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伟 《中国公证》2007,(1):39-44
权利是社会主体在一定限度内的行为自由的法律确认,是通过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利益以及社会主体根据法律作出选择以实现其利益的一种能动手段。根据上述概念,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公证员的权利是指公证员在公证法律服务过程中的行为自由限度,是通过法律予以承认和保护的公证员的利益,以及公证员根据法律作出选择以实现自身利益的能动手段。  相似文献   

2.
以主体理论和权利平等及保护理论为基础,强调控辩双方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平等、诉讼手段对等、以实现对当事人合法利益平衡保护为内容的刑事诉讼权利平衡原则,体现了诉讼改革、主体利益多元化、诉讼主体权利失衡的现实,其确立对于解决诉讼矛盾、恢复被损害的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判例与问题 权利一词是法学的基石范畴,其基本含义是指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当主体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的法律制度应对权利受到侵害的主体进行公力救济。在法治社会的语境中,我们赞同权利主体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实现对自己的公力救济,并且绝大多数情况下,公力能够完成其任务。但是在现实中,权利被侵害的具体样态是无穷的,并不是每一次权  相似文献   

4.
德国公法权利理论的梳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总是主体间法律关系的反映,其实质内容是一方主体所享有的特定利益。自步入法治国时代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为法律所规制,形成了区别于平等主体之间私法关系的公法关系。公民在这种特殊的法律关系中享有的个人利益被分为两类:能得到法律救济的公法权利与不受法律保护的反射利益;公法权利理论就是研究这两种不同利益的学说。公法权利理论起源于德国,脱胎于德国的国家法学,经多位德国公法学大家的阐释发展后自成一系,成为对抗公权力、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以及指导构建行政诉讼制度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民事权利本质之争的三学说中,利益说体现了保护的目的,法力说则在明确保护目的的同时,强化了法律的实际应用,均不能揭示权利的固有属性,唯有意思说或自由说涉及主体意志的实现资格反映了权利本质。但权利创设离开法律这一媒介则与现实不符。而探究权利本质的目的主要在于准确理解法律与权利的关系,以及明确法律设置权利及其赋予权利主体享有权利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物像作为物之外观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形象,于其上成立物像权,具有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物像权是指法律主体对基于其拥有一定权利的物所形成的物像享有的直接支配的排他性权利。它与人格权、知识产权等并行不悖,不隶属于原物物权,而是一类独立的新型物权。由于物像与一定的人格利益紧密相关,属于人格物的范畴,法律主体就其享有的是具有诸多不同于传统物权之特征的人格物权。对于物像权,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传统物权理论的指导,通过它来实现物尽其用、保护人格利益和防止不法获利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应当在此过程中注意到物像作为人格物的法律属性,在适当的范围内承认物像权并划分其与他人权利之间的合理界限。  相似文献   

7.
法律权利就是指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社会主体的一定利益和要求。它有以下特征: 第一,法律权利的内容是社会主体的一定利益和要求。构成法律权利内容的利益和要求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主体的基本存在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社会的经济要求与政治现实的利益和要求。这些利益和要求的突出特点就是它们比较集中和综合地反映了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传统诸情况,是影响该社会或时代存在条件和发展趋向的主要因素。这里必须注意:社会各主体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地位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不都是一致的,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他们的利益和要求还往往表现于对立两派的利益和要求;作为法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惯常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大多遵循"概念和范围-保护模式-主体认定-权利内容及其救济"这样的框架,其中不少系重复研究,而此研究路径并不能使我们对作为制度构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问题产生清晰的认识.因此,对"法律结构"的解析十分必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研究,具体说来,其所勾勒出的路径图应当表现为"涉及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享有的权利之定性-利益主体之间具体的法律关系"这样的架构.  相似文献   

9.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所谓精神损害是指由于加害人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精神上的痛苦或致其精神利益受到的损害。现代侵权行为法的损害概念是建立在社会学、法学、法律技术学、现代身心医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因此有其丰富的内涵,但就其在法学上实质意义而言,是指对民事主体权利的侵害而致其减损。丧失。法律上所确认的权利是以权利主体的利益为基础的,而所谓利益是民事主体的多种需要在法律上的反映,精神方面的具体需要内容便构成了精神利益。精神损害是侵权行为对权利主体精神…  相似文献   

10.
规定在宪法中的权利虽然都可以称为基本权利,但在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权利却存在着“级差”和“殊相”:从是否与法律规定和现实条件相关而言,基本权利可以分为不受限定的权利、受法律限制的权利和附条件的权利三类;从权利的来源而言,有源于地位的权利和满足利益的权利之分;从权利的属性而言,有消极权利和积极权利之别;从主体的样态来说,有人的权利和作为法律身份、法律角色者的不同权利。  相似文献   

