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斌 《政府法制》2009,(5):30-31
法治,常被人们称为“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认为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起点。但是,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则指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十五大,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2.
法治十年     
自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步履匆匆,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的“法制讲座”,到深入民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到蓬勃兴起的“法律六进”;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中国的法治足迹,在蜿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3.
杨紫? 《中外法学》1998,(1):18-26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要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以“加强经济法制建设”为重点;要加强经济法制建设,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加强经济立法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可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是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内在要求。但是,中国法学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肤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概念、结构以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意义和对策等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因此,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4.
袁曙宏 《中国法律》2007,(6):14-16,88-93
今年既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0周年,又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对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作出新部署5周年。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在新的起点和高度进一步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向深层次发展,在确立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执政、完善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保障司法公正、建设法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第一次鲜明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对于以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进一步论述了“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与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与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揭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也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方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要的是把宪法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实行依宪治国。而要实行依宪治国,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依宪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一、加强党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党校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已经成为党在新世纪执政的基本方略。为适应治国方略对执政党提出的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法律素质的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法律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8.
论苑     
立案监督调查标准之我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正式写入我国宪法,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伐,是摆在全党、...  相似文献   

9.
论法律功能与依法治国——法治秩序中的法律功能状况及其实现障碍●赵震江付子堂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08,(12):1-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下隆冬季节即将来临,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气氛却越来越热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0周年。十年前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紧接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写入宪法,表明了我们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决心。去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会公报中,“法治”一词出现了50余次.“依法治国”也是高频词。  相似文献   

13.
法治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在法治的模式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广泛性和权威性。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负有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执政党在反映其执政纲领的报告中正式把“依法治国”从治国方略的高度上提出来,把“建设法治国家”从战略目标的高度上提出来;是作为...  相似文献   

15.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实践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宪法原则中,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  相似文献   

16.
《公民与法治》2009,(7):1-1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为了法治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78年12月,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成为民主法治建设一个新的里程碑。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02年11月14日,党的十六大通过了部分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增写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关于依法治国基本含义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世贵  曲涛 《中国司法》2005,1(6):67-71
1997年10月,党的十五大庄严地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从而揭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篇章。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载入宪法,使之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何为依法治国?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其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①,但关于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目前尚无公认的解释。有人认为,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种将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等同于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含义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正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社会高度信息化以及广大市民法律需求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怀柔区司法局在创新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与探索,在促进地方法治政府建设、整合社会普法资源、提高公民法律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9.
对1997年国务院的一个“决定”的法律评析●张世荣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重申了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同时又要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基本原则。这对全国人民是一极大的鼓舞,同时对我们法律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五大和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执法队伍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特别是对行政执法队伍的要求更高。行政执法队伍肩负着国家行政法具体实施的重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同人民群众休戚相关。行政执法队伍作为国家行政法律的执行者,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国家法律能否得到公正执行,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