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沈宝 《天津检察》2009,(1):48-49
电子证据是指以电子信息资料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电子物品或电子记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证据必然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各类案件中,成为一种新型的证据形式。为此,笔者拟对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的发展,电子证据越发引人关注.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修改后在证据中均增加了电子数据这类证据,赋予其独立的法律地位.本文从电子证据的概念、特征入手,分析电子证据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3.
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首次以立法形式肯定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电子证据以电子数据为本质,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分为模拟证据和数字证据,其中包含以数字电子信息为基础的电子计算机证据.电子证据与科学证据属于平行概念,从属于科技证据.  相似文献   

4.
论电子证据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木珠 《法学杂志》2001,22(4):16-19
电子证据是各国开展电子商务无法绕开的一个法律问题。电子证据目前存在的法律问题有两点质疑。在分析电子证据特性的基础上 ,对我国电子证据的立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电子证据的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青 《政法论丛》2004,(4):62-65
电子证据是随着现代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诉讼证据 ,其表现形式与传统证据有较大的区别。本文在总结针对电子证据地位的各种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赋予电子证据独立证据地位是社会发展、法律完善需要的观点 ,并指出在运用电子证据时 ,应当从相关性、客观性、合法性三个方面进行严格审查。  相似文献   

6.
电子证据基本问题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康定 《法学评论》2002,20(3):94-99
本文分析了电子信息的证据资格问题,就电子证据独立的证据地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确认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的基础之上,还对法庭在运用电子证据时应审查判断的内容和决定采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胡萌 《证据科学》2021,(1):31-40
区块链技术因其自身特性而与司法需求相契合,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确权与存证领域,也更加突显了电子证据的独立价值.相关司法解释对区块链技术作为电子存证手段进行了法律确认,助推第三方存证机构与司法区块链平台的搭建,有利于改善传统电子证据采信率低的司法现状.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司法审查规则的缺位,区块链存证对于电子数据真实...  相似文献   

8.
姜宇航 《法制与社会》2013,(11):293-294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证据相关问题在司法实践中的出现愈加频繁,冲击着我国传统的诉讼法证据分类。我国学界对电子证据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司法实践尚处在起步阶段。电子数据具有无形性、独立性、高科技性,受到的客观因素影响极少,有着强有力的证明能力,更可以称之为不会说谎的证据。但是,电子证据应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已经成为证据种类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对于电子证据的基本问题,从四个方面探析,一为电子证现状及研究意义,二为电子证据概念界定,三为电子证据特征,四为电子证据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9.
广义的电子数据是指以物理形式存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及其存储器中的指令和资料,包括计算机程序和程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理的信息资料;狭义的电子数据指的则是存储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除计算机程序之外的一切信息资料,即那些由计算机系统所有者及用户采集并输入计算机系统的、非本系统本身运行所不可缺少的信息。电子数据证据可定义为:以电子形式存在的、用作证据使用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及其派生物。  相似文献   

10.
与数字证据相关的概念很多,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存在一定差异,从提出概念的出发点、载体、表现形式、研究范围等角度分析数字证据、电子证据、科学证据、电子记录等概念的差异,并进一步提出对数字证据进行专门研究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尽管将于2009年5月21日开始实施的《裁判员法》没有对证据制度作出修改,但裁判员制度的采用将间接地改变原来的证据法。本文从自白规则以及传闻证据两个方面就裁判员制度的创设给日本证据法运用带来的变化进行了阐述,并对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批判性的视角概述了德国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据采纳或者说是关于证据禁止的问题。证据禁止区分为非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和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非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可能是由于公诉中初步侦查时的取证错误导致的。就是否适用非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这一问题,德国司法官会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例如,犯罪的严重性或者是取证错误的严重性。自主性证据使用禁止是由于侵犯了个人隐私。例如,私人日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相似文献   

13.
Trust has been defined in many ways, but at its core it involves acting without the knowledge needed to act. Trust in records depends on four types of knowledge about the creator or custodian of the records: reputation, past performance, competence, and the assurance of confidence in future performance. For over half a century society has been developing and adopting new computer technologies for business and communications in both the public and private realm. Frameworks for establishing trust have developed as technology has progressed. Today, individuals and organizations are increasingly saving and accessing records in cloud computing infrastructures, where we cannot assess our trust in records solely on the four types of knowledge used in the past. Drawing on research conduc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into the nature of digital records and their trustworthines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conceptual archival and digital forensic frameworks of trust in records and data, and explores the common law legal framework within which questions of trust in documentary evidence are being tested. Issues and challenges specific to cloud computing are introduced.  相似文献   

