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姚军 《政法学刊》2002,19(4):59-61
车体痕迹鉴定是确定事故中车辆的接触部位,认定肇事逃逸车辆,再现事故的发生过程的有效手段,为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提供有力依据。要适应事故处理工作在新形势下的要求,科学地综合运用车体痕迹鉴定技术来为交通事故处理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2.
水上环境与陆地环境不同,一旦肇事船舶事后逃逸,便意味着对落水生命的放弃,具有极大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性。依据现行的交通肇事罪规制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有量刑畸轻之嫌。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行为人涉嫌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此外,船员之间共同隐瞒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船长指使肇事驾驶员逃逸等相关行为也涉嫌构成犯罪。设立水上航行责任事故罪惩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并加强对水上交通肇事逃逸相关行为的刑法规制,是维护水上人身安全、创建水域法治环境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驾驶机动车辆追赶肇事逃逸者.致使逃逸者措施不当翻车死亡,是正当自救行为,还是构成交通肇事犯罪?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流量空前增加与交通道路的改善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交通事故大量增加,交通事故逃逸现场的案件也相应增多。据统计我县近年来交通逃逸案件以14%左右的速度增加(表1)。作者根据近年来的工作经验,试对交通事故逃逸现场疑难案件的法医学鉴定进行探讨。本文所述疑难案件是指交通事故受害者因意识障碍或者死亡,不能提供有关肇事车辆特征的,现场被破坏,查无证人的案件。根据作者的经验,这种案件的法医学鉴定的任务主要是二个方面:一是从法医学角度提供肇事车辆特征,主要是指肇事车辆的类型及逃逸的…  相似文献   

5.
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罪名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河 《政治与法律》2005,7(4):119-124
应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罪名化的原因有二:一是刑法第133条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设置为交通肇事罪情节加重犯并不合理,有必要规定为单独的罪名;二是"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实质是没有履行具有绝对义务性质的救助义务,具有刑事可罚性.将"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罪名化的具体问题,包括处罚范围、性质、罪名、罪状以及与相关罪名的区分.  相似文献   

6.
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应当以窝藏罪定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指使肇事司机逃逸的行为以交通肇事共犯论有不合理性,不能仅仅因为逃逸行为是故意的,指使者和直接肇事者有共同的逃逸行为,就认定其成立共犯。对指使肇事司机逃逸的行为应以窝藏罪定罪。指使交通肇事者逃逸,构成窝藏罪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另外,指使者无须对肇事者逸逸所造成的死亡结果负责。  相似文献   

7.
肇事后逃逸不应被看成是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而是一种与交通肇事罪有联系但又具有本质区别的故意犯罪.应将“肇事后逃逸”确定为新的罪名.  相似文献   

8.
在利用轮胎花纹痕迹认定交通肇事车辆的工作中,通常是利用花纹类型(横沟花纹、纵沟花纹、块状花纹、混合花纹、非对称花纹)及适用的车辆种类等共性特征进行分析鉴定。由于轮胎是机械化流水作业生产,同一品牌、同一型号的轮胎,其花纹是相同的,而同种轮胎又可以安装在不同品牌的车辆上。因此利用共性特征仅能区分肇事车辆的种类,不能认定某一辆嫌疑车就是肇事逃逸车辆。笔者根据实战经验,根据轮胎花纹个性特征点来认定肇事逃逸车辆,本文就此展开如下讨论。  相似文献   

9.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在交通肇事犯罪中,车辆肇事后司机逃逸往往被认为是性质恶劣的情节。本文认为,将逃逸行为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是合理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不仅指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也包括行为人在第一次交通肇事后逃跑,在逃逸的过程中,发生第二次交通肇事事故致人死亡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在道路交通事故中,交通肇事逃逸事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一般包括人-车碰撞事故和车-车碰撞事故。对于此类事故,通常需要借助对车体痕迹检验、人体衣物痕迹检验、微量物证检验、法医人体损伤检验、现场散落物整体分离痕迹检验等法庭科学技术以及运动学、动力学等物理学相关知识认定肇事车辆,判定车与车、车与人是否接触,推断接触部位及接触方式。  相似文献   