11.
从人格利益到人格要素——人格权法律关系客体之界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骏驹 《河北法学》2006,24(10):43-49
在将人格视为人之根本的人文主义理想与权利客体理论矛盾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对人格的全面保护,我国学者采用了"人格利益"这一抽象概念作为人格权与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通过权利模式对于人格的保护,但是由于"人格利益"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和对于人格理论的依赖性,人格利益作为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具有根本性的缺陷.无论从当代法学之哲理基础还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来看,人格要素都是独立于法律上的主体的,因此人格要素作为人格权、人格权法律关系之客体,不仅不存在障碍,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目次一、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之价值目标与基本功能界定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价值目标三、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法律机制的基本功能"法定权利只有转化为现实权利,才能成为或再现生活的事实,才对主体有实际的价值。"〔1〕集体土地所有权是《物权法》所确立的重要"财产权",同样具有通过实现转化为所有者实在利益的内在需求。基于对法律制度、法律规制与主体自治的兼容性以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权是一项新兴的、正处于发展中的重要权利,其产生具有深刻的背景和动因。从法律上创设环境权,一方面适应了现实社会的普遍需求;另一方面解决了环境利益与传统权利体系难以协调的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应作合理界定。从法律上创设环境权的基本途径是环境权的宪法化。  相似文献   

14.
保险利益是保险法的灵魂,也是保险法的独特范畴,其所应归附的主体如何影响着保险利益法律规则设计的合理性及其防止道德危险功能的发挥。而保险合同的权利结构决定着保险利益所须归附的主体,所以在设计保险利益主体规则时,必须明了保险合同权利结构与保险利益归附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保险法上关于保险利益主体的规则存在着诸多失误,这会影响人们通过保险合同实现其生活目的,妨碍保险利益规则防止道德危险功能的发挥。在未来保险法修订时,立法者须在确切理解保险合同权利结构与保险利益应归附主体之间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修改。  相似文献   

15.
胎儿作为自然人生命的初始阶段,是生命的特殊阶段。自罗马法以来,各国都在法律上设定若干制度以保护胎儿利益。在我国,除继承法第28条对胎儿权益有所涉及外,法律对胎儿的权利保护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关于损害胎儿利益的案件进入诉讼,胎儿的权利却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保护。如何更加有效地保护胎儿利益既是一重大现实问题,又是一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从现实案例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知识产权权利客体、权利主体、保护期限、独创性认定方面存在不一致性,主要是由于在现实利益分享、法律制度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分歧,因此,需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注册制度、集中管理制度、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内容不含有转让权、确保相应群体的使用受益权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17.
戈琳  朱昀 《法治研究》2006,(12):68-69
一、权利、利益概念之分析 权利和利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个概念。早在19世纪,英国的边沁就已经关注到了权利的利益性,而奥斯汀则明确指出:权利之特质在于给所有者以利益,授权性规范的特质在于以各种限制条件对实际利益进行划分。德国的耶林在其《为权利而斗争》一书中强调法与权利的同一性,直接地将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等同于权利本身。从权利的实质看,在权利的构成中,利益是首要要素,是权利的基础和根本内容。任何一项权利的背后都隐藏着权利主体的利益。没  相似文献   

18.
当代哺乳权观念的法理依据是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上位权利是儿童健康权、生命权和食 物权,现实依据则是工业化、商业化条件下防止侵害儿童利益、遏制母乳喂养率下降的必要性和紧迫 性。作为一项新权利,哺乳权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及其相互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应当把母亲和 婴儿视为互有冲突的联合权利主体,既确认母亲的哺乳义务,也确认母亲的哺乳权利。政府作为义务 主体应适当干预母婴关系,着力树立哺乳权观念、完善哺乳权立法、加强政策法律实施、加强平等保护和 全面保护。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学范畴的自由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 ,即作为法律价值的自由体现为法律所追求和所实际建构出的社会自由状态 ,作为法律权利本质属性的自由则体现为法律赋予权利主体可以按个人意志行使或放弃该项权利、不受非法的干预或胁迫的自主性 ,作为法律权利的自由即自由权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和保障的权利主体可以依自己的意志享有某种自由 (利益 )或实现某种自由 (利益 )的权利  相似文献   

20.
权利冲突、相邻关系与义务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本质上是一种利益追求的工具,因此在现实中权利之间总是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冲突,法律规则的规范属性同样体现在对权利冲突的调整方面。在民法上,相邻关系规则是私法领域一项独立的专门针对权利冲突而设计的法律规则,其区别于地役权规则,也区别于物权请求权规则和侵权赔偿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