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们把什么是幸福和如何追求幸福等问题所持的观点和看法称之为幸福观。调查表明大学生普遍把高尚的道德作为自己幸福观的基点,但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财富等于幸福"等的狭隘的幸福观。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幸福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树立大学生幸福观的重要意义以及大学生幸福观培养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明哲 《中国监察》2010,(19):36-37
什么是幸福?千百年来这是人们一直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但至今依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幸福的解释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就是说,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认知和满足,是一种心灵感受。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幸福观。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凤城市东汤镇陶李村党支部书记李茂丰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30多年里,带领乡亲们修路治水、开荒种树,使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从贫困山沟里闯出了一条共同致富路,在无私奉献中体会着幸福。“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我能为陶李人活着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不仅浓缩了李茂丰的幸福观,也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幸福观指对幸福的基本看法或态度,是人们对自身所具备的生存与发展条件的一种肯定的情感体验,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反映。由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理想抱负不同,工作和生活处境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  相似文献   

4.
"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了"幸福"的概念。去年的数据则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建设"幸福城市"。(10月30日《新京报》)如此多的城市提出"幸福"目标,体现了执政理念的进步,这也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一致,那就是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幸福作为一种虚无的东  相似文献   

5.
幸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实活动和理想追求.柏拉图认为幸福的内涵在于获得属于人类的完美性的知识,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是“至善”的追求者,是正义的人,是能够节制的人.幸福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得,它需要“灵魂的转向”.他的幸福观有利于人们摆脱世俗的束缚,关注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雷禹 《法制与社会》2012,(29):218-219
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时也是古希腊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本文首先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概念的内涵,即幸福就是至善,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是灵魂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需要遵循中道原则;其次分析亚里士多德关于幸福观的论证,即从目的、功能、实践三个方面论证了幸福观;最后论证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对于我们构建新时期下的幸福观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作为人存在的基本维度和生活方式,是以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为前提的.生活过程的实质,其实就是使自己活得更幸福.道德与幸福只有实现统一,才能达至最完满的善,其实现需要社会至善,即造就“德”一“得”相通、善恶报应、公正合理的社会.伦理学的使命,应是确立德福一致的道德信念,提供追求社会文明合理性的价值理性和价值力量.  相似文献   

8.
刘雍 《法制与社会》2012,(7):167-168
道德与幸福历来是伦理学家关注的两大问题.但是历来伦理学家所强调的却不尽相同.一些伦理学家强调道德,认为道德不仅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还是社会和个人的终极追求目标.还有一些伦理学家认为幸福是人的终极目标,而道德是达到这个目标而存在的手段.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如今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道德与幸福的问题也成为了我们需要认真审视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现代社会道德何去何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幸福     
幸福是一生的信仰,让人矢志不渝,一边追寻幸福,一边享受幸福的快乐。最近好多文章提到关于幸福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幸福呢,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解除压抑可产生幸福;行为认知学派认为对积极思维的现实奖励便是幸福;人本主义则认为,伴随自我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满足的体验也是幸福。抛开那些幸福学家的科学理论,简单地说,所谓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外人看到的只是幸福的表象,而真正的幸福却是自己刹那间的一种顿悟,一种心灵的震颤。突然间的月朗风清,了然于胸,原来幸福是这样子的。这个午后,阳光很是灿烂,坐在窗前的阳光里,从音箱里传出的轻音乐  相似文献   

