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案件资料案例1某年2月,河南某村村民田某被枪杀致死,从死者体内提取到1枚弹头。该案发生近10个月后,办案民警从湖水中打捞上了1支嫌疑枪支,要求鉴定死者体内提取的弹头是否为该嫌疑枪支所发射。经检验,死者体内提取的弹头为有铜质披甲的非制式弹头,长约11.76mm,圆柱部直径约7.42mm,重4.1g,圆柱部有平行于弹轴方向的擦划线条痕迹。  相似文献   

2.
区分发射枪支为制式枪支与非制式枪支是枪弹痕迹检验鉴定的第一道工序。对于一些制造粗糙的非制式枪支,其发射的弹头、弹壳上的痕迹特征属性很明显,容易与制式枪支相区别。但对于一些加工很好的非制式枪支,特别是那些用制式的零部件组装的枪支,仅凭单个痕迹就很难与制式枪支相区分。本文就此问题作如下讨论。1 制式枪支的痕迹特征制式枪支的生产、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各个零部件的数据要求精确到0 .0 1mm ,其表面光洁度更有特殊的工艺要求,所以制式枪支发射的弹壳痕迹都很规则,基本上能反映出造痕客体的形状大小和加工特征。对于有一定磨损…  相似文献   

3.
陈和平 《刑事技术》2003,(Z1):19-19
检验射击弹壳上的痕迹特征,常规方法主要是对枪弹在装弹、发射、抛壳等过程中枪支有关机件与弹壳对应部位在紧压贴合下产生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时在弹壳上形成的痕迹特征的检验。枪支的有关机件在弹壳上形成痕迹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枪支的结构特点,是据此认定发射枪种的种类特征;枪支机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和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轮廓异常及点、线状细小特殊的痕迹特征是认定发射枪支的个别特征。但是在实际检验中,经常遇到由于在射击过程中受到枪弹和各种射击因素的影响或者被破坏,使射击弹壳上供认定发射枪支的个别特…  相似文献   

4.
1案件简介2008年某日,犯罪嫌疑人孙某在某镇村路上开枪恐吓侯某等人,后来侯某驾驶丰田轿车离开,孙某又驾车追赶并再次向侯某所驾的轿车开枪射击,而后两车发生刮擦致使侯某驾驶的丰田轿车翻人路边沟内,侯某当场死亡。在案发现场提取两枚弹壳,案发后在犯罪嫌疑人孙某车内搜出改造发令手枪一支。  相似文献   

5.
侯福林 《政法学刊》2003,20(2):76-77
在涉枪犯罪现场上,非制式枪支发射的钢珠,通过其表面的射击痕迹可以确定枪支,从而为确定犯罪嫌疑人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利用射钉枪杀人或伤害案件时有发生,而此前对此类枪支研究甚少。常见的射钉器有3种:气动的、电磁的和火药的,由于外形和原理都与手枪相似,故常称为射钉枪。目前在案件现场中最常见的是火药式射钉枪,它是利用发射空包弹产生的火药燃气作为动力,将射钉打人建筑体的工具。发射射钉的空包弹与普通军用空包弹只是在大小上有所区别,对人同样有伤害作用。由于这种枪支和子弹很容易获得,  相似文献   

