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910年6月,美国文摘类杂志《美国评论之评论》以“中国的首届世博会”为题,介绍了在中国举办的—次博览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所说的“中国的首届世博会”,就是距今整整一个世纪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也是中国首次由政府举办的大型博览会,时人称“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相似文献   

2.
何立波 《政府法制》2010,(10):10-12
1910年6月,美国文摘类杂志《美国评论之评论》以“中国的首届世博会”为题,介绍了在中国举办的一次博览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里所说的“中国的首届世博会”,就是距今整整一个世纪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规模的商品博览会,也是中国首次由政府举办的大型博览会,时人称“为我中国五千年未有之盛举”。  相似文献   

3.
陈浩然 《政治与法律》2003,37(6):101-106
以社会学和心理分析学为基础的法现实主义思想,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司法制度和证据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规范怀疑主义"、"事实怀疑主义"和"裁判的非预测性"等重要的思想观念.法现实主义强调指出,传统的"保持法的确定性原则"事实上是对法的更大的社会功能的否定.本文结合当代中国的司法制度,通过对这一激进的法学思想的分析评论,充分肯定了建立动态的法律制度的积极意义,提出了改革现行证据制度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4.
《法人》2014,(10):9-9
正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领导来访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9月初,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陈国辉博士、中国项目经理张泉玉一行到访法制日报社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中国公司法务研究院秘书长肖黎明向对方详细介绍了公司法务平台的资源优势,并就下一步的国际化发展与对方进行了交流。双方一致同意结合各自优势在公司法务领域推进紧密合作。南洋理工大学商学院是新加坡唯一及亚洲第三所同时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EQUIS or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AACSB or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两项认证的商学院。本院的会计学课程同时也是全世界仅有的四所商学院之一,获得了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AACSB)认证。  相似文献   

5.
《美中法律评论》2010,(9):64-64
《美中法律评论》(US-China Law Review,ISSN 1548-6605,CBSN 342B0042,USA),由美国美中企业家协会主办,美国大卫出版公司出版,在美国公开发行。在中国的发行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代理。本刊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  相似文献   

6.
编辑者言     
正编辑者将怀着对作者和作品的温情与敬意,持守对法治及其理论的虔诚与审慎,以《厦门大学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参与转型中国的学术建设、社会进步。一、编辑者为此所提供的形异而神一的理论平台包括:学术专论;学术评论(包括学术批评、立法评论、案例评析等);学术译作;学术随笔;法律教育评论;司法官来稿(视稿源情况可以分别是"检察官来稿"、"执法官来稿"、"代理人来稿"等)。在必要且可能时,编辑者也将就某一特定主题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展示作者之智识于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行政学家托克维尔评论道"如果要我判断的话,我相信美国全国的行政被集中于一个人之手时,会把美国治理得更加安全,会使美国的社会资源利用得更为合适和合理。尽管美国人从地方分权制度中获得了政治好处,但我仍然主张采用相反的制度。"但本文认为,在公民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政府主导或是权力集中不再对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作出贡献,而反过来成为一种阻碍。  相似文献   

8.
《哈佛法律评论》:关于法学教育和法学论文规范的个案考察方流芳一、美国风格的法律评论1887年,哈佛法学院一位名叫JMcKelvey的3年级学生发起了《哈佛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美国第一家由学生编辑和管理的法学刊物。《评论》创刊号的...  相似文献   

9.
正简介理查德·波斯纳法官和其他学者都曾对美国由学生运行的法律评论提出批评〔1〕,他们声称学生没有教职人员所有的必要的知识深度和学术编辑工作的必需经验。〔2〕在很多案例中,评论、编辑文章的学生编辑缺乏关于文章主题的相关知识,也没有编辑他人作品的经验。鉴于此,他们认为,学生编辑对于承担美国法学学术(legal scholarship)"守门人"的集体角色准备不足。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由学生运行的法律评论其价值应仅在非学术方面,例如为雇主提供招聘机制。〔3〕  相似文献   

10.
《美中法律评论》2009,6(5):64-64
美国《美中法律评论》(US-China Law Review,ISSN1548.6605,USA)期刊(中英文两种版本)2003年8月由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美国东部地区的中国学者和有关专家在纽约创办。  相似文献   

