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刘志云 《法律科学》2006,24(2):17-24
自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以来,与国际法研究的联结已有三次,均对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一战后国际法的繁荣与理想主义对其的重视紧密相关。而在冷战时期现实主义占据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流的情势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研究一度疏远,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际机制理论的兴起才重新拾起这种联结纽带,并为国际法晚近的发展构建了合理性基础。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兴起的建构主义实现了两个学科的第三次联结,并对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国际法的主体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国青 《法学家》2003,(5):144-149
在国际法中,有关国际法主体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由于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唯一主体,基本上是符合当时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的实际情况的,但传统国际法的适用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殖民主义色彩.在当代国际法中,除了国家是国际法的最基本主体,各种政府间国际组织、民族解放运动组织、以及其他某些非国家实体和个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也具有一定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国际法主体结构的普遍性与多样性是当代国际法的一个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何志鹏 《当代法学》2014,(2):134-146
国际法治是在无政府的国际社会环境下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的基本需求,它力求避免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描述的权力斗争的国际场景,而按照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论断,通过制度固化和提升相互依赖格局下行为体之间的合作水平,推进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所倡导的共同观念和良好文化。国际法治的指标系统有利于在全球化的世界发展背景之下实现安全、公正、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秩序。同时也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提升中国自身的国际认同和话语能力。在理论的层面上,国际法治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借鉴法理学、国际关系及邻近学科的理论成果,提升国际法的理论自觉,逐渐凝聚国际法自身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互惠与国际法规则的形成——博弈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惠在国际法的形成,以及保障国际法的约束力上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已有论及。但既往的研究主要在经验层面上加以描述,并未进入科学层面。近年来博弈论引入国际法的研究,为揭示国际法规则的实质开辟了新的视角。学者们对互惠的含义理解并不相同,帕瑞斯从博弈论视角对互惠的内涵以及它与国际法之间关系的见解深刻。他在对社会存在的五种博弈模式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把互惠分为结构性互惠、诱导互惠和随机互惠三种。这些互惠模式在缺乏中央权威的国际关系中,可以导致不同形式的合作,形成不同的国际法规则。可以说,互惠构成了国际关系中的元规则。不过,互惠也并非能解释国际法一切规范的形成,强互惠所产生的利他行为就难以在互惠的框架内加以解释,而这却解释了像维护人权和国际共同利益这类对某些国家来说并非有益的价值和制度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随着法西斯主义横行以及二战的爆发,极力推崇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在维持世界和平方面的作用的理想主义学派迅速衰落,而崇尚权力与均势的古典现实主义学派得以崛起,并占据冷战时期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的主导地位。在古典现实主义的强势下,不仅同一时期的国际法学经受了极大的冲击,国际法以及国际组织的实践也受到消极影响。或者说,古典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成为我们理解冷战时期国际法与国际组织的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际关系在国际法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非洲大陆国际关系的演变同样对国际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洲国家独立前,欧洲殖民主义严重破坏了正在形成之中的非洲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独立后的非洲国家的实践大大丰富了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而目前非洲国际关系使国际法面临诸多挑战。非洲大陆发生的几次人道主义危机又进一步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术动态     
《法学》1958,(7)
1958年1月30日至2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国际法学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在不同制度的国家中的和平协作问题。1.敦金教授宣读“国际法与四十年的和平共存”论文,指出十月革命对国际关系与国际法都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维持共存的主要力量是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其他国际机构的判决或决定、国家立法与制度等,对于国际法规范的发展居于次要的地位。国际法的基本转变在于两种不同制度的  相似文献   

8.
<正> 国内外法学界对国际经济法范围的不同认识,主要可以分为两派:一是传统学派,主张国际经济法是“经济的国际法”,也称“狭义说”;另一派是新兴学派,主张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也称“广义说”。廖德功、李春玲同志在《国际经济法的范围辨析》一文(载《现代法学》1991年第4期,以下简称《辨析》)中,对上述两派(《辨析》中分别称为“小国际经济法论”和“大国际经济法论”)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前者的“缺陷在于,将各国法人、非法人经济实体和自然人排除于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之外”,而后者的“错误之处在于,把各国制定的涉外经济法规范也划进了国际经济法的渊源范围之内”,并强调了这种错误的严重后果。《辨析》的观点可以表述为: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国际组织以及法人、非法人经济实体和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国际经济关系的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9.
一、影响国际法发展的因素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主要是国家间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①从对国际法的定义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与国际社会的存在密切相关。因此,国际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总是随着国际社会的演进而发展的。国际社会不同历史阶段的诸多矛盾,往往均以一定的形式反映在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中,致使不同时期的国际法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益相互依存的各国之间,在新的形势下,已呈现出从竞争转向合作,并且由此产生了较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复杂的各种国际法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已非某一个人、某一团体、甚或某一国家所能独自完成,而需要广泛密切的合作和交流。就国际法研究而言,早在五十年代初期,合作研究在西方已蔚然成风,近年来更有日益  相似文献   

