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三月的沈阳,虽然春寒料峭,但阳光明媚。辽宁高院刚刚部署了年度七项重点工作,实施“天平工程”,而深入推进“阳光审判”就是其中的一项重点。“阳光审判”,这是一个温暖的司法词汇。它足以温暖公众的眼球,还有那些对司法公开、司法公正充满期待和信赖的百姓的心灵。  相似文献   

2.
“阳光司法”在浙江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研究》2012,(1):110-117
浙江各级法院积极推进阳光司法工作成效显著。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阳光司法仍存在着很多亟需解决的难题,如司法公开的理念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司法公开与相关制度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厘清、司法公开具体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现有硬件设施尚不能完全满足司法公开要求等。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理念,深化思考,注重制度协调,不断丰富和创新阳光司法的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3.
李月平 《政府法制》2014,(34):16-17
伴随着“阳光司法”活动的深入开展,山西省方山县人民法院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主题,全面落实司法公开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审判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突出能动司法的主基调,从立案信访“第一窗口”开始,主动将审判执行工作全程纳入“阳光审判”之中,创新各项举措齐头并进,努力把司法权力公开给人民群众,受到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相似文献   

4.
亓珉 《江淮法治》2011,(10):22-22
阳光,就字面含义而言,难与我们法院的工作联系在一起,当缀附上“司法”一词,便有了深层次的含义.赋予了新的执政、执法和管理理念。就法院而言.审判和执行是基本的两大主题工作,提倡、践行“阳光审判、阳光执行”,与由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衍生的“人本司法”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现实和明确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3年12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办公室、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法治中国与司法公开—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新闻发布会暨司法公开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对浙江全省103家法院,陆续出具审务公开、立案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公开、保障机制5个方面的测评分析报告和阳光司法指数总测评报告,全国首部阳光司法指数测评报告对外发布。  相似文献   

6.
《中国审判》2010,(5):8-9
“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作为法治社会普遍遵循的一项重要司法原则,司法公开是落实公正廉洁执法、实现司法民主、保证司法廉洁、确保司法监督的重要手段,在几轮司法改革中都列入重要的改革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日益向社会敞开司法大门、让民众接近司法、知悉司法活动、不断增强司法透明度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蒋惠岭 《中国审判》2014,(11):34-37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推进审判公开”的新任务。当前,中国的司法公开制度改革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提升法院公信力、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举措。从2006年分设建院伊始,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就牢固树立了“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促和谐”的理念,把司法公开工作纳入审判工作进行部署、检查、  相似文献   

9.
北方  茹克雅  黄晓明 《法治纵横》2013,(1):F0002-F0002,F0003
2012年,拜城县人民法院认真开展“人民法庭为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抓班子、带队伍、促绩效,全面推进法院工作不断取得进展、新成绩。通过阳光司法活动,积极培育先进的法院文化,为构建“和谐拜城”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去年9月20日,湖南省常宁县纪委监察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开始实施了以办事公开为核心的“阳光行动”。他们从社会上聘请了32名监督员,在县有线、无线两个电视台开辟了“阳光行动”专栏,设立了举报电话,确定了2个试点单位、29个重点单位、20多个重点项目。全县各乡(镇)和村一级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这一行动,到今年5月上旬,全县县乡(镇)两级先后共建立各类问题办事公开制度1200余个,设立固定橱窗105个,公开办事156件,受理来信来访和电话举报160余件(次),核实和解决各类热点、难点问题38个,有力地推动了两个文…  相似文献   

11.
郑丽丽  许志敏 《法制与社会》2013,(29):124-124,126
“阳光检务”是社会各界了解检察工作的窗口,是展示检察机关良好形象的重要栽体.也是提高执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全国各地检察院在深入推进“阳光检务”提升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有些工作模式得到了充分肯定,对指导基层院检务公开的司法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基层检察院为例,总结该院近年来强化“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树形象”的意识,深入推进“阳光检务”,增强了检察工作透明度,提升了执法公信力的经验做法,权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正司法公开作为一项宪法原则和基本诉讼制度,是促进司法民主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本保障,更是树立人民法院良好形象和司法公信的重要途径。为总结完善"阳光审判"规则,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2012年12月4-5日,《中国审判》杂志社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了"司法公开与审判方式——阳光审判的规则探求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王  相似文献   

13.
王庆 《中国审判》2013,(2):51-51
正201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新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六条规定,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该规定放开了查阅司法文书的主体范围,被学界理解为司法文书的全面公开。全面公开司法文书固然会带来庭审的阳光化运行和司法审判制度的完善,是司法领域提升司法公信力、塑造司法亲和力的难得机遇。但在现阶段,司法文书公开带来的挑战远远大于机遇,虽然各地法院有司法文书公开的先进经验,但仍面临五道难关。  相似文献   

14.
“阳光行政”就是将行政权力分配、使用和运行置于社会监督之下,行政权力行使到哪里,社会监督就延伸到哪里,以保证行政行为合法、公正、透明、高效。从现代行政管理发展趋势看,公开、民主、平等、监督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实施“阳光行政”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学习和掌握国际法规准则,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加快行政管理与国际接轨,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从权力运行和监督的一般规律看,能否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是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能否得以深化的重要标志。实施“阳光行政”,还权于社会,实行…  相似文献   

15.
时下“清官”戏正在电视荧屏里热播,尤其是“包青天”,传颂了千百年依然深入人心。笔者认为,这固然反映出了民间对公正清廉司法官的期望,但无限拔高“青天”智慧,并不利于我们时下构建理性的司法体制。首先,“青天”情结有着明显“天断、神判”的烙印。夏、商统治者为了从精神上控制群众,法律原则并不向社会公开,即所谓的“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反映到司法活动中,则是“天断、神判”,司法官由此假借“上天”的旨意为所欲为。到了春秋战国,将不成文法、不公开法变成文法、公开法,防止统治阶级的肆意妄为,堪称我国法律史上一大进步。当法律…  相似文献   

16.
2014年6月5日上午,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邀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新闻界的代表来法院,由省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越飞向大家通报了全省法院开展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情况。司法公开三大平台是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阳光司法工程,建设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17.
闫博慧 《法学杂志》2016,(4):118-124
司法公开是法治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民主社会的重要理念,同时更是对司法权进行有效监督的必要措施,其核心体现了“把权力置于阳光下”的理念,并以公开促进公正、以公正加强公信.我国近几年在司法公开方面的研究,虽在学界和实务上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司法公开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存在诸多障碍.要通过精准把握司法公开的内涵,提高公正、公开的理念标准;明确各司法机关责、权、义,完善相关立法;健全机制设置和完善技术设备来扫清司法公开道路上的障碍,真正实现“阳光司法”,维护司法公正,捍卫司法权威.  相似文献   

18.
正司法公开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普遍性要求,透明的司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影响性诉讼中的法官权威,还能够向社会传递司法运送正义的价值理念,塑造理性的法治思维和观念。司法公开本身并不是目的,只是展现正义的一种理性方式,由此决定了推行司法公开不能"为公开而公开"。庭审直播固然能倒逼庭审规范,但绝对不能出现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 《中国审判》2014,(7):100-101
近年来,在最高人民法院的组织领导下,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部感受到公平正义”。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将审判权的运行透明化,  相似文献   

20.
徐青峰 《中国审判》2014,(11):96-97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是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司法公正、破解司法难题、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司法民主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政治文明和法治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