11.
电子化行政规则制定程序,是近年来美国行政法上的一个核心议题。它并没有颠覆或取代传统"公告评论"程序的基本框架,而是强调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于规则制定过程之中,力图完善"公告评论"程序。基于信息技术载体的优势而增加的程序性要求,使得透明和参与理念逐渐渗透到整个规则制定过程之中,也促使行政机关更加注重规则制定全过程的公开,公告内容的充分性、可及性,参与方式的简化,参与的有效性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法政杂志是近代学者对分析法学深入研究的主要载体。分析法学在近代法政杂志中的介述、评论以及"中国新分析派法学"的诞生与发展,充分吻合中国近代法政杂志"求是致用"的宗旨,也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分析法学在中国成长的生动图景。  相似文献   

13.
海外媒体报道,中国一家主流媒体曾刊登一篇题为《台湾人担心大陆游客不拘小节》的文章引起了高层的重视,要求以旅游作为切入点培养公民的文明意识和习惯。此后,中国致力于提高公民行为的决心和信心.不怕揭短的气度令世人钦佩。新加坡《联合早报》和美国《今日美国报》等海外媒体围绕这一主题均发表评论文章,前者认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美国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立法变迁内容,分析井评论了次贷危机前後美国场外衍生品制度内容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勇 《中外法学》1985,(2):8-11
<正>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新闻记者肯特·库柏首先使用了"了解权"(The right toknow)一词,从此,在美国,"了解权"就被作为"保护和扩大‘出版自由’权利的理由"而广泛沿用。然而,了解权究竟是什么呢?哈罗德·克劳斯认为,了解权意味着"公共事务乃公众事务"。顿·丕姆则评论说,了解权是一个"以共含混不清而邀宠取胜的词藻。"有些学者曾试图从美国宪法及其第一条修正案的涵义中探寻了解权。当盖尔翰论证说了解权原则是"如此广远而玄妙以致于它不可能运用于裁决讼案"时,了解权就已经对法官的判决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世界警察》2023,(6):14-14
4月2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我们注意到公安部新闻发言人26日通报,公安部已就美国起诉中国执法人员向美国执法部门提出了严正交涉和抗议。外交部对此有何进一步评论?毛宁表示,近日美方恶意炮制所谓“跨国镇压”,编造拼凑证据起诉公安民警等中国政府官员,大搞政治操弄,渲染“中国威胁”,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已通过外交、执法等渠道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强烈抗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律师和法学家》2005,1(2):F0004-F0004
美国《美中法律评论》(US-China Law Review,ISSN1548-6605.USA)、《中国律师和法学家》(Journal of China Lawyer and Jurist,ISSN1548-7695.USA)及《中国仲裁咨询》(China Arbitration Consulting,ISSN1548-6575,USA)期刊英文版及繁体中文版2003年8月由留学哥伦比亚大学、昔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美国东部地区的中国学者及有关车家在纽约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有关负责同志对这一扩大中国封外宣传、加强中美联系的刊物给予了充分肯定.刊物进入美国费城SSCI总部ISI公司的工作正处于有序进展之中。  相似文献   

18.
作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反补贴调查的第一案,铜版纸案的争议之一就是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本文比较了参与本案的中美双方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不同观点,并在比较乔治城钢铁案和铜版纸案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商务部对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看法,进一步分析了美国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最后对本案例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9.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提出顺应了当时发生在中国的国际政治形势,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免于被瓜分的命运.而中国幸免于瓜分命运的根本原因是列强之间矛盾加剧而形成的均势状态,以及中国人民坚决的反抗斗争."门户开放"政策只是客观上起了帮助中国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但在美国人的意念中,却成了美国拯救中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20.
美国反腐败法律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是世界各国人民深恶痛绝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一种社会现象。虽然美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传统都与中国有很大差异,但是其反腐败的法律制度中仍有一些可供我们借鉴参考之处。本文从历史背景、机构设置、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等方面介绍了美国反腐败的法律制度,并扼要地进行了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