10.
以前我们谈学雷锋,都是注重从精神传承方面来讲,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可这种讲解总有一种灌输和说教的味道,容易引起逆反心理。时下,幸福指数正在成为时髦名词,从这个方面切入,更有时尚、社会发展的意义。过去我们在看待雷锋现象的时候,多强调他的付出,却忽略了他的收获,巨大而温暖的精神幸福收获。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幸福也得到了一火车啊。当一个人无怨无悔地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时候,他的心理发展就会呈现无私无欲的君子境界,因为淡化了功利化追求,注重了右脑开发,他感受幸福的能力就强,幸福指数就会非常高。这是心理学家说的,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1.
孙川 《法制与社会》2010,(20):291-291
由于社会因素、法律思想及思维模式的影响与制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法律价值取向的两难问题和摇摆现象。本文主要以伦理学的幸福观来统筹法的价值,阐述法的价值的内涵,以期得出法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效益优先的原则得到人们的共识,但由此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与膜拜,却日益消解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责任和义务,从而偏离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尺度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应对这一现实,就必须在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在继续坚持其保证功能、导向功能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彰显其"育人"功能,即要注重培育人的综合素质和健全的社会精神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就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观最根本的内涵和体现。为此,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要确立以人为本位;在教育立场上要实现"两个需要"的统一;在教育任务上要促进人的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在教育方法上贯彻双重主体思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实现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3.
婚姻是从原始的性爱中净化而来的。幸福美满的婚姻是人们向往并为之追求奋斗的目标。然而,失败而不幸的婚姻还是象幽灵一样,不时地出没在人们周围。既然有婚姻的失败和不幸,就有解除这种失败和不幸的必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婚是一种进步的和道德的行为。由于婚姻是个法律概念,男女两性间的结合需经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因此,一旦男女两性的婚姻成为失败和不幸,也必须由当时的社会制度予以确认,即表现为法律上的确认。一经确认,原有的婚姻关系就失去了法律效力,婚姻的解除,或者说男女的离异就成为现实。那么,什么样的婚姻为失…  相似文献   

14.
犯罪具有两面性:从本质上讲,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但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犯罪也有其生成与存在的合理性,而且犯罪作为整体也以自身特有的方式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在认识犯罪时要避免绝对主义的犯罪观,克服重刑主义和泛刑论思想,树立辨证的、理性的犯罪观和刑法谦抑性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培育与现代刑事法治精神相一致的刑法文化。  相似文献   

15.
法律与幸福     
葛洪义在2007年12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著文《法律与幸福》说,法律与幸福之间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幸福感是可以通过法律提升的;法律制度的建设需要把幸福的实现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和价值。对所有社会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从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生产活动开始。幸福首先和物质财富的积累相关。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正是因为法律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才导致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法治国家;中国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就确立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可见,经济领域的成就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在利益分化、社会分层的社会,法律能够起到定份止争的作用,防止各种强势群体与民争利。  相似文献   

16.
虽然幸福观已经有了二千多年曲折的发展历程,但是把幸福看作是我们人生的终点和目标的现代幸福观只有大约两百年的历史(麦马翁,2011:320)。而关于幸福的实证研究则只有更短的历史。在过去三四十年时间里,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幸福的实证研究。博柯的这本书以这些实证研究为基础,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政府与公民幸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异化理论作为一种方法论和发展环节、与马克思主义整体思想体系的融合、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精神实质,使其能拓展其现实适用性。从关系的角度看,"和谐"与"对抗"是对应的哲学范畴。经由人的实践主体为中介,"异化"反映的是一种人与其行为结果的对抗关系。自然和社会领域的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实际上是一种异化。和谐达成与异化克服过程具有同一性,和谐是对异化的不断克服,这也正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当前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2012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年,也是我省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的关键之年。全省检察机关要坚决贯彻高检院重大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目标,以深化三项重点工作为着力点,以开展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为保障,切实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察工作水平,努力为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提供强有力的司法保障。——更加注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是全省上下的共同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稳中求快",是全省今年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9.
幸福的条件     
幸福到底存不存在?生活中为什么会有太多的人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对此,伟大的哲学家叔本华曾有过这样的论述,他说:"苦痛乃积极实在的东西,幸福快乐乃消极的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所谓快乐幸福乃是解除苦痛之谓,没有苦痛,便是幸福."所以幸福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之一就是:幸福需要以苦痛为基点.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将超功利的"纯粹正义"确定为至高无上的普世价值,然而这种正义仍然建立在"功利的平衡"的基础上;将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下的人拉回到处于"无知之幕"的初始状态以得到评判"公正"的标准,然而人们一旦离开其所处社会关系下的实践就会失去其评判能力。罗尔斯认为人们在"无知之幕"下为了自我保护必然选择"最差社会地位下的最好状况"的制度设计,以达到对弱势者利益的关照而实现"平等",而实际上这不仅以承认不平等制度的合法性为前提,并且是违背现实的空想。实际上,正义观念在人类实践中生成,正义的制度在人们通过内在联系而形成整体"社会人"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其目标是为了实现最根本的功利——人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