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荆长岭 《政法学刊》2010,27(2):78-87
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开始融入全球化以来,跨国贩运人口活动就与跨国非法移民、偷渡现象混杂在一起,不断蔓延。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的综合治理策略已取得明显成效,跨国非法移民、偷渡和贩运人口活动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案件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中国未来还应实施综合治理具体化战略,加强长效工作机制建设;修订、完善国内立法,使之与国际接轨;深化出入境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案件侦办力度;积极推动国际执法合作向执法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视角下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有组织犯罪愈演愈烈,因其特有的组织结构、犯罪方式以及社会危害,这种犯罪的能量绝非自然人个人犯罪的简单相加,它有着单独犯罪不可比拟的破坏力,已对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它作为目前公认的犯罪最高形态,被列为世界三大灾难之一.特别是在全球化加快的背景下,跨国有组织犯罪正呈现出不断增长和日趋复杂的势头,在这种现实压力下,2000年11月15日,联合国大会第55届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该<公约>以全球化为视角,提出了控制跨国有组织犯罪的新理念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近年来,我国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开展边境贸易。新疆是中国面向中亚的西大门,而随着边境贸易的深入展开,中亚与新疆的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日益频繁,中亚跨国有组织犯罪也对我国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何联合打击中亚跨国有组织犯罪,成为我国和中亚各国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4.
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跨国有组织犯罪是有组织犯罪的一种特殊形态 ,也是跨国犯罪的一种主要形式 ,具有结构更加严密、能在国际范围内更加迅速调集资金等特点。不同的历史时期 ,跨国有组织犯罪因经济、社会、文化变迁有不同的特点。近几年来 ,国际恐怖主义及国内分裂势力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联系日趋紧密成为新的动态。基于跨国有组织犯罪的复杂性及危害性 ,从国内方面来讲 ,需从政治、经济、法律各方面入手加以控制 ,就国际社会来讲 ,各相关国际组织及各个国家集团或地区性组织均应加强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5.
跨国跨地区有组织犯罪及其惩治与防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有组织犯罪是所有犯罪的最高组织形式。通常是指2人或3人以上,为追求经济利益而结成长期同盟,共同实施犯罪的一种犯罪形态。对这种犯罪的惩治与防范措施,国内或地区内的主要有:对严重有组织犯罪进行刑罚处罚;在刑法中增加洗钱犯罪;扩大罚金刑及非法财产的追缴;加强证人保护措施等。同时,还应加强区际或国际的刑事司法合作。  相似文献   

6.
就方法论而言,关于跨国有组织犯罪活动和跨国犯罪网络的研究中并无不可克服之障碍。但与此同时,现有研究集中程度不高,且需更多层次的研究,如复制性研究。此外,对跨国犯罪的研究需要更加全面,例如应涵盖犯罪活动来源国、中转国和目的国。这种研究的最佳模式是多国研究。  相似文献   

7.
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深,跨国有组织犯罪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并且,其中有些类型的发展日益猖獗,其危害性亦愈来愈严重。系统研究当今跨国有组织犯罪的主要类型,对有效打击这类犯罪无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跨国洗钱行为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下也呈现出更加富有时代性的变化,犯罪分子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逃避国家监管,利用经济的一体化大肆进行跨国洗钱行为,给全球的经济、金融安全都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本文从跨国洗钱的特征、原因着手,并结合跨国洗钱发展的新趋势,对今后打击跨国洗钱行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包雯 《法学论坛》2004,19(5):80-84
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有组织犯罪活动日益猖獗 ,并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 ,不仅对什么是有组织犯罪及其范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而且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对有组织犯罪进行了大量的对策研究 ,特别是从国际合作层面上加强刑法的一体化 ,共同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我国而言 ,无论在立法上还是司法上尚存很大缺陷 ,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为促进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特请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刑法学泰斗马克昌先生主持并组织了本组稿件  相似文献   