7.
1案件简介1998年2月6日,湖南省某医院于某在家属区里被杀,现场提取“51”式手枪弹头、弹壳各一枚,由于现场提取“51”式手枪弹头没有线膛痕迹,需区分是制式“54”式还是仿“54”式手枪发射。检验发现:弹头没有线膛痕迹,弹头表面的擦划线条与弹头中心轴平行,线条没有明显旋转方向,未发现坡膛痕迹。弹壳上有击针痕迹、抛壳挺痕迹、弹底窝痕迹。笔者从枪的结构上寻找区分是否为制式手枪发射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95式5.8mm自动步枪射击弹壳上痕迹的检验价值。方法用10支95式5.8mm自动步枪分别射击50发,对收集的500枚射击弹壳在显微镜下观察测量。结果弹壳上痕迹反映普遍较浅,痕迹具有特殊性。结论95式5.8mm自动步枪射击弹壳上痕迹具有一定的同一认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2005式9mm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痕迹,为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痕迹检验鉴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预实验中选取10把警用转轮手枪以单动、联动方式分别射击收取弹壳样本,观察识别射击弹壳上各个痕迹的位置、形态及相互关系;补充验证实验中选取其中5把警用转轮手枪以单动方式分别进行射击实验,完善、验证预实验中得出的结论.结果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上的烟垢痕迹、弹底窝痕迹及击针头痕迹的分布位置、形态具有规律性,具备检验鉴定价值.结论 利用弹底窝痕迹、烟垢痕迹结合击针头痕迹,可以实现射击弹壳的准确定位;利用烟垢痕迹、弹底窝痕迹及击针头痕迹具有推定弹壳先后射击顺序的可能性;通过弹底窝痕迹、击针头痕迹的细节特征比对,可以实现射击枪支的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小口径枪支的种类、性能特点,探讨通过射击弹壳痕迹区分制式、非制式枪的方法,重点分析了匕首枪、单管枪、双管枪、转轮枪等枪种的区分依据,研究了小口径枪弹壳痕迹在检验鉴定中的稳定性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由于各种枪械的机件特征不同,枪支发射时将在弹头上留下反映枪械机件特点的种类及特定特征。通过研究枪械生产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其部件特征形成的基础上,从弹道学原理入手,分析了枪支发射过程中弹头痕迹形成的机理和痕迹特征的变化因素,为枪支同一认定鉴定中检材与样本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得出可靠的鉴定意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签字笔笔痕是否天然地适用圆珠笔笔痕检验条件而能够进行同一认定.方法 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在不同纸张条件下,以签字笔和圆珠笔为研究对象,收集288份有效实验样本,分别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样本中的所产生的笔痕特征.结果 签字笔笔痕主要出现在大笔画的划痕特征;签字笔笔痕的稳定性和特定性要比圆珠笔弱.结论 签字笔笔痕同一认定需要考虑签字笔本身的特性,不可盲目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流斑皮肤金属化的机理、检材提取处理和扫描电镜/能谱仪检验规范化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用扫描电镜/能谱检验,采用低倍大窗口覆盖损伤区域采集平均元素能谱图,并在可能的金属元素富集区域寻找球形金属颗粒。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散在的孔穴、细胞碎屑、龟裂、裂隙等特征,有些电流斑可检出金属元素,其中部分电流斑可发现球形金属颗粒。结论采用规范化的检材提取、处理和检验方法可消除随意性方法造成错检的可能。电流斑皮肤上异常含量的金属附着可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同时也为电击导体的推断和金属元素成分比对提供依据。球形金属颗粒的发现揭示存在电弧高温的可能性极大,可强力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签字笔因其具有书写流利、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现今最常见的书写工具之一。文章根据签字笔的结构特点和笔痕特征的形成机理,结合收集的96份实验样本,首次对签字笔笔痕进行同一认定应具备的充分条件进行初步研究,探讨了书写纸张施胶程度、衬垫物软硬程度、书写人运笔力度以及书写速度等书写条件因素的具体影响,同时研究了签字笔启用初期与末期书写笔痕特征可能出现的变化问题,总结出笔痕特征反映性、稳定性和特定性的具体特点,提出书写条件与书写笔的相近书写阶段均是签字笔笔痕同一认定充分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以期对文检工作者利用笔痕特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子物证检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阐述电子物证检验技术的专业内容和组成,以及开展电子物证检验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方法研究美国、欧洲和国内电子证据及其检验鉴定的数据资料,结合国内物证检验技术发展现状和需求,论证电子物证检验技术;结果提出了电子物证检验定义、检验对象、技术方法、特点作用以及尽快在国内建立电子物证检验专业等观点;结论电子物证检验是关于识别、发现、提取、保存、恢复、展示、分析和鉴定电子设备中存在的电子信息(电子证据)的科学技术,其检验结果可以作案件侦查线索或法庭证据。开展电子物证检验可以有效提高犯罪侦查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机动车车架号是车辆的原始标识符,也是表明车辆的唯一性代码,而犯罪分子使用各种手段对盗窃、走私车辆的车架号进行更改,从而达到销赃的目的。如何利用一定的方法与技术检验车架号的真伪,显现出原始车架号.是侦破机动车盗窃、走私案件的关键性技术环节,也是刑事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关车架号检验的步骤及应该遵循原则的报道很少,因此结合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对车架号的捡验方法做归纳分析,提出捡验的步骤,并结合实例.总结出检验车架号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判定火灾发生的原因,依据激光拉曼光谱(RMS)能够反映出经过不同高温热处理炭材料的石墨化程度,以此来探索电气短路判定的技术依据.方法 利用显微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对火灾中不同环境下生成的铜导线短路熔痕表面碳痕斑进行检测分析,利用碳痕斑两个拉曼特征位移峰的比值,计算不同短路熔痕表面碳化斑的石墨化度.结果 铜导线的一次短路、二次短路和火烧熔痕上残留碳斑石墨化度不同,一次短路熔珠碳痕的石墨化度R值最小,火烧熔痕的石墨化度R值最大.结论 该研究建立了显微激光拉曼光谱法无损检测分析铜导线短路熔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打印变造文书的检验流程及要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印变造文书检验的研究现状反映出以下特点:研究水平受制于专业性、庞杂性的技术知识、无法满足司法鉴定实务需求以及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在此情势下,本文基于打印变造文书的两大基本类型(单页文书打印添加与多页文书换页变造),对其检验流程进行合理设计,并对其要旨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阐明中性笔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3位书写人用5支中性笔书写的90份实验材料的放大观察与测量,探讨中性笔笔痕特征在书写速度、书写姿势、书写衬垫物软硬、纸张洇散程度以及书写笔新旧程度不同时笔痕特征稳定性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笔痕特征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及变化规律。掌握影响中性笔笔痕特征稳定性具体因素及其变化规律,是有效利用中性笔笔痕特征进行笔迹鉴定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