期.以反思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为核心的新教育社会学,深受知识社会学学问理路与问学气质的影响.在面对当前社会转型与教育知识变革的背景下,走出"知识与控制"的解释框架,从更具实践性的"知识与行动"这一分析框架入手提出问题,并寻求重新理解与解释教育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吴志攀 《法学》2012,(1):33-38
我国"大而不富"的经济状况可归因于其低端产业链中缺乏广阔知识领土以及有效的法律制度性保障。瓶装水盈利模式的变革昭示了知识领土固定化带来的巨大品牌利益,这直接关系到国家产业是否能转变"大而不富"的经济怪圈。应当完善法律对于知识领土的框架性保护,在寻求知识领土固定化的努力中达成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