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里,法律渊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除朝廷律令之外,传统习惯曾经是调整人们日常生活和民事行为的重要渊源。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和社会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社会的法律与秩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习惯在当代中国农村是否还存在?习惯是否与现代国家制定法相冲突?其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些问题都应引起我们法学研究的重视。通过对徽州农村民事习惯调查中的个案分析发现,在当今徽州农村仍然存留着大量的传统习惯,有些习惯甚至发挥着重要的法律效力。在当代中国农村的法治建设中,我们应当承认和重视发挥习惯的法律效力,探究那些“被冷落的真实”,为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寻找传统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王烨捷 《政府法制》2012,(13):40-41
《女大学生村官质疑声中回村修路》、《4名大学生村官人股开超市,村民质疑不务正业》、《大学生村官工作半年当选人大代表遭质疑》……网络上,不乏对大学生村官个案的质疑。而在现实中,有一大批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村官走上了村、镇领导岗位。  相似文献   

3.
区志娟 《法制与社会》2012,(33):207+211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立法不完善及监督制约机制的不足导致其在市场流转过程中出现诸多违法犯罪的情况,亟需检察权的监督。检察机关应当转变传统的"事后"、"外在"监督模式,积极探索"参与式"监督,以执法办案为依托,突破农村职务预防宣教模式,同时积极延伸民行部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发挥出检察机关参与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法律监督职责,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朱冰洁 《法制与社会》2011,(14):202-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广大农村地区正处于由乡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新形势下农村的纠纷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传统基层人民调解制度的固有模式面临挑战。本文基于实地调查,以绍兴齐贤镇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创新之举一“大调解”机制为个案,深入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基层人民调解工作进行资源整合、联动联调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期对新形势下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本文着重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对策。农村城市化要与尊重农民意愿、优先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稳定并举。  相似文献   

6.
中国目前进入了城市化飞速发展的阶段,原本固定在家乡土地上劳作生存的大量农民进城务工,成为新城市人。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征地,使许多可供耕种的土地成了工商业或城市公用地,失去土地使用权的许许多多农村人,文化层次不高,往往未掌握一技之长,极可能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这些人与大量涌现的大学毕业生一道竞争工作岗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现代版的包身工”,出现了组织进城乞讨的现象,出现了讨工钱无着反被打绝望中杀死多人的王斌余案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群体性事件、“天价医疗费”事件,也出现了居高不下的房价,以及高价房背后分化加剧的贫富阶层。这些现象与社会和谐背道而驰,影响了  相似文献   

7.
司法权威能否被认同的关键是司法活动是否合乎社会公众的一般价值追求,司法的正当性和裁判的正义性是"被认同的权威"的价值基础。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一般评价、司法裁判的信服力和执行力成为考量司法权威是否被认同的标准。当前司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司法要取得高度的社会认同,就要与社会通行的价值一致,司法主体、过程、裁判结果被认同是必不可少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犯罪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某一类或某几类犯罪特点进行分析,尚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各种媒体在对大学生犯罪案件的报道中也往往更注重对具体个案的处置,而缺乏对这一类人犯罪根源、本质的深入剖析。因此,一旦出现大学生犯罪,尤其是恶性犯罪,就会很快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这种现况显然不能为制定有效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因此,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东旭 《法制与社会》2014,(13):208-209
社会的现代化在观念、形式、途径和表达上都表现出其自身与时俱进的特点,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城镇化不可避免。城镇化不仅意味着空间位置的转移、生成方式的变更,最为重要的是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从社会学研究来说,城镇化也被看作"乡村城镇化"或者"乡村城市化",是乡村社区以城镇社区为发展目标的一种综合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换是最显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舆论监督的加强,犯罪嫌疑人在羁押期间"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常见诸报端,往往让人触目惊心,我们再也无法挽回他们的生命,但是"前车之鉴"来为革新铺路才是正道。很多法律的制定都是靠个案的推动,例如孙志刚一人使收容遣送制度废止,希望未决羁押制度的修正与革新,不再以更多的犯罪嫌疑人"非正常死亡"事件为代价。所以,应该该项制度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敬老爱老为核心的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敬养老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有所弱化。本文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农村家庭养老故事的几个案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传统"孝"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和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权利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城市化作为缓和城乡二元结构状况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发展趋势,既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也使农村中固有问题和矛盾日渐凸显,同时在其不断推进中还将带来新的问题。农民的权利诉求是农村城市化中的主体回应,与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诸如社会结构、现代化目标、流动性、社会心理等城市化中的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权利诉求的产生与变化,而农民的权利诉求同时也促进着城市化发展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有着两亿数量的我国农民工群体,是现代城市林立高楼的建造师。是我们城市化发展不可忽略的有生力量。在每一个农民工的背后,都关系着一个甚至多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甚至是生死存亡。因此解决我们的农民工兄弟的生存问题不仅仅是保护他们自身的权益,更是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方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经济、意识上的歧视等因素,农民工当下面临的是十分严酷的生存危机与困境,这些困境由于他们不属于"城市人"得不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是冷漠与刁难。他们几乎成为了被遗忘被边缘化的人,成为了城市化发展的"遗腹子"和"牺牲品"。如何改善他们的生存困境,如何使法律能够最大程度保护这个2亿人的庞大群体,是值得大家尤其是广大法律工作者们关注的。  相似文献   

