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毛泽东主席曾于1970年称赞法国前总统戴高乐,说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在法国的历史教科书上这样述说:“法国和戴高乐基本上是同义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戴高乐出任法国政府国防和陆军部次长,军衔准将。当法军战败、法国沦亡的危难之际,戴高乐创建了自由法国运动,号召人民继续抗击德国法西斯。1944年,戴高乐麾下的法军配合美军、英军解放了法国,戴高乐被推选为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总理兼国防部长。在战争期间,他从未想过提升自己的准将军衔。1946年,戴高乐辞去总理职务后,新任总理考虑到他建立的功勋,指示国防部…  相似文献   

2.
1999年 1 2月 2 0日 ,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 ,成立了特别行政区政府 ,成为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原则设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除外交、防务等涉及国家主权的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处理外 ,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根据《基本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法律除列于《基本法》附件三者 ,以及将来可能增加的关于外交及国防的其他…  相似文献   

3.
在近代国际关系中,“东方问题”是指欧洲列强瓜分“奥斯曼遗产”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土耳其的独立标志着“东方问题”的终结。实际上,在土耳其独立时,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行省均在英法的殖民统治之下;由于阿拉伯民族解放斗争高涨,向委任统治提出挑战,对英法来说,“东方问题”并没有解决。《色佛尔条约》虽被废除了,但它的原则仍起作用,《洛桑条约》并没有扭转阿拉伯行省被“委任”的局面。无论从中东“弱国无自主外交”的实质来看,还是就“东方问题”一词在英法外交术语中的最后消失而言,直到中东主要民族国家独立,“东方问题”才告终结。  相似文献   

4.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规定,成立了特别行政区政府,成为一个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特别行政区。按照“一国两制”原则设立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不实行社会主义的制度和政策”的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除外交、防务等涉及国家主权的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处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根据澳门基本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法律除列于澳门基本法附件三者,以及将来可能增加的关于外交及国防的其他…  相似文献   

5.
关于美国“人权外交”的标准、地位与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的人权标准是以多重性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标准,不能归结为双重标准。美国外交的实质是霸权外交,并不是人权外交;贯穿美国整个外交的主线是实力政策,而不是人权政策;美国对外政策的轴心是强权政治,而不是人权政治;人权问题只不过是美国整体外交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种武器和手段。美国“人权外交”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论,而人道主义干预论、人权无国界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皆是由天赋人权论派生的、第二位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1890年俾斯麦辞去首相职务后,德国外交开辟了“新路线”,而对俄政策的转变是该政策的核心与标志。德国对俄政策从友好转向疏远,是与军方(主要是指陆军)长期的主张及其不懈的努力分不开的。军方认为两线作战不可避免,德国需要拉住奥匈而警惕和反对俄国。为达此目的,军方努力影响对俄政策。随着威廉二世登上皇位,军方的影响逐步增强,并且最终促成了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刚刚过去的2011年,对中国外交来说是个“多事之秋”。对国家的外交策略,出现了颇多争议甚至误读。为此,本刊特邀多年奋战在外交工作第一线的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参赞、北京外交学院客座教授、香港《经济日报》专栏作家宋荣华先生全方位解读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图案。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是邓小平外交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毛泽东强调国家利益的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对国家利益作了精辟论述,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建设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高度重视和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安全,维护中国"国权",始终把国家的经济地位放在首位,尊重他国利益。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是其外交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其领导下的中国外交的出发点,对中国外交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1928年的北伐和东北“易帜”后,国民党将其统治扩展到全国。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郑如娜 《法制与社会》2010,(10):174-174
在当前的国家交往中,以国家政府的名义进行的外交活动是外交的主要形式,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部长和外交机关代表是这一传统外交的主体。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之间的利益相互交错,仅靠传统外交来实现国家间的合作远远是不够,这就需要另外一种更为灵活、开放的外交方式,即民间外交。所谓的民间外交,即有领导、有组织地通过个人或民间圆体的对外友好交流和往来,发表共同声明、签订明见协议等活动形式采配合政府的对外政策与活动。目前,这种民间外交则主要表现为“城市外交”。  相似文献   

