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问题极其重要,已经是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不论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亦或是在理论关注的视界中,民生(问题)都在极大的程度上吸引着人们的眼光。本文是从宏观的角度、从法学的视角将自己对民生的一点看法表达出来的,提出:法学理论在自身的研究框架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并且将关注民生视为自身所追求的一种终极价值,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建设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作为民国时期一位杰出的宪政学家,章渊若非常关注民生问题.他对宪政内涵的独特理解,使他能将宪政与经济问题以及民众的生活改善联系起来.他的民生思想直接来源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理论.他将民生写入宪法,并在发展孙中山民牛理论的具体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构了自己的民生法律体系.理解他的民生法律观对于解决今天的民生问题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4.
韩梅 《法制与社会》2013,(36):230-231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们也开始研究民生问题的解决办法。目前我国正在迈向共享发展成果、全面改善民生的新时代,国家和政府大力倡导建设民生、改善民生。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将建设民生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课题,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并针对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论述了民生问题存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等,提出解决民生问题的思路和理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民众和舆论的关注。本文从法律的角度思考民生问题,从明确民生问题的基本内涵出发,研究民生问题存在的社会原因和历史背景,树立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理念,进而提出了关于解决民生问题的法律制度思考。  相似文献   

6.
法律是社会交往和社会需要的产物,因之,法律也是主体交往中日常生活的公共产品。它不仅作用于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更重要的是,法律作为正式制度,还缔造着人们的制度生活。但法律的规定并不是完全自足的,一方面,需要关注作为非正式制度的民间规则的作用,另一方面,当法律规定有所遗漏,或者法律规定对公民的日常生活不能调整、规范时,民间规则对救济法律的不足,就可能会派上用场。甚至即使法律对相关社会关系有所规定,在实践中也免不了法律和民间规范相互交叠地发挥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在两岸有关民生的交流中,应当把民间规则纳入保障两岸民生、促进两岸往来的重要社会因素中。  相似文献   

7.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8.
所谓民生,就是人生存的全部需求和发展的普遍需求。我国正面临的严峻的民生问题:在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胡锦涛主席将人民理想的生活现象描述为"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明确指出我们的政府应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劳动的权利和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民生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家与民族命运兴衰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分析我国民生问题现状入手,以法律的视角对如何解读和看待民生问题,实现法治建设与关注民生理念的融合,提出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0.
民生问题既是世界各个国家治理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根本问题,又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从而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和加快民生建设,不仅是党的执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形势下民生体制改革的期盼。立足于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针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民生问题,对未来我国民生建设路径进行深入探析,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