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两高三部"近日发布的"两个规定",确立了程序公正原则,规定了证据裁判原则、程序法定原则、质证原则及一些主要的证据规则;规定了排除非法证据和审查判断证据的诉讼程序;规定了死刑案件的证明标准。"两个规定"的发布将极大地遏制刑讯逼供现象,切实保护人权,推进刑事诉讼制度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相似文献   

2.
"有专门知识的人"有别于鉴定人,其诉讼职责是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法律对"有专门知识的人"制度规定得过于原则和粗疏,缺乏具体程序,必然会给实施带来诸多困难。应当明确"有专门知识的人"的诉讼地位,建立健全"有专门知识的人"的选任、出庭质证等具体程序和制度。  相似文献   

3.
郑琼 《行政与法》2012,(12):149-152,F0003
审理刑民冲突案件的前提是确定刑事诉讼程序与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与否以及处理刑民案件时的先后顺序。"刑民独立、并行为主"应为审理之基本原则,并以"先刑后民"、"先民后刑"为例外。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案件与民间借贷案件之间的冲突是刑民冲突的典型表现,司法实践中的处理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亲亲相隐"原则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的规定,在现代社会却销声匿迹。虽然多年来很多专家、学者提议有选择性地恢复这一原则,但法律规定方面却一直处于"安静"状态。本文首先对我国古代社会的"亲亲相隐"做了简单地介绍,然后结合我国的量刑程序改革提出一种部分恢复亲亲相隐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法院调解历来是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传统法院调解中"调审合一"、"调解与审判功能混淆"的弊端,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提出了"调审分离"的改革方案。审前调解就是实现调解程序和审判程序分离,是在立案后开庭审理之前,由法院专门调解人员主持下进行的调解。审前调解程序具有当事人处分权优先性、独立性、契约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特征,具有不同于审判程序的调解原则和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6.
1997年刑法颁布后,刑法追诉时效延长制度做了重大修改,按照刑法"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新的制度不应具有溯及力。但从刑法第12条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程序问题所遵循的溯及力原则、"有利于被告原则"的正确理解等角度,对发生在1997年刑法颁布前的犯罪行为如果在1997年刑法生效后仍然处于追诉期,则一律采用1997年刑法相关规定处理刑法追诉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运用是当下商事仲裁实践中争议最大的程序问题,该问题处理不当将使仲裁高效、便捷的制度优势荡然无存,并使裁决承受效力不确定的巨大风险。这种原则立法上的模糊不清、规则上的遗漏缺位、理论上的纷繁芜杂,必然导致仲裁实践中争议徒增、仲裁程序人为受滞,甚至诱发个别当事人利用制度漏洞恶意缠诉,干扰仲裁程序的正常进行,这种现象任其蔓延不但将使仲裁制度便捷、高效的制度优势荡然无存,而且潜藏了裁决效力不确定的危机,从而动摇仲裁制度的根基。为此,对症下药,积极医治"一事不再理"这一现代仲裁制度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已经刻不容缓,以确保仲裁制度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与彰显高效、快捷的价值取向中找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汤维建 《法律适用》2011,(10):17-21
《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进入到了最后冲刺阶段。本次《民事诉讼法》修改应当被界定为"全面修改",其内容贯彻于《民事诉讼法》的始终。在种种修改的内容目录中,有的属于新增加的原则、制度和程序,有的则属于旧原则、旧制度和旧程序的新改造。其中,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就是对于旧程序的新改造。  相似文献   