11.
<正> 国际经济法学开宗明义的问题,是国际经济法的范围问题。对于国际经济法主体范围和渊源范围的不同解释,使国内外法学界形成了“小国际经济法论”和“大国际经济法论”两种互相对立的学派。“小国际经济法论”者认为:国际经济法属于国际公法的组成部分,是调整国家、类似于国家的政治实体和国际组织之间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国  相似文献   

12.
国家主权原则始终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权原则始终是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础●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教研室王玫黎国家主权原则是国际法的基本范畴,又是国际法一项古老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各国存在着迥然不同的理论和作法,有的认为主权原则已经过时,主权已成为国家履行国际义务和国际合作的严...  相似文献   

13.
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国际关系作为国际法实施的基础在国际法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一些传统国际法也在不断的适应着国际关系的变化。本文从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联系入手分析了原因,并总结了新兴国际组织关系对国际法新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一纵观两个多世纪以来,对国际私法性质的争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类:主张国际私法的国际法性质。这一观点的主张者被称为国际法学派或世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萨维尼、孟西尼、克雷洛夫等人。其主要理论根据是:1.国际私法产生于国际社会与国际关系密切相关。萨维尼认为,国际私法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存在国际社会,适用外国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涉外民事法律关系是在国际社会中产生的。2.国际私法所调整的关系在本质上与国际公法所调整的关系没有什么不同。魏思在《国际私法手册》一书中指出:“国际私法与国际公法的最终目的都在于调整国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分析了流行的几种国际法主体理论,指出传统的以国际关系参加者为要件的国际法主体理论已经难以全面解释所有国际法律现象,应该主要从国际法律关系角度来分析国际法主体问题。既然国家可以协议创造政府间国际组织这种派生的国际法主体,我们就没有理由否认国家可以通过条约形式直接赋予个人以权利义务从而使个人在此范围内成为部分国际法主体。本文最后结合中国的条约实践得出中国倾向于在某些特定范围内赋予个人以直接条约权利义务承认个人为此范围内的国际法主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主权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国家主权理论是国际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国家主权原则也被认为是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核心,或者说其他国际法基本原则都是从国家主权原则引申而来的。但是20世纪末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新发展对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  相似文献   

17.
何志鹏 《当代法学》2021,35(5):110-126
21世纪的国际法律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见证了多边主义的退潮和国家单边主义甚嚣尘上的事实境况.国际法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如何界定、如何促进国际社会的良性运转,是一个在认识现代性国际法过程中值得深入思考并清晰论断的关键问题.自17世纪现代国际法产生并逐渐定型,国际法律体系的运行进程就不断呈示和强化着国家本位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国际法以国家的利益诉求为规范确立的起点;国际法以国家意志和意愿作为其效力的依据;国际法以国家行动作为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动力.因而,国家本位是现代性国际法的基本特征,也是长期处于国际关系大环境中的必然表现.国际法的国家本位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强化了国家主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单边主义,忽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甚至容忍了强权政治.为此,国际社会有必要在现有的国家契约基础之上通过观念塑造和实践引导而构建国际社会契约,避免国家本位在国际法中的极端发展,促进国家利益与国际社会利益的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及其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国际经济法学说从对某一类社会关系进行共同调整的角度出发,将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杂揉成一个学科进行调整,其症结在于混淆了“法学分科”与“法律运用”这两个不同层面的法律问题,用法律运用的综合性替代了法学分科的严整性。本文将国际经济法重新界定为“调整经济管制关系的国际法规范”,并从新的视角对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进行了梳理,以此佐证国际经济法的学科界定。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对结构复杂的客体确立必要的方法论原则.用系统方法及其一般原则来研究国际经济法是十分有用的: 首先,要从系统科学的整体性原则来研究国际经济法.今天的国际经济法已成为协商南北之间(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南南之间(即发展中国家之间)、东西之间(即东方社会主义国家和西方资本主主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矛盾斗争和协调合作的法律规范.国际经济法在整体上已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国际经济法的主体与传统国际法不同,它不仅包括国家、国家集团、国际组织,还包括个人和法人.其中跨国公司在法理上讲,毕竟不是传统国际  相似文献   

20.
<正> 目前,我国国际法学界正在围绕着国际经济法的性质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广大专家学者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见仁见智,发人深思,无疑将对我国国际经济法学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此,笔者也就这个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关于国际经济法直接调整的对象当前这场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国际经济法调整的对象是国际经济关系,因而它属于国际法体系,是国际法的一部分;另一派则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跨越国界的经济关系,其参加者既包括个人、法人,又包括国家,非常复杂,非国际法或国内法所能单独调整,因而产生了一个新的以国际法和国内法有关规范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