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举证责任不能倒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举证责任倒置免除原告的举证责任和举证责任直接由被告承担都是缺乏根据的。无论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均不能倒置。举证规则就是举证责任客观规律的法律化。举证的基本规则,包括原告先行举证规则、原告胜负未定规则、被告一般不举证规则、举证责任有条件转移规则。举证责任倒置把举证规则彻底破坏了,其实质就是违反了客观规律。废弃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2.
行政诉讼法关于原告资格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第四十一条中。行政诉讼法第二条比较直接地规定了原告资格问题,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主要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起诉条件。起诉条件和原告资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有一定的联系。原告资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在主体上获得法律认可的条件。起诉条件则是指具有原告资格的人提起行政诉讼应当具备法律认可的所有条件。因此,具有原告资格的人提起行政诉讼,只有在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况下,法院才有可能受理;而没有原告资格的人即使符合其他起诉条件,法院也…  相似文献   

3.
商标争议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可以因当事人提交新的证据、法院依职权取证等情形引起的举证范围的改变而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容易导致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混淆、原告的利益受到侵害、法院的裁量权失去约束,从而影响司法公正。为维护司法权威,平衡各方利益,法院对待商标争议举证责任,应恪守"以法律审为原则,以事实审为例外"。  相似文献   

4.
行政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原告主体资格的法律规定行政诉讼原告的主体资格,是指什么人可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审查行政行为并作出相应裁判。只有具备这种资格的人,在其起诉的同时符合其他法定条件(如法院受案范围、诉讼期限等)时,才能够启动行政诉讼程序,而不具备资格的人,则不存在启动诉讼程序的可能性。当然,即使启动诉讼程序也不意味着有起诉资格的人必定胜诉,因为是否胜诉取决于案件的实质内容和实体裁判。在何种情况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才能够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和第四十一条作了规定。第二条规定:“公民、法…  相似文献   

5.
被告承担举证责任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制度,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对此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在举证规则及法院审查证据规则方面已形成不少共识,有些研究成果已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指导和监督被告举证,完成人民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审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行政诉讼举  相似文献   

6.
行政诉讼的特点是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复审 ,被告必须依法定程序规则提供证据。《行政诉讼法》和司法解释确立了被告在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制度和程序规则 ,已经建立起符合行政诉讼证据特点的被告举证程序规范体系。然而 ,由于缺乏进一步的规则保证被告举证规则的实施 ,以致有些程序规则在实践中产生问题。因此 ,应当建立被告提供全部证据的认定规则、法定期限内举证的证明规则、延期举证的正当事由判断规则、管辖权异议后的举证期限规则 ,以保障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田凯  高琳 《中国检察官》2011,(11):54-56
行政公诉制度是指在没有适格原告的情况下,检察机关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违反了有关法律规定,侵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依照行政诉讼程序向法院提起公诉,提请法院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性质,决定了司法权对行政权保持中立的特殊意义。行政诉讼一般地域管辖的“原告就被告”原则,决定了多数行政案件由被告所在地法院审理,实质上使之成为行政权与行政审判权之间联系的纽带,削弱了法院的抗干扰能力。克服司法地方化,阻断行政权等权力对行政审判权的不利影响是实现行政审判公正的首要前提,也是最终实现行政诉讼目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摒弃“原告就被告”原则,赋予行政相对人以“选择法院权”、“异地管辖”“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制度”和“设立行政法院”的对策来阻断行政权对司法权的不利影响是实现行政诉讼公正和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补证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行政诉讼补证制度的沿革补证,顾名思义,是指诉讼中当事人超出举证时限向法院提交证据的行为。补证与举证的区别主要在于举证时限上,举证是指在举证时限范围内提供证据的行为。①我国行政诉讼立法上最早出现有关补证的规定是1990年10月1日施行的行政诉讼法,该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人民法院有权要求当事人提供或者补充证据。从语义学角度,立法上将“提供”与“补充”置于同等的可相互替代的地位,并且要求当事人是提供还是补充证据由法院决定,故“提供”与“补充”只是表述问题,二者含义是一致的。特别是此处的“补充”是…  相似文献   

