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完全是以成年人为基准构建的,容易忽视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加之有关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及刑事政策零散地见诸各个法律,不成体系,因此,我们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中体现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轻缓的刑事公诉政策,应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立法机关不断出台相关的未成年人犯罪轻缓刑事政策。为此,在当前的公诉改革热潮中,必须要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分析,设计恰当的处理措施,切实保护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才能更有利于推进公诉改革。  相似文献   

3.
元旦前夕,歙县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组挂牌成立,办案组相应的工作也随即正式展开。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办案组,负责该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刑事诉讼活动监督以及抗诉工作。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审查,严格掌握审查批准逮捕、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的条件,提出是否批准逮捕、是否提起公诉或者不起诉的意见。对公诉的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4.
言论广场     
《中国司法》2006,(2):5-5
对未成年人犯罪要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和轻微犯罪案件,在充分体现依法从宽的一面,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依法应当起诉的也要主动向人民法院提出从轻处理的建议。各级检察机关要继续推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批捕、公诉方式改革,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要探索实行分案处理的制度和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公诉方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在全国检察长会议上如是说,《检察日报》2006年1月6日)律师权利是公民权利的延伸律师执业和人权保障紧…  相似文献   

5.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2,(24):53-5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多,对于如何处理未成年犯罪,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我国的很多检察院还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未成年刑事案件专门处理的部门,即使一些设置了专门处理未成年刑事案件工作小组的检察院,对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也分散在各个部门中,执行的效率低,无法保证未成年人的保护.本文就在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检察公诉未成年人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检察院公诉处未成年人“捕、诉、监、防”一体化机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仍是中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应引起我们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重新进行理性思考,检讨其得与失。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实际上指的是国家机关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违法行为和其他不良行为而采取的一切防治措施政策。站在理性的高度审视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需要关注以下问题:1.未成年人的范围。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的身心成熟过程加快,他们的生理和社会心理的成熟时间明显提前,这种情况应引起制定刑事政策的国家机关的充分考虑。2.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范围。中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指向以下三类:第一类,未…  相似文献   

7.
由于铁路司法体制自身的原因,加上铁路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等多方面因素,整个铁路未成年犯罪人司法保护体制尚不健全,铁路司法机关对未成年犯罪人的司法保护明显滞后。铁路检察机关应针对铁路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通过行使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出庭公诉、诉讼监督以及参与综合治理等检察职能,切实履行好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职责, 建立和健全铁路未成年犯罪人的司法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增多,而且犯罪人也逐渐趋于低龄化,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规范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的适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刑事政策存在的不足,并为完善和丰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一、运用轻缓刑事政策,慎重对待未成年人和轻微犯罪案件(一)对未成年人犯罪和过失犯罪大胆适用相对不起诉提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确系初犯、偶犯且情节轻微者可诉可不诉的不诉,依法应当起诉的要求在公诉意见中必须提出从轻、减轻的量刑建议。对于交通肇事罪等过失犯罪,提倡只要双方当事人就民事赔偿事宜达成协议,且被害人家属要求对犯罪嫌疑人不予追究或从轻处理的均可作相对不起诉处理。这样既使肇事者受到了教育,又使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得到了满足,节约了司法资源,同时提高了办案效率。(二)用审理级别管辖保障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根…  相似文献   

10.
作为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一处未成年办案组的一员,在一年多时间承办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中,面对上百万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我更多地感受到了痛心。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刑法中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莫洪宪 《法学论坛》2002,17(4):95-100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日益为国际社会及世界各国所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对其犯罪应采用有别于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我国现行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明确规定了从宽处罚和不适用死刑的原则。从有助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贯彻落实考虑 ,本文对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和从宽处罚的原因进行探讨 ,并对“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观点提出异议 ,为司法实践正确解决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提出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朱扬 《法制与社会》2010,(6):133-134
本文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切入,分析了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从刑事司法的角度,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几项措施: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体系;提高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不起诉率;法律援助从讯问时开始直至审结;建立犯罪的未成年人矫正体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如何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采取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相结合的方式来阻止未成年人犯罪浪潮的高涨,但由于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存在不足.刑事政策叉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成效不甚理想。采取何种刑事政策能有效地弥补刑事立法的不足,以达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确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实施犯罪时的年龄,一律按照公历的年、月、日计算。过了周岁生日,从第二天起,为已满××周岁。 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应当把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作为重要事实予以查清。法律文书中要写明未成年被告人出生年、月、日。对于未成年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没有查清,而又关系到应否追究刑事责任和判处何种刑罚的公诉案件,应当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相似文献   

15.
苏童 《法制与社会》2011,(18):281-282
当今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我国出台了许多措施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未成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在适用刑法时候给予特别对待,需要刑事政策给予特殊的规定,需要社会和家庭给予特殊的关注。本文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完善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进行了设想,以使我国刑罚体制更加人性化,在有效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使公平与正义的理念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宣喆 《法制与社会》2012,(24):153-154,156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以及犯罪刑事政策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与矫治起着引导作用,刑法修正案(八)就累犯制度作出了新的规定,我们应结合刑法制定累犯制度法律原理,正确解释未成年人累犯条文,分析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合理完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矫治政策,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公诉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犯罪形势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总结惩治犯罪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刑事政策,对政法工作包括检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诉环节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必须深刻认识其科学内涵,并以这一政策的精神为依托,研究加强和改进公诉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子莹 《法制与社会》2010,(23):112-113,117
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来处理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体现了我国处理未成年人犯罪以惩罚为辅,以教育为主的原则,符合刑罚轻缓化的趋势。本文指出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规定的较分散,不利于操作,比较研究国内外的相关规定,可以借鉴先进的经验,有利于合理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就是创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彰显了立法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权益的高度重视。作为承担指控犯罪职能的公诉部门,在刑事诉讼中,如何全面贯彻法律的有关规定,充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尽早回归社会,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全面贯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社会危害性加重和人身危险性增加的总趋势,这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社会观念、实践对策和理论研究均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犯罪中出现的新特点,在全面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础上给予积极应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