14.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被全社会所认同的发展战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在完成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功能的同时,与其它教育功能一起协调、互补、持续地发挥扩散渗透力,使人的发展具有协调性、连续性、主动性、终身性,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手为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孝,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伦理道德。然而,时下一些违背孝道的事件屡屡发生,让中国孝道传统蒙羞。孝的传统道德的中断和失落也带来一连串的社会隐忧,如对家庭缺乏责任,对社会缺少担当,对国家和民族缺乏认同和忠诚;一些人把道德教育当成大话、空话、谎话,从内心深处不愿认同和接受。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新"24孝"标准,是  相似文献   

16.
身份属于农民而职业却属于工人的那部分劳动者——农民工,是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他们从离开农村到最后成为市民,一般都会经历一个观察、犹豫、徘徊、权衡、比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社会保险制度将他们排斥在外,必然会延长他们从农民到市民转换的时间,甚至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最终放弃进入城市的努力。本文将在社会权利贫困理论的框架内,谈一谈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建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7.
张永和 《现代法学》2006,28(3):21-27
有一些不被主流意识认同的“另类规范”,它们存在于某一社会共同体中,能有效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在国家层面上并不得到认同。赌咒发誓就是这样的“另类规范”。作为超验性经验的赌咒发誓一般存在于同一文化背景的社会中,起源于自我意识并与人性相通,自成独立的惩戒系统。它在社会中实际解决纠纷的作用不可低估,因为任何社会不可能只有正式的社会规范,特别是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用于阐释现代社会及现代性之核心概念,近来也被引入刑法学研究的领域中,并日渐获得刑法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式是学科体系所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传统社会及风险社会各自存在自行相宜的刑法范式。在传统社会向风险社会过渡中,会出现相应的范式转移,并因此而催生刑法理论以及刑法制度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9.
"无讼"法律文化与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产生了许多方面的消极影响,从而导致公众的狭隘工具性法律认同、单一性法律认同和对法律的不认同.但同时,"无讼"法律文化对当代中国公众的法律认同,也有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和有益的启示.它对社会安定与秩序的追求,是人们产生法律认同的基本前提.我们可以批判地借鉴它对传统道德、民间习惯等社会调节手段的运用,从而建立法律的内在权威,促进公众的自觉认同;它所推行的多规则统治模式,有利于我们避免"法律万能主义"的非理性认同,建立对法律的理性认同.我们在法治化进程中,要坚持"权利本位"的宗旨,提供良好法律产品;执政党和政府要厉行法治,做法律认同的典范;进一步促进国家法律对民间规则、习俗的认可、接纳力度,使法律成为公众内心习惯的一部分,增强法律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张波  韩子玉 《法制与社会》2010,(24):239-239
农村大学生是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进取、勤奋是他们惯常的精神面貌,但是由于经济的、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和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不足等多方面的原因,也造就了一些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负面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农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以期引起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从而有针对性的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