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牙咬痕同一认定数字化分析的盲法评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定人牙咬痕同一认定数字化分析方法的精确性。方法 采用数字化分析法对人牙咬痕及8名“疑犯”牙列模型进行双盲法分析实验,用Photoshop 5.5将获得的咬痕扫描图像生成overlay,用AutoCAD Rl4工程测量软件分析各项参数,比较人牙咬痕和“疑犯”牙列参数的匹配性。结果人牙咬痕及“疑犯”牙列模型数据化分析的各项参数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对于试验性咬痕,数字化分析是一种可行的认定方法,对法医学实践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3.
4.
咬痕DNA分析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咬痕进行DNA分析 ,国外学者推荐使用两根棉签法[1] 提取 ,即先用湿棉签擦拭咬痕 ,再用干棉签擦拭 ,将两根棉签分别进行DNA提取和扩增 ,以增加检出单一个体基因型的机会。本文作者提取 1例咬痕样本进行DNA分析 ,取得满意结果 ,现报道如下。1 案例资料2 0 0 2年 11月 ,在某地女厕内发现一女尸。尸体衣物被撕毁 ,其乳房、前胸、面颊部位有咬痕 ,女尸内裤有少量血迹。用棉签蘸取少量生理盐水 ,在尸体咬痕上轻轻擦取咬痕斑迹 ,Chelex法提取棉签上的咬痕斑迹和死者心血、内裤上血迹DNA ,用ABIPro filerPlusTM 、Y PLEXTM5试剂 (REL… 相似文献
5.
咬痕个体识别的比对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一个牙模数据库,为通过牙齿、咬痕进行个人识别的研究及其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种新方法。方法 经过对400例牙模进行分析、计算,将牙齿的形状、排列转换成数字型(X,Y)坐标,通过计算出每颗牙关键点与坐标原点的相对位置,在DOS系统下运用Borland C++5.0语言编写程序,快速地计算出牙齿和牙弓的特征。结果 能对牙模进行自动识别,达到排除与认定。其比对精度长度为1.3mm,角度3°;可取的最少牙点位数目为12~14较为合理,大致需要5~7个完整的牙痕。结论 该方法是研究咬痕与牙模比对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7.
8.
在实际侦查中 ,皮肤上咬痕的鉴定比较注重咬痕的痕迹特征检验。由于人的皮肤在记录咬痕方面是一种很差的介质 ,有些咬痕特征不能得到明显的反映 ,因而在个人识别上的利用价值不大。应用PCR -STR技术对咬痕留在皮肤上的唾液斑进行多态DNA位点分型 ,可以达到个人认定或排除的目的。现就我室受理的两例皮肤上咬痕的DNA检验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1.我室在 1999年 6月及 8月受理的两起咬痕案例 ,检材为血液 (痕 ) ,唾液斑。2 .皮肤上咬痕唾液斑提取 :用干净消毒后的 1cm2 纱布沾取蒸馏水后 ,用镊子夹着纱布以同心圆方式由里向外… 相似文献
9.
10.
在实际侦查中,皮肤上咬痕的鉴定比较注重咬痕的痕迹特征检验。由于人的皮肤在记录咬痕方面是一种很差的介质,有些咬痕特征不能得到明显的反映,因而在个人识别上的利用价值不大。应用PCR-STR技术对咬痕留在皮肤上的唾液斑进行多态DNA位点分型,可以达到个人认定或排除的目的。现就我室受理的两例皮肤上咬痕的DNA检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Stella Martin-de-las-Heras Daniel Tafur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 Supplement Series》2009,190(1-3):33-37
The infliction of a bite is a four-dimensional space–time event that is ideally analyz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technology. Comparison of 2-D images (photographs) of a bitemark with a 3-D replica of a suspect's dentition is challenging. The authors present a technique that produces 3-D images of indented marks and dentitions for comparisons. Study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dental-wax bites were digitized by 3-D scanning, and comparison overlays were generated using DentalPrint© softw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was analyzed by determining the area under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 curve an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or each cut-off point. An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 of 0.953 (SE = 0.029; 95% CI = 0.893–0.985) and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values were obtained for 104 comparisons made by an expert examiner, who correctly identified 92.3% of matching dentitions and 98.7% of non-matching dentitions. This technique can be considered a highly accurate method of bitemark analysis, although indentations must be present in the injury, limiting the cases that can be resolved.