11.
道路交通事故鉴定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结合《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交通事故处理的要求以及交通事故案件审理的需要,提出道路交通事故鉴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交通事故鉴定的技术框架,总结概括了交通事故的技术鉴定内容,以及目前已开展的部分交通事故鉴定项目的服务目标。最后对我国的交通事故鉴定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其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良彪  张艳 《政法学刊》2007,24(1):114-118
目前,道路交通拥堵现象是城市的多发病症。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中存在较大的不合理因素,缺乏先进的交通管理理念,交通组织和管理人才缺乏,交通组织不合理,交通设施配置不科学,公民交通参与意识不强。为此,必须科学规划城市道路建设,统筹治理,加大交通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理顺行业办学机制,把好交警入口关和现有交警培训关,运用先进的交通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完善交通设施,从细微问题入手找出疾症,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宣传教育,培养公民主动参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治理城市道路交通拥堵这个顽疾,保证城市道路的通畅。  相似文献   

13.
如何构建城市和谐交通,是以罚治路还是依法治路?对交通违法行为是单纯的“严罚”,还是宽严相济?是动不动就“罚款”,还是有所区分,辅之于教育?在交通管理中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努力?湖州交警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勇于创新,在交通管理实践中推出了针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的“劝告式”执法.这是湖州交警为构建城市和谐交通的一种创新实践。“劝告式”执法的推出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构建和谐交通,必须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必须实施政务公开制度;必须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再议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交警部门在履行处理交通事故职责中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究竟为何属性,众说纷纭,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当交通事故认定出现偏差时,可否司法审查进而有效地维护交通事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监督交警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正确处理交通事故的问题。根据交通事故处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交通事故认定行为的法律性质是具体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的评价研究在欧美一些国家已开展多年。其研究成果为欧美发达国家各国政府制定道路交通安全政策,指导道路交通实际安全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通过对道路交通安全措施评价概念的阐述,介绍了国外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并对我国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措施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面向道路交通安全驾驶模拟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刚  丁立 《政法学刊》2009,26(4):105-107
汽车驾驶模拟器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面向道路交通安全的驾驶模拟系统是由驾驶舱等硬件系统和视景显示软件系统组成。其主要研究内容为视景仿真系统、动态驾驶模拟系统的开发研究,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事故分析鉴定与再现研究和道路交通环境的变化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共安全:哈尔滨市作为中西部地区城市,这次积极申报第二批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您作为公安局分管局长是怎么考虑的?  相似文献   

18.
A rapidly growing body of police scholarship has found evidence of racial disparities in traffic stop patterns using police-generated data. Despite the empirical consensu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race inappropriately influences traffic stop patterns remains open, largely as a result of methodological weaknesses. The current article helps to address this issue by employing self-report data about citizens' driving practices and traffic stops. It presents a series of models that predict the likelihood of a self-reported traffic stop disaggregated by police organizational type and the reason for the stop. Results suggest that moving and nonmoving driving pract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likelihood of police stops for moving and nonmoving reasons, respectively. As expected, differences between local police and state police models emerge. Finally, Black drivers and younger drivers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traffic stop risk for nonmoving stops by local police,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driving behaviors.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willingness to comply with the law on driver behavior and traffic fatalities. We analyze a panel of 15 European Union states for 1996–2002, a period for which consistent attitudinal data are available. Using corruption indices, we find that the social willingness to comply with the law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traffic fatalities with an elasticity estimated between −0.207 and −0.217. Other significant factors are traffic exposure, economic growth, speed,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We also find that, whatever benefits laws produc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 traffic rules do not explain divergences in road safety. This result seems to indicate that willingness to comply matters more than legal specificity.  相似文献   

20.
论交通肇事犯罪人的特点及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洪宪  曾彦 《北方法学》2009,3(3):63-68
交通肇事犯罪人属于一般自然人主体,具有与传统犯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交通肇事犯罪人在主观上是过失心态。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加重处罚情形,交通肇事犯罪人的共犯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特殊处罚情形,交通肇事后行为人遗弃被害人的,应当按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处罚。应当从刑事立法、刑事政策、犯罪学理论三方面入手,加强对交通肇事犯罪人的预防和惩处,有效防止交通肇事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