9.
当赵作海冤案继佘祥林冤案后又一次出现时我们迫切需要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重塑现代司法的新观念:必须从重实体之法轻程序之法经过并重再到尤重程序之法的历史性转变;必须要建立起现代刑事法律关系的新概念;必须从满足"几个基本"的要求到"排除任何合理怀疑"的转变,刑法理论和刑诉理论上所提倡的"疑罪从无"原则本来与"超越任何合理怀疑"原则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理应予以坚持贯彻;消除冤假错案、平反冤假错案、避免公民个人的不幸是防止民族悲哀、雪洗国家羞耻,也是预防引发其他社会矛盾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一代人特别是每一个有职有权的人都有责任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卢作义 《法制与社会》2011,(19):296-296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天赋人权人权思想统一的一种体现,是由"人类理性决定的"。这就说明了当行使国家公权力的法律机关所掌握的证据不足以证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但是嫌疑人确实实施了犯罪行为。在构成犯罪的情况下,依照法定的程序,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刑事判决。尽管这一原则是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但是,在作者看来,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的价值和精神对于原则的具体适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英国行政裁决中的听取相对方意见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行政裁决中的听取相对方意见的原则陈端洪英国行政法在实体上遵奉法治原则和不得越权的原则,在程序上除制定法的限定外"自然公正"主宰一切.自然公正是古老的道德--法律原则,与美国宪法上的正当法律程序起着同样的作用。自然公正蕴含多种意义,在最广泛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12.
李倩 《证据科学》2010,18(1):93-101
中国学界近年一直激烈讨论外国法中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其中包括德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禁止制度。对于德国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的"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和第52条至第54条规定的"拒绝作证权"的讨论尤为激烈,纷纷主张在中国建立相应的刑事诉讼制度规范,以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证人的权益。德国法判例表明,违背"不得自证其罪原则"将导致德国法上的证据使用禁止。另外,德国法庭审判强调直接审理原则,其中调查程序中的笔录不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审判中宣读,甚至对于传闻证据——调查程序中进行审讯的警察和检察官——也不可以作为证人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3.
赵任  刘鑫鑫 《行政与法》2014,(12):26-30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治化"倾向,导致了学生管理法治化的进程十分缓慢,高校学生法律纠纷案件也呈明显增加趋势。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现状的基础上,秉承"学生中心性,权益救济性,法律优位性,程序透明,平衡利益,兼顾教育"的原则,探索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的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4.
论审判行为的程序性和科学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捷 《政法论丛》2010,(4):34-40
法律程序除应当具有"正当性"之外,还必须具有"程序性"。"正当性"是法律程序的实体价值所在;"程序性"是法律程序的程序价值的存在基础。法律程序在正当性意义上必须满足最低正义的标准;而法律程序在"程序性"意义上则必须满足适度的要求。那种将程序等同于"步骤、次序、过程、方式",或者等同于"相互关系"的观点是缺乏对程序深入考察和混淆了程序和程序活动的结果。审判行为在我国三大诉讼中存在程序性的不同表现,通过对三大诉讼法法律规则总量中义务性词汇和权利性词汇的统计分析,认为比较而言,法院在我国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中存在着程序性不足等弊端,建议修订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田晓康 《法制与社会》2011,(10):71+81-71,81
方舟子遇袭案社会影响巨大,有关司法机关启动司法程序迅速侦破、审结了案件,但是从舆论反馈来看,似乎有些案结事未了的意味。仅就该案适用的法律程序而言,反映出司法机关在实现公平正义和提高诉讼效率方面没有做好必要的平衡,案件的处理提示我们,对于司法及时原则应当做更加全面的理解,"过快"和"过慢"都是有违这一原则的极端做法,司法的良好品性在于其理性、沉稳和慎重。  相似文献   

16.
对住院治疗精神病人的人身自由所采取的暂时性的和有限度的限制和约束,是精神病医院为了医疗、护理及保护病人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被动性措施,这也是一种普遍的行业习惯和规则,且已沿习已久。然而根据我国民法典所规定的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5项基本原则精神要求,医院在对收治病人住院的依据和程序、法律手续、治疗方式的选择、委托人委托事项合法性等部分规定上,与我国民法基本精神出现了严重冲突。本文针对我国各级精神病医院普遍存在的、且看似合理的法人行为与基本民法精神所出现的冲突,并结合近期在广州市某法院审理的"邹宜均案"和"何锦荣案"状告其家人的侵权民事诉讼案中所附带的某精神病医院遭到侵权赔偿要求而引发的司法价值争论,作一些法理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顾景平 《法制与社会》2010,(17):130-130,140
由于我国尚未颁布少年刑事案件诉讼法典,十几年来,检察机关遵循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及"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少年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主要的共性是在办理刑事案件时,十分注重犯罪预防,这一工作与批捕、公诉工作紧密结合,三者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本文主要论述了未成年人案件中"捕、诉、防一体化办案模式"的实践探索、监督制约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林立  严伟青 《法制与社会》2010,(19):113-113,122
德国少年刑事诉讼诉讼程序除了具有世界各国通常所具有有的诸如:"教育为主、惩罚为辅"、"酌情从轻处罚"、"不公开审理"等特点外,在审判组织、审前程序、主审程序中还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按照德国的法律,少年程序的主要目的是对少年犯进行教育。因此,德国法学界认为"这是一个充满人性味程序"。本文主要探讨了德国少年刑事诉讼程序、实体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监测地点车速的执法方式容易被机动车驾驶人躲避,并且覆盖范围有限,因而在制止超速行驶方面效果有限。区间测速以道路的某一段区间为测速的对象,有效地克服了定点测速的弊端。区间测速的实施应在"以人为本,具有一定容错率"的原则指导下,注意分段进行测速,认定违法时应以区间平均速度而不能以区间平均行驶时间为依据,同时应完善相应的执法程序,保障相对人的知情权,违反法定执法程序尤其是违反处理时限的执法无效。  相似文献   

20.
张泊涛 《法制与社会》2010,(17):145-145
中国目前法学理论领域有很多术语都是舶来品,司法认知又称审判上的知悉,"JUDICIAL NOTICE"就是是其中一个。"从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证明"这句古老诉讼程序格言中溯及源流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为现代的司法认知原则。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证据法上所普遍适用的就某些特定的案件事实由法官直接加以确认,从而免除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一种诉讼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