14.
江国华  张彬 《证据科学》2016,(6):645-655
作为法律程序整体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行政程序与司法程序一样,都在证据的作用下发挥其功能。然而,我国研究更多将目光聚焦于诉讼证据,而对行政程序证据缺乏关注。但实际上,行政机关是依法治国的主要执行官,其与公民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国家机关更为密切,所以规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无疑成为依法治国的重大课题,其中对行政处罚证据的规范尤其如此。从原则上而言,行政处罚证据理应符合证据“三性”,但警察思维与法官思维上的差异使其对证据有其特殊要求,基于公共利益保护的需要,行政处罚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存在减弱和例外情形,因此,对于“毒树之果”以及通过钓鱼执法、秘密调查等方式所得证据并不必然排除,为此,与其让这些实践中早已普遍存在的行为游离于法外,不如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其范围、程序和命令禁止事项。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o commit crimes, including crime facts and crime techniques. T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security of 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oIP), a prevention method against VoIP call attack and the attention points for setting up an Internet phone. The importance of digital evidence and digital forensics are emphasised.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VoIP digital evidence forensics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DEFSOP) to help police organisations and establishes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to simulate phone calls, hacker attacks and forensic data. Finally, this paper provides a general discussion of a digital evidence strategy that includes VoIP for crime investigators who are interested in digital evidence forensics.  相似文献   

16.
电子数据搜查、扣押的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生 《现代法学》2014,36(5):111-127
我国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增列为证据的法定种类,这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对电子数据的相关问题,如电子证据的搜查与扣押,出示与质证,审查判断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传统证据相比,电子数据具有以下四大特征:存储内容的海量性、形态的易变性、变动的可察觉性以及内容的难以直接感知性。电子数据的以上特征对电子数据的搜查、扣押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首先,在搜查、扣押之前,侦查机关必须申请司法机关签发令状;在搜查、扣押过程中,无论是对电子设备的搜查、扣押还是此后对电子设备中存储的电子数据的进一步搜查,都必须受到令状原则有关合理根据和特定性要求的约束。其次,侦查机关搜查、扣押电子数据之后,必须允许辩护方对被搜查、扣押的电子数据进行查看、审查和复制,从而防止侦查机关滥用权力,保护辩护方的合法权利。另外,为保障电子数据的客观性和原始性,还必须建立严密的证据保管链制度。我国在以上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在有些方面甚至完全空白,立法机关在未来修正《刑事诉讼法》时必须进行完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7.
法庭科学家和证据法学者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就像英国和美国一样,由一种共通的语言划分开来。虽然在一些重要方面彼此关联,但法庭科学和证据法学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有着各自独特的构造和演进,关注不同的问题并运用各具特色的认识论。因此,这两个学科之间存在着自说自话的重大风险。该风险的迹象体现在了法庭科学家与证据法学者之间时常沟通不畅。“证据法”的概念对于法庭科学和证据法学而言均至关重要,且在这两个学科中均被高频地运用。本文通过聚焦“证据法的法域范围”之基础概念讨论,希望造成该学科间冲突的个别成因能够明朗化,并诚挚地期盼这样做能有利于法庭科学与证据法学学科之间更有效地交流。  相似文献   

18.
侦查实验笔录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亮 《证据科学》2011,19(5):581-593
侦查实验是指侦查人员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在模拟案件原有条件基础上所设计、实施的.旨在查明与案件有关的事实的存在、发生的可能性或其状态、过程的法科学活动。侦查实验笔录是侦查实验过程及结论的载体.是侦查人员按照法定格式制作的,用于描述和证明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状况的书面记录。在证据法学视野内...  相似文献   

19.
Archival data from cases adjudicated by jury in El Paso and Bexar County, Texas, were used to test whether a similarity-leniency effect, an out-group punitiveness effect, or a black sheep effect (BSE; J. M. Marques, V Y. Yzerbyt, & J. P. Leyens, 1988) influenced jury decisions. Defendant ethnicity, jury ethnic composition, and strength of evidence against the defendant were coded for 418 closed noncapital, felony cases to test their impact on trial verdicts and sentence lengths. Results indicated complex relations exist among juror and defenda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rial outcomes. No support was found for an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s as predictors of jury decision-making. Strength of evidence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 for both verdicts and length of sentences. Case strength, defendant ethnicity, and jury composition were related to sentence lengths.  相似文献   

20.
民事庭审质证是质证双方在法庭主持下就证据的证明力和可采性进行相互辩驳的诉讼行为,其基本要素包括质证主体、质证客体、质证内容和质证方式四个方面。质证主体应是证据或其形成过程的认识者、质证意思的独立表示者、质证程序的参与者、质证行为的实施者、与质证相关的程序性权利的享有者或程序性义务的承担者,其不但包括当事人,而且包括广义上的证人。质证客体的范围应限于“当事人提出质疑的证据”,过宽或过窄均不利于兼顾司法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升。质证内容应限于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三个方面,证据的客观性缺乏质证意义,充分性只有在证据链中才有质证意义。质证方式亦即质证的行为方式,其有别于质证的基础性工作,是质证双方针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可采性展开的法庭论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