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ame dentitions using 2-D bitemark photography confirmed the superiority of the new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53例原发性小脑挫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全部小脑标本在表面检查后分别进行矢状、水平切面观察。结果①表面局部散在出血21例,弥漫性出血15例,出血伴局部叶片挫伤28例,切面见8例导水管周围、13例第四脑室壁、6例小脑扁桃体上部与9例蚓小结表面有散在点状出血;②表面未见出血但有局部肿胀17例;局部肿胀致小脑中线移位5例。矢状与水平切面:山顶肿胀向上移位4例,直达胼胝体压部6例;山顶并中央小叶向上向前移位挤压上、下丘致导水管狭窄4例;闭塞10例;中央小叶并蚓小结肿胀向前移位11例,均致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狭窄。中央小叶并小脑扁桃体上部肿胀6例,造成导水管闭塞与第四脑室腔狭窄。小脑扁桃体上部与蚓小结肿胀向脑桥第四脑室移位12例。结论小脑受力可使应力部位肿胀,移位,造成导水管闭塞或第四脑室狭窄,甚至与脑干背侧相互挤压致伤。这是脑干损伤与继发脑肿胀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28例心脏挫伤的法医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挫伤的形态特点和分布规律,探讨心脏挫伤的分类和分级方法及与成伤机制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心脏挫伤检查法对28例人体心脏挫伤标本进行肉眼和光镜观察并测量挫伤灶的大小。结果肉眼观察,心脏挫伤灶切面一般呈带状、楔形、类圆形或条纹状;观察连续切面,可见其相应的三维形态大致呈类圆盘状、类圆锥体、类球体或线状。显微镜下,挫伤区主要表现为轻重不等的出血、心肌纤维断裂和心肌细胞变性坏死,按出血和变性坏死的程度可将心脏挫伤分为出血型、坏死型和出血坏死型。心脏挫伤见于心脏各部位和心壁各层,不同部位的挫伤发生率和类型差异大。以挫伤灶的体积、数量和部位为依据,将心脏挫伤的程度分为4级。结论心脏挫伤的形态多样、分布广泛、各部位的挫伤类型和发生率差异大。 相似文献
15.
16.
过敏性反应死亡法医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过敏性反应死亡的法医病理学特点,从而解决困扰法医学工作者对过敏性反应死后诊断的鉴定要点。方法对华西法医鉴定中心1995―2004年尸检检出的26例药物过敏性死亡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6例药物过敏所致死亡案例的死者年龄以31-40岁的例数最多,占了38%;26例因药物过敏所致死亡的案例中,12例为青霉素类药物过敏,为引起过敏最常见的药物;而药物使用途径引起过敏反应死亡的案例中以注射为主,共20例;以个体诊所及基层医院多发生过敏反应死亡的案例;18例在使用药物后出现典型的严重的过敏性反应的临床表现;15例为在用药后半小时内发生死亡;病理解剖可见咽喉粘膜水肿20例,其中咽喉腔阻塞大于75%2例,50 ̄75%5例,25~50%7例,小于25%6例,显微镜下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咽喉粘膜者21例、肺组织18例;6例血清IgE检测值呈现出显著的升高。结论过敏性反应的死后诊断应结合死者的生前临床病史,死亡时间,生前临床表现,病理解剖发现及血清IgE检测值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建立对中国汉族成人颅骨CT片进行同一认定的方法。方法按照纳入标准收集100例中国汉族成人颅骨CT片,对确定的识别指标进行观察和测量,对各指标的观测结果进行分类编码,然后按观测顺序编制特异的12位颅骨CT片识别编码。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各指标年龄和性别差异的统计学分析,利用个人识别能力公式计算单个指标和总体指标的个人识别能力。结果12项识别指标中有6个指标存在男女性别差异;12项指标累计个人识别能力可达到99.9997997%。结论本文确定中国汉族成人颅骨CT片12项观测指标,利用指标分类编码法可进行中国汉族成人颅骨CT片的同一认定。 相似文献
19.
87例大脑及脑干挫伤HSP70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人大脑及脑干挫伤后神经细胞HSP70变化与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大脑与脑干HSP70变化的差异。方法对87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死亡脑挫伤组织进行病理学及HSP7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脑挫伤24h后.HSP70阳性神经细胞最多见,且免疫反应性最强,随后逐渐下降,14d组及30d组HSP70表达与对照组类似。脑挫伤部位可见较多HSP70阳性的淀粉样小体。图像分析显示大脑与脑干HSP70阳性细胞3个参数(A、IOD及AOD)之间呈高度显著正相关或显著正相关,由高至低排列为:A>IOD>AOD。结论神经细胞HSP70免疫组化染色结合图像分析技术作为推断脑挫伤经过时间的参考,大脑与脑干挫伤后神经细胞HSP70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脑挫伤灶周围淀粉样小体形成的意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眼损伤后不同空间频率下阈刺激时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RVEP)相关指标与视敏度之间的关系,试图探讨运用视觉诱发电位推算视敏度的方法及价值。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门诊钝性眼外伤病例81眼以及正常对照眼(199眼)进行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检查,采用不同空间频率的刺激产生视觉诱发电位波,记录各阈刺激时P100潜伏时与波幅。采用统计学方法描述检测结果,并进行线性相关与回归分析。结果阈刺激空间频率(X)与视敏度的对数值(Y)之间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相应回归方程用以推算视敏度;各组阈刺激时PRVEP P100潜伏时(X)与视敏度(Y)的对数值存在较好相关性。结论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推算视敏度是一种较客观、准确的方法,在常规眼科检查的基础上,有利于客观、准确地评定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