11.
亦明 《政府法制》2014,(11):12-13
外交似乎是一项普通民众参与代入感最强,而实际距离感最远的政府事务,于是“误会”在所难免。最典型的“误会”发生在2011年,一名中网军人不满外交部的对日政策,给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寄去了钙片,暗示外交部“太软”。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针对他国民众发起、旨在通过提供信息并施加影响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理解并实现国家利益的外交行为。近年来随着因特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市民社会的培育、民众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加深,公共外交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公共外交的国家之一。伊拉克战争使美国的国家形象跌入最低谷,美国不得不在公共外交的机构整合、人员任命、项目开展、方式选择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但这一努力并未能有效的遏制反美情绪的蔓延,反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仇美情绪。探究其根源,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不合理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3.
二战的影响、冷战的开始与民族主义的狂潮,再加上艾德礼政府财政的破产,迫使其推行非殖民化的政策。但这种退却是渐进的、软硬兼施的,是用一种新的控制代替旧的控制,用一种新关系代替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巍 《法制与社会》2013,(22):138-139
任何民族国家的统治、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发生的。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的深层结构必然会对一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产生微妙影响。中国独特的文化本原催生出了整体、法象、价值等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形成无疑深刻影响着冷战后中国外交的认知方式与分析视角,塑造了中国独特的外交理念与分析范式。通过探究冷战后中国外交背后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对外行为,把握中国外交的轨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911事件"后,欧盟开始反思对待恐怖主义的态度与方式。如今欧盟反恐政策已成为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要务之一,内部安全领域也建立了庞大的反恐机制。然而恐怖主义的性质在改变并可能与其他全球安全议题挂钩,加上美国推进全球反恐战争的强硬主张,使向来强调柔性强权特质的欧盟陷入两难。后冷战的安全议题具有多面性及复杂性,欧盟必须打破支柱框架,使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和反恐的大框架整合。此过程反映出欧盟安全思维的转变,然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下反恐安排建制的成果与缺失,也突显出欧盟想要建立外交与安全的共同政策仍需努力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一 旭日东升 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1988年3月,作为祖国第二大岛的海南开始脱离广东独立成省。改革开放以来,海南人就一直在寻求发展的道路,怎奈多种原因始终不理想。现独立为省不能不说是个机遇。建省后,中央对海南特别关注,明确表态:“可以给政策,但不给钱”。政策比什么都重要,海南人清楚。其时,海南人心中已有了想法。那就是开发位于海南西北部的洋浦。  相似文献   

17.
一泓 《中国公证》2003,(2):26-28
一、领事认证的本质特征 认证(Legalization)也称确认(Authenticat).为有别于其也领域的认证,我们称之为“领事认证”或“外交认证”.领事认证或外交认证,是指一国的外交、领事机关及其授又机关在公证文书或其他证明文书上,确认公证机构、“相应几关”或者认证机关……  相似文献   

18.
燕子 《中国律师》2010,(7):17-18
周恩来总理有个观点。叫“外交无小事”。因为外交是代表国家的对外工作.主要对象是各国政府及其当权者,所以外交领域不存在可以掉以轻心或等闲视之的问题,看似“小事”,弄得不好就会变成“大事”。将“小事”当作大事看待,才能不出漏洞。  相似文献   

19.
孙辉 《金陵法律评论》2002,105(5):47-54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 ,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 ,二者对美国的外交理念及外交政策的影响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本文回顾了这两种外交理念的渊源及其对美国外交影响的变化情况 :在整个冷战时期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更多地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 ,理想主义的影响上升 ;布什政府执政以来 ,特别是“9.1 1”事件以后 ,现实主义外交理念在美国朝野强劲抬头。  相似文献   

20.
"严打"整治斗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喜臣 《法学论坛》2002,17(4):89-94
在“严打”整治斗争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 ,与会代表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研讨 :一是探讨了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作用 ,指出我国刑事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刑事立法的指导、促进和对刑事司法的指导、方向和补缺上。二是分析了“严打”刑事政策的必要性和正确适用。开展“严打”活动的必要性在于 :一方面 ,是社会转型期严峻犯罪形势的要求 ,是加强人民民主专政的需要 ,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预防犯罪的需要 ;另一方面 ,以我国刑事法律为依据 ,符合刑罚的目的 ,也是各国刑事司法实践的一种规律性做法。正确适用“严打”政策要做到 :前提和基础是依法 ,对象和时间要特定 ,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三是对“严打”政策进行了反思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会代表从产生“严打”的思想基础、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刑事政策和刑罚功能与犯罪控制角度 ,以及“严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 ,对“严打”政策进行了反思。建议开展“严打”必须加强宣传教育 ,做好“三个转变” ,建立科学的标准 ,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 ,积极开展司法改革 ,转变刑法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