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现代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法治进程,建设法治国家,弘扬法治精神至关重要;法治精神是社会主体对法以及法治的理性认知和价值确信,是法治价值观;它是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律素质、法律信仰等的集合形态,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也是尊崇法治和尊重法律权威的一种理性的精神状态。因此,我们应该弘扬以维护法律尊严、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公正为核心的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推进法治进程要注重转变法治教育导向,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建立有效的法律监督制约机制和法治良性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2.
周文 《中国司法》2008,(1):79-8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又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昭示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发展进程及其成就;同时,也表明了法制宣传教育已经步入了法治文化的层面上来,弘扬法治精神已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普法工作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将“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这两个重要概念写入了党的纲领性文件。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确立和实施十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在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闫友森 《中国司法》2014,(12):31-33
正法治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近30年的普法历程,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实现了从普及法律常识到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巨大历史性跨越,对普法工作的要求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的新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健全社会  相似文献   

5.
王金刚 《法制与社会》2011,(23):146-147
党十七大报告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是党的十五大在提出"依法治国"之后,民主法治建设领域的具有战略号召力的新概念。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法治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理念,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也给建设和谐社会新时期的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新目标。  相似文献   

6.
吴跃建 《中国司法》2012,(10):30-33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和法治精神的牵引。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7.
陈真诚 《法人》2011,(4):37-40
3月28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进依法行政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疑,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要加快制订或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8.
法治精神作为法治建设的精神层面,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它不仅是我国当代法治建设的一种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自身性质所决定的,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树立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法治精神"是公平、正义、平等、自由、秩序、安全、人权以及权利义务的一致性等法治价值观的结晶体。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10,(10):5-5
从“一五”普法至今,全国性的普法工作已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它在普及法律知识,培育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引导法治行为诸方面功不可没,是法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在付出如此艰巨的努力之后,法治建设的目标还远未达成。  相似文献   

11.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07,(11):80-82
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往往喜欢戴着法律的“有色眼镜”法眼观潮,从法律的视角欣赏和解读时代潮流,笔者也不例外。作为司法行政宣传工作者和司法行政理论工作者,笔者通过认真学习领会高屋建瓴、博大精深的十七大报告精神,深感学习和践行十七大报告“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意义非凡,使命重大。胡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十七大报告通篇都融汇了法治的精神,弘扬了法治的精神,堪称是一篇弘扬法治精神的纲领性文件。深入学习和认真践行十…  相似文献   

12.
徐焕茹 《法制与社会》2010,(33):166-168
契约精神是指反映契约本质属性、指导契约签订、履行的根本准则,包括主体平等、自由、公平及诚实信用等。本文指出契约承载着法治的核心价值,弘扬契约精神,有助于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3.
1982年宪法实施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们极有必要汲取30年来的得失,及时把握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宏观走向。主要包括: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当融入善治理想,奠定善治基调;在顶层设计上坚持并规范党的领导,强化政党法治建设;在主题精神上,弘扬法治生活,让法治成为公民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周文 《中国司法》2009,(6):43-44
从开展全民普及法律常识到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法治精神,这是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20多年的全民普法活动已走进了新的历史阶段。从普及法律知识到弘扬法治精神,这是一个质的跨越,是法制文明的进步,同时也是普法宗旨的转变。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理念、手段、方式和方法都需要相应地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弘扬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环节。就现实处境而言,由于我们缺乏法治文化的传统,亟需构建沿着自身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五五”普法开展以来,根据新时期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辽宁省在全省重点开展了以法治文化宣传为主导的普法活动,通过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载体,开展了以“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法治文化宣传活动,为培养全社会信仰法律、崇尚法治以及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社会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17.
建设法治国家,必须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意识,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全民守法。对事关法治建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议,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的重要内容。首先,要着眼于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加强对法制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作出决定决议。要发挥人大的法制宣传教育职能,  相似文献   

18.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19.
刀剑 《法制与社会》2014,(9):145-146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对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阐述、新观点、新要求,特别是在中央强调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弘扬法治精神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示范者,其法律素质的高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其依法管理、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所以,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推动党内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同步发展,以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战略的实施,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宪法是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依循,从宪法出发,紧紧围绕宪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当突出宪法对法治政党、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意义.宪法精神走进执政组织的党章和社会组织的章程,融入政党政治、国家政权运作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将有利于形成由宪法携手执政党章程和社会组织章程主导法治中国建设的局面.突出宪法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统率作用,以宪法精神和规范驾驭法治中国建设过程,重在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制度体系、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章程为核心的社会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党内法治联动国家法治、带动社会法治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新常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