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科举时的清代,除了三年一考的乡试、会试正科,还沿用了宋明以来的所谓“恩科”。尽管科举考试法令甚严,对科场舞弊的处罚也极其严格,常有砍头株连的记载。但清朝皇帝为了笼络大臣.还是公开采取了一些照顾大臣子弟的科举措施。  相似文献   

2.
赵炎 《政府法制》2014,(9):45-45
宋代才子石曼卿(即石延年)很有才情,也为时人推崇。就是运气不太好,多次参加科举,都没挤上独木桥。到了宋真宗年间,他才被破格录为“三举进士”,也就是曾三次应试而未中的进士,这在宋朝是个特例,主要是为了照顾那些执著于科举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3.
误入闺房     
韩一民 《江淮法治》2007,(2X):42-43
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书生名金瑶,几番科举不中,遂断了科举之梦.日日里只去饮酒逍遥。交友游玩。把圣贤之书抛到了脑后.日子过得好不舒坦。好在金瑶的祖上留下了诸多家财.家境很是殷实。也就落得逍遥自在。这金瑶自断了科举之梦后。三教九流的朋友着实结识了不少,尤其与其中一个叫周富的人特别投缘。两人几乎天天都要喝酒聊天.金瑶也就常常在周富家过夜.周富的家几乎就成了金瑶的另一个家。  相似文献   

4.
叶晓川  李建波 《河北法学》2007,25(10):147-150
清代的科举立法是中国封建科举立法的集大成者.清代科举立法体现了一定的和谐精神,如追求社会阶层和谐、民族团结、地域平衡等.  相似文献   

5.
“治人”杂说邹振基19世纪中叶,英国议员心目中的中国文化,就是小脚、鸦片和科举。这当然属无知和偏见。现在又说,西方的文官制度来自中国的科举,从传教士利玛窦、克鲁兹、德万多萨,到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孟德斯鸠,到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都称颂介绍过以公开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肃贪机制剑锋科举制我国古代选拔任用官吏,一般以科举为正途,称为“开科取士”,科举中设有“清廉守节”的内容。科举制的功能是明显的。一是对当官者给以一定的资格限制。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取得了进士资格,才能获得当县级行政长官的资格。二是每科科举考试...  相似文献   

7.
菜丛 《政府法制》2012,(8):49-49
科举时代,经殿试由皇帝钦点为进士中一甲第一名的状元,谓之“独占整头”。  相似文献   

8.
有清科举中,不仅读书士子获得功名要考试,那些主持各省乡试的主考官在任命之前也要考试筛选。清代科举政策规定,各省乡试正副主考官一律由京官担任,被称为“试差”,是个不错的差使,有名有利,很多在京官员都想当,号称“为国抡才”,责任重大,皇帝很重视,为了保证考官的“质量”,进行选拔考试,称“考试试差”,简称“考差”。  相似文献   

9.
倪霜峰论     
倪霜峰论陈美林在《儒林外史》中出现了许多秀才形象,他们大都奋发在科举攀登途中,有的得以上进,考取举人、进士,谋得富贵利禄;更多的却是沉沦民间,终老牖下,为升口之计,做选家、当名士,周游四方,依人作客。但秀才倪霜峰却不如此,虽然他也走的是科举之路,但最...  相似文献   

10.
历史博物馆的“清代科举展览”,最好看的展品有三件:一是光绪三十年的大金榜,即皇榜,也是中国最后一届科举发榜;末代功名,见之令人感慨;二是乾隆九年(1744年)甲子科乡试首场夹带案犯一览表,其实就是一张“出猫”给人逮住的罪犯名单,看了也很感叹,开始明白夹带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藤荒 《政府法制》2010,(6):50-51
近来有兴趣看看唐朝的历史,尤其是对于唐朝的文化很有兴趣。在唐初的时候,因为士族生活优裕,他们不必要靠自己的辛苦劳动为生,所以有时间把兴趣放在作诗上。且他们用以表现自己是士流的一种手段,也就是作诗。如果不会作诗,当时就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活动。加之,唐朝以科举取仕,科举就是要作诗。“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以取仕,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  相似文献   

12.
赵炎 《政府法制》2014,(2):12-13
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  相似文献   

13.
岛晨 《政府法制》2013,(30):38-38
中国科举史上,曾涌现出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最后一位状元刘眷霖,在1283年间,可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相似文献   

14.
宋代科举担保责任,是一种科举的专门责任,也是官吏选任法制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至宋代已经较为成熟,内容丰富,涉及地方的解试和中央的省试、殿试等层次科举考试及其各个方面,通过追究担保人的责任来保障科举的正常秩序,维护考试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5.
科举,作为整合传统中国的文化教育、官吏选拔、精英政治的制度中枢,于1905年清末新政中一朝被废。废科举之后,沟通传统教育与传统政治的桥梁断裂了,士绅阶层出现巨大分化,官僚体系中的书生群体被军人集团取而代之。清末宪政改革的失败,自废科举时起,便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6.
逸民 《政府法制》2011,(21):11-11
很多人将高考比为古代的"科举",民间乃至媒体也将各地高考的第一名誉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科举不是考学,而是考官,是古代国家的文官考试,更类似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而不是高考。 自隋唐以来,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形式等,历代有所不同,所同者,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此前朝廷选官,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地负责考察发现人才的“中正官”,将本地人才分为九个品级,向朝廷推荐,朝廷量才录用。这种选官制度,貌似很全面很客观,但在重门第讲关系的中国,只要是地方推荐,  相似文献   

17.
周冉 《政府法制》2013,(15):46-47
孺子狂童 唐寅,字伯虎,明成化六年(1470年)出生于苏州,其父唐广德靠做小生意糊口。少年唐寅过目成诵,可“每夜尽一卷”.数岁即能为科举文字。  相似文献   

18.
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反腐倡蔗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切实缌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推动高校的科举发展、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9.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正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考取功名,可谓费尽心思,夹带半个巴掌大的蝇头书进入考场、贿赂官吏、买通负责搜身的士兵等,种种作弊方法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20.
误入闺房     
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书生名金瑶,几番科举不中,遂断了科举之梦,日日里只去饮酒逍遥,交友游玩,把圣贤之书抛到了脑后,日子过得好不舒坦。好在金瑶的祖上留下了诸多家财,家境很是殷实,也就落得逍遥自在。这金瑶自断了科举之梦后,三教九流的朋友着实结识了不少,尤其与其中一个叫周富的人特别投缘,两人几乎天天都要喝酒聊天,金瑶也就常常在周富家过夜,周富的家几乎就成了金瑶的另一个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