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亚光 《法制与社会》2010,(31):162-16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加强对我国公共危机管理实践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的推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风险社会与政府危机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杨 《行政与法》2006,(1):13-16
现代社会风险的运行逻辑,标志着反思性风险社会从理论形态开始成为人类社会的实践。本文认为,现代社会风险的“人化”、“制度化”和“全球化”等本质特征,对传统政府管理职能、政府管理体制和民族国家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风险社会下的政府危机管理创新包括以下三个层面:政府管理职能从统治到善治的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从传统官僚科层制向全面危机管理体制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从民族福利国家管理模式向国际复合型危机管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习惯于以“限制型管理”和“配给制服铲方式应对公共危机。但快速发展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各种公共危机事件频发,政府的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因此就需要发展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的治理。  相似文献   

4.
政策认同是政策执行的重要基础,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往往更加重要。论文结合陕西省2021年底暴发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设计了公共危机事件中政策认同构建的理论模型,并进行网络问卷调研,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包括公众满意度、政府信任、感知政府能力在内的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产生正向影响,公众对政府负面舆情处理的及时性感知和满意度也会对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政策认同产生正向影响。基于研究结果,论文提出应重视日常工作中公众满意度、政府信任和感知政府能力对于危机管理的作用,同时要特别注意提升公众的主观感知,当负面舆情发生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并处理。  相似文献   

5.
张薇 《法制与社会》2010,(21):150-151
公共危机事件频发使政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指出公共危机预防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做好预防工作,从根本上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6.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网络时代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试从危机管理视角切入,通过危机管理三阶段理论和治理相关理论的运用,构建起一套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的应急机制和事后恢复机制有机联系共同作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处在公共危机多发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人为危机发生的频率,因此,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政府的危机管理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在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反思政府危机管理中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宋鸽 《行政与法》2004,(6):13-14
危机是对政府、民众和新闻媒体的严峻考验,政府危机管理只有在新闻媒体和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才能够取得战胜危机的巨大成就。从业已发生的社会危机事件来看,新闻媒体的积极干预对政府危机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新闻媒体对政府危机管理的积极干预作用,有一些问题仍然需要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9.
谣言短信危机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新型的公共危机。其显著特点是新传媒参与公共事件,这对于新时期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提出了挑战。“病猪肉”谣言短信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暴露出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获取能力和危机公关意识薄弱、公共信息发布机制缺失以及政府公信力走低。因此,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信息发布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危机应对模式是政府应对此类危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0.
基层政府是离公共危机事件最近、到达危机现场最快、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最小的一级组织。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程度直接反映危机事件的处理水平。目前,我国基层政府基本上构建了公共危机管理体系,但从处置危机事件的效果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上还缺少理论指导,健全的预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危机处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专业知识的训练。因此,进一步完善危机预警机制,增加基层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投入力度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公众感知视角,整合了原因属性分析、责任推断等归因过程,构建了公众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责任感知模型;并通过情境模拟实验,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公共危机事件后,(1)相对于政府内部归因,外部归因会弱化公众对政府责任的感知;(2)在政府内部归因中,相对于将危机事件归因于政府部门道德缺陷,归因于政府能力不足更有利于弱化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感知;(3)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可控性越高,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感知越强;(4)公众对政府社会责任的感知越强、对政府的认同度越高,则对政府责任的感知越低;(5)受害方共谋关系显著负向影响公众对政府的责任感知;(6)危机事件越严重,公众对政府在危机事件中的责任感知越强。这些发现当有助于促进公共危机和公众感知的理论研究,并帮助政府更好地应对公共危机事件。  相似文献   

12.
试析后“非典”时期的政府危机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一段时间的“非典”危机事件,对我国社会安全、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构成了重大的威胁,也是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一次重大考验。如何应对这种非传统威胁?这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从建立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和政府危机管理的策略两方面来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13.
李江 《法制与社会》2010,(9):156-157
近年来我国各地多次发生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如何通过构建预警机制来有效预防群体性事件就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针对我国地方政府在对群体性事件预警的认识和对预警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置这些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构建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林野  张一 《行政与法》2007,(4):24-26
政府危机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在危机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为减少消除危机带来的各种危害,根据危机管理的计划和程序对危机采取的直接对策。由于各种实发事件的出现,处理不好,直接威胁正常的社会秩序。不仅公众和社会蒙受极大的损失;而且也会使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损害。本文论述了政府提高危机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5.
政府危机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及其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君 《行政与法》2006,(7):16-18
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是随时存在的,重大危机事件是随机发生的。在危机来临时,在社会危机管理中,信息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在对危机和危机信息相关问题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政府危机信息处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为政府危机信息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谈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背景下,作为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主体的政府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从网络舆论涵义及特点入手,分析了目前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存在的主要误区,提出了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对各种突发事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紧急处置的管理活动。加强应急管理,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改革和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增多,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但是,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基础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娟 《法制与社会》2012,(7):160-161
目前我国正处在环境群体事件的高发时期.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在环境群体事件中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后重建机制的构建工作势在必行.在面对危机时,社会和政府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在制度上建立应对危机管理的机制,并在机制的指导不断增强政府掌控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方方面面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其公信力也会有所变化。公共危机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危机预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探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阐释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结合上述影响因素,从建立危机预控机制、建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信息公开等方面入手,寻求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0.
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政府一贯扮演主导角色,但在危机管理中政府也有力所不及的地方。非政府组织由于其自身不同于政府的特点,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