10.
傅达林 《江淮法治》2008,(16):16-16
焦急中等待了近两个月.依旧没有得到法院是否立案的通知.日前.全国首例市民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原告——湖南汝城县原自来水公司5位退休职工向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据了解,5月1日以来各地频现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然而时至今日,没有看到法院受理状告政府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件的相关报道.信息不公开行政诉讼案立案遭遇瓶颈。  相似文献   

11.
一、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审查之现状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对于原告起诉期限的审查是应当主动审查,还是应当被动审查,这个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并不一致。如人民法院采取主动审查的模式,即将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作为起诉条件之一由人民法院予以主动审查,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无须被告的抗辩及举证;如人民法院采取被动审查的模式,即只有被告对于原告起诉是否超过起诉期限抗辩及举证,人民法院才对起诉期限进行审查,两种审查模式对于行政案件当事人而言可能直接决定了案件结局的成败。人民法院应当如何处理这个问题,值得我们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2.
行政诉讼上诉程序中的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是指在只有行政诉讼原告上诉或者仅为行政诉讼原告利益而上诉的情况下,上诉审的判决原则上不得将行政诉讼原告置于比一审判决更加不利的境地。适用该原则有利于更好的实现上诉制度的救济功能。  相似文献   

13.
本案原告因其所开具的转账支票中出票人印章与预留银行的印章不符,而被作为商业银行的被告扣划1000元人民币,原告为此起诉至法院,诉请确认被告扣款行为违法,并责令返还所扣款项本息。而同一个受诉法院先后以本案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和民事诉讼受案范围为由,驳回了原告的起诉和上诉。本文着重探讨了商业银行是否有权实施行政处罚,并尖锐地指出了受诉法院作出的令人费解的裁判的违法性。  相似文献   

14.
行政诉讼的基本功能和目的在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化解行政争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一条确立了行政诉讼中原告撤诉和法院对原告撤诉的审查制度,是行政诉讼立法目的实现的具体制度。该条的立法本意是尊重原告诉权,并通过对撤诉申请的审查确保原告撤诉的意愿真实,但是,这个制度需要更具体的程序予以保障。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  相似文献   

15.
行政诉讼中原告资格的认定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原告资格制度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原告资格制度就是关于原告起诉资格的制度。它是行政诉讼程序的起点,具体是指“什么人可以对行政决定提出申诉.请求法院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予以补救。”不具备起诉资格的人提出的申诉,法院不能受理。有起诉资格的人不保证必定胜诉。法院受理当事人的诉讼以后,原告是否胜诉,取决于案件的实质内容,原告是否有理和原告的起诉资格无关。它是诉讼法针对原告个人的限制,其目的是防止滥诉。 原告资格制度的确定是由行政行为本身的双重性质决定的。首先,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  相似文献   

16.
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在民事,经济诉讼中比较常见。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发现,一些基层法院在行政诉讼中也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以下简称驳回判  相似文献   

17.
赵亚亚 《法制与经济》2010,(12):12-12,15
基本案情2008年,原告三一公司以被告泰州市交通巡逻警察支队作出的行政登记侵犯其所有权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法院受理了此案。  相似文献   

18.
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机关不能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严惠仁关于行政机关能否作为行政诉讼第三人的问题争论颇多。去年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有关领导在全国法院行政审判工作会议上讲话中提出,"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范围的界定问题,我们认为,因越权审批而造成原告损失的行政机关或者非...  相似文献   

19.
刘芳 《法人》2008,(1):40-41
2007年117128日,我国首例因当事人对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法律适用提出异议引发的行政诉讼案件,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由副院长陈锐担任审判长公开开庭审理,法院当庭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相似文献   

20.
刘红兵  卢山 《知识产权》2007,17(5):60-64
方法专利侵权诉讼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不同于产品专利侵权诉讼。对于新产品的制造方法,专利法规定了一定条件下的举证责任倒置规则。对于非新产品的制造方法,在法律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仍实行"谁主张谁举证",但对于有初步证据或者证据线索的案件,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申请采取证据保全措施,以弥补原告举证能力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