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孙立峰 《时代法学》2013,11(4):108-112
中国企业在德国并购涉及诸多层面:法律问题、企业经营问题、合理避税和融资财务问题。上述问题互相交融,互相制约,其中选择何种融资渠道和方式、如何在德国法律框架下构建合理交易结构是核心。本文以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有限责任公司为例,试图还原并购细节,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融资技巧,探讨在德并购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其规避之道。  相似文献   

2.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历经14年的酝酿,终于在2008年8月1日开始生效实行。《反垄断法》在经营者集中章节对企业并购的反垄断审查做出了规定。此规定适用于在中国市场的所有企业并购以及发生在境外但对中国市场具有限制性影响的企业并购。本文以可口可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公司案为例探讨了反垄断法律问题,即经营者集中的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些法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国并购是拓展海外市场的一种强有力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近年来我国企业也纷纷走上了海外并购之路,也有很多企业已经成功地在完成了境外并购行为,比如联想成功收购IBM个人PC业务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并购是一项风险极高的投资行为,因而中国企业要想在海外的并购市场上大展宏图的话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似文献   

4.
杠杆收购的本土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杠杆收购作为公司并购的一种特殊形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80年代达到高峰。其特征在于收购资金主要来源于市场融资,收购的目的是以更高的价格出售公司或公司的股票。因此,杠杆收购较之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收购有很大的区别。杠杆收购的发展,离不开低信用等级债券的辅助。作为杠杆收购中最有特色的融资手段之一,低信用等级债券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杠杆收购中最为最活跃的分子。在我国现实背景下,杠杆收购有其本土化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并购浪潮中的MBO(管理层收购),近年来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最热门的话题。2000年至2004年间我国国有企业股权的改革过程中大胆启用了该制度。然而,由于我国对杠杆并购在理解上存在的误区、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以及交易过程中国有股权价格计算的不规范,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事件频频发生。2005年4月15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公布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禁止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层收购。本文通过比较和实证分析认为,MBO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质疑的,它将会是未来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手段。针对现在国有企业改革中MBO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法律制度、融资、定价等方面分析对策,以促进MBO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智能交通行业融资、上市、并购大戏不断上演。无论是上市也好,还是被大公司注资、控股也好,亦或被全资收购也好,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融资,为企业谋求更好、更大的发展。预计未来五到十年,将会有更多的智能交通企业登陆资本市场,从而实现做大帮强的梦想。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收购、参股或控股我国国有企业,已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和方式。一、外资并购我国国有企业的类型和方式外国企业进入我国的市场通常有三种方式:一为新建企业进入的方式;二为兼并企业的方式;三为收购企业的方式。由于兼并与收购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资本、劳动力等资源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迅速发展起来,并购对我们并不陌生。本文先从当今西方和中国的并购热潮谈起,结合了并购的一些基本的理论,重点结合联想收购IBM的PC部门谈并购的成本和收益以及之后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孟宪生 《法人》2005,(9):106-107
并购过程牵涉许多法律问题,应当谨慎策划和防范。在并购的前、中、后皆有不同的法律问题需要处理,经营者应有正确的认知才行时下,企业并购形成新的浪潮, 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常事,新企业并购老企业不再新奇,小企业并购大企业正大行其道。除此以外,有的并购单一业务领域,有的收购市场体系,种种并购类型,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10.
秦国辉 《法人》2009,(3):8-9
中国企业多数跨国并购并不是失败在股权收购环节上,而是失败在收购后的整合上。  相似文献   

11.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加强,并购交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重组、收购的谈判一浪高过一浪。本文将就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诱因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具体分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类型,提出规避和减少并购财务风险的措施,以保证并购交易的成功及实现并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尤树英 《法制与经济》2009,(22):109-111,115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显著加强,并购交易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重组、收购的谈判一浪高过一浪。本文将就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及其诱因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具体分析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类型,提出规避和减少并购财务风险的措施,以保证并购交易的成功及实现并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彭飞 《法人》2015,(1):56-58
对于在成熟国家被普遍运用的支付工具,我国企业却一直态度保守、步履谨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工具不足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撑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并购"成为资本市场最活跃的热词之一。站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风口,国内企业加快了升级转型的步伐,内资企业间的收购与兼并从未停歇,迈出国门开疆拓土收购外企的案例也屡见不鲜,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2014年是中国并购的黄金年代。而在企业并购中,对于金融工具的使用,一直是项重要工  相似文献   

14.
2002年被称为“中国并购元年”。跨国公司或外商投资企业收购中国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屡见不鲜,外商投资企业通过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在中国资本市场直接上市也正在积极推进。中国重点垄断行业之一的民航业,也自2002年8月1日起执行新的《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国家商务部等四部  相似文献   

15.
外资并购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外资并购的概念、形式及分类外资并购主要是指外国投资者通过兼并或收购的形式而取得公司企业控制权。兼并(Merger)是指一公司企业将其他公司企业并入本公司企业,而使后者失去法人资格,即吸收合并,又称“全部收购”。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公司企业通过购买其他公司企业全部或部分资产或股权,以实现对该公司企业的实际控制,而被收购的公司企业仍可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鉴于兼并和收购的动机和目的相同,都是通过产权交易,以达到控制其他公司企业的目的,故习惯上将两者合并统称为“并购”。1989年国…  相似文献   

16.
黄宁 《广东法学》2002,(1):29-32,54
外资以并购方式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随后一系列的案例如“中策事件”、日本五十铃与伊藤忠收购北旅、美国柯达收购汕头公元公司和厦门福达公司等都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已有案例来看,我国的外资并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方式的多样性,既有资产并购又有股份并购。资产并购是指对目标公司资产的交易,一般适用于对非股份公司的企业进行并购。实践中资产并购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协议收购目标企业的资产;另一种是在合资企业中,非控股的外商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的方式稀释中方股权,从而达到控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注入我国市场的外资也越来越多。跨国兼并与收购即跨国并购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新趋势。本文就外资并购我国不同类型的企业及在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法律探析。  相似文献   

18.
燕子 《中国律师》2012,(5):81-81
2012年3月31日,来自四川周边的西南地区近300名嘉宾和企业家参加了德和联盟"中国企业海内外投融资高端法律论坛",这也是德和联盟跨所投融资团队联合组织的一次联合业务拓展活动。此次论坛议题涵盖中国企业赴欧美、东南亚、日本、台湾地区投资相关法律风险、以及中国企业收购境外破产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民间融资方式、企业设置境外离岸公  相似文献   

19.
浅析企业并购中的融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对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研究并未系统化,特别是并购中融资风险的研究比较少,这对我国企业转换机制,应对入世后的激烈竞争十分不利。本文在分析企业并购中存在的融资风险后,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建议,以期为我国企业并购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兼并与收购常常是以资产或股份变动的形式来体现的。因此,企业资产和股权的变动是企业并购中的核心问题。资产流动和股权变动方式的多样化决定了企业并购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决定了并购主体之间在并购前后对原有资产的所有权属性及法律地位发生变化,有必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在法律上加以明确界定。一、我国企业并购的表现形式在近几年我国企业的并购中,无论是境外企业与境内企业之间或是国内企业之间的并购,最常见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对破产企业的收购与兼并。其处理方式包括整体收购(同时承担原企业的债权、债务)、部分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