10.
涉外犯罪、跨国犯罪和国际犯罪并非一个命题的三种不同表达,而是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错的刑事法律范畴。因此,比较分析这三种不同犯罪类型的基本特征,明确其间相互区别的界限和一般原则,对于全面贯彻执行刑法的一般原则和国际刑事司法的一般准则,都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朱飞 《政法学刊》2009,26(2):93-96
广东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猖獗局面是国际毒潮压力下形成的,是世界毒品生产和贩运转移的结果。其现状表现为大要案频发,内外勾结、跨区域作案,科技性增强。受国内外毒品犯罪形势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广东毒情可能会继续恶化下去,其中有组织制贩毒品犯罪因素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国福 《政法学刊》2010,27(3):42-47
贩运人口是一种现代形式的奴役,严重侵害被贩运者的人权,危害社会和谐稳定。虽然有证据证明,中国的贩运人口情况很严重和需要加大对反贩运人口的法学研究,但是如何发展反贩运人口法律,仍然缺少系统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述。面对严峻的贩运人口犯罪形势,有必要完善反贩运人口法律制度,为打击贩运人口提供更为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刑事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刑事合作是双边政治、经贸发展的需要;已经建立的双边协商机制和法律合作机制是开展打击跨国犯罪的基础。中国和东盟国家已经签署的引渡条约在政治犯罪不引渡、本国国民不引渡等问题规定落后双边打击犯罪现实,亟需改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司法协助形式较单一,需要增加。对于尚未与中国签署引渡条约的国家,由于不能根据国际公约开展引渡合作,只能开创新的合作思路。未来中国东盟打击跨国犯罪刑事合作应当向着建立区域机构、区域统一逮捕令、强化人员培训技术合作以及网络信息建设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刑法第347条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1〕是司法实践中最常见的毒品犯罪。然而就立法而言,本罪并非完美无缺。本罪在罪名、立法模式以及刑罚等方面存在缺陷,需要对其进行完善,建立较为合理的犯罪体系,以利更公正、准确的打击此种犯罪。  相似文献   

15.
祝卫莉  郭维丽 《政法学刊》2009,26(1):101-104
在国际毒情形势大环境的影响下,随着广东省缉毒斗争的日趋严峻,毒品犯罪必将朝着有组织犯罪的趋势发展。就当前广东省有组织制、贩毒案件的特点而言,可采取的侦查对策有:树立情报意识,实施情报导侦;树立经营意识,实施延伸侦查;采取控制下交付,实施监控侦查;加强侦查协作,实施合作侦查;有条件的提供机会,实施诱惑侦查。  相似文献   

16.
刘远山 《河北法学》2004,22(7):72-78
基于有关国际法律文件之规定和专家学者的观点并主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多边刑事条约的概念、特征和种类进行了界定、概括和划分。  相似文献   

17.
系统论视野中的有组织犯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宇 《现代法学》2000,22(2):108-111
本文认为,基于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特质,在有组织犯罪的理论研究中注入系统论的研究方法显得异常迫切和必要。文章从系统本体论的角度出发,对有组织罪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破除有组织犯罪系统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Justice Quarterly》2012,29(4):593-617
Criminological research has traditionally attempted to explain the etiological factors of crime and then suggest appropriate controls.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foci of this kind of work have remained on “street crime.” Since the 1990s, however, some scholars have turned their attention to the causal factors of corporate crime, state crime, crimes of globalization, supranational crimes, and their various permutations and interconnections. Clearly missing from this literature is the growing phenomenon of private military contractors (PMCs) and the crimogenic culture of and atmosphere within which they operate. Specifically, while the use of PMCs is rapidly growing, the increasing propensity for PMC's crimogenic culture and the unregulated nature of what has become a global industry is rarely studied by social scientists. Further, few criminologists have examined this area of research by applying criminological theory to explain the growth and emergence of PMCs. Our goal is to help fill this gap. Through the process of theory building and refinement we identify factors that facilitate the criminogenic environment within which PMCs operate. Additionally, without attempting to expand explanatory and causal mechanisms, policies aimed at reducing PMC crimin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for their victims cannot be developed. As such, we draw from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in state and state‐corporate crime, 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anomie literature to shed light on ke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MCs, namely, the crimogenic atmosphere within which they operate.  相似文献   

19.
运输毒品罪虽然与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罪相提并论,但是,相对于走私、制造、贩卖毒品罪来说,运输毒品罪行为类型比较多,针对其不同的六种行为类型应当进行不同的定罪与量刑的分析,这能使运输毒品罪的定罪量刑真正做到合理、合法、合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