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朋 《法制与社会》2010,(6):223-223
编辑是组织、审读、挑选和加工作品的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广播是借助声音传播信息的媒介,就某一具体栏目而言,广播新闻编辑在从事编辑活动的时候,主要依据单篇新闻的重要程度或内容的组合形式来进行加工编排。编辑人员在对稿件的编排过程中既是该新闻产品的产生者之一,同时也是新闻传播中的把关者,对有组织、有计划、有规律、高质量地传播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因而,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对广播新闻质量的优劣有着最直接的影响。本文根据实践,认为广播编辑应具备以下素质,才能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媒体人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少奇同志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者,为发展和丰富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理论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略述了他近半个世纪的新闻宣传实践,论述了他在党和政府的重要领导岗位上和长期的新闻宣传实践中,以总揽全局的战略眼光,根据马列主义的新闻理论和中国具体新闻宣传的实际,就新闻媒介“桥梁说”、新闻记者的权利和义务、党和新闻工作的关系、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体制和性质等方面的问题所进行的系统而卓有创见的理论思考,并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他的新闻思想和理论。文章强调刘少奇新闻思想是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当代新闻传播工作者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理解和掌握他在关键时期提出的有关新闻宣传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对于当前新闻传播工作的深层次改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中侵害名誉权现象在司法实践中较为普遍。新闻名誉侵权是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机构或者个人在新闻报道、新闻批评以及新闻评论中侵害公民或法人等民事主体名誉权的行为。对新闻名誉侵权的责任主体、内部刊物新闻名誉侵权、报道内容严重失实、新闻名誉侵权行为的不作为形式、新闻名誉侵权的抗辩事由等方面进行认定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与新闻媒体相关的侵权诉讼也不断上升。因此,加强对司法实践中新闻侵权诉讼的成因及新闻媒体享有的合法抗辩制度研究就显得极其重要了。本文从现有的法律、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中总结出了六点针对新闻侵权的抗辩理由;最后,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提出了预防新闻侵权发生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闻自由权是现代民主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社会事件的不断出现,对新闻自由权的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拟就新闻自由权的渊源,发展历史,新闻自由权与言论自由权的关系,新闻自由权的立法现状与完善展开讨论,以期给我国新闻自由权保障制度的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新闻的内在属性看,报道失实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处理新闻失实的法律规则得以构建的基础。新闻真实既不同于客观真实也不同于法律真实,其标准应当较后两者为低。新闻工作者应当尽量使新闻逐渐接近客观真实。新闻“严重失实”责任的主体应是广义出版者,即法律对报刊、图书等出版机构的要求应同时适用于广播、电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基于技术上的限制,在新闻名誉侵权诉讼中对广播、电视等开设的直播节目以及作为新兴媒体的网络应适当降低其审核(注意)义务,努力实现新闻报道失实中的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平衡,在认定新闻报道失实侵权责任要件中的“失实”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7.
唐婷 《行政法制》2002,(5):39-39
从陈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里首创说新闻形式以来,国内新闻节目面貌为之一新。出现了像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说话》、湖南卫视的《晚问新闻》等说新闻形式的节目。说新闻电视节目以其和蔼可亲的面孔迅速赢得广大受众的亲睐,收视率颇高,于是便有人认为传统的播新闻将被说新闻这一节目形式所取代,而在我看来,说新闻与播新闻这两种节目形式各有千秋,并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闻监督体现了法治原则,能有效推动和促进司法公正。但由于在监督主体上尚未解决合法性问题,在监督的具体程序上尚存在弊端,所以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如不能将法治引入新闻监督以加强和促进新闻体制改革,就会影响新闻监督的力度,进而影响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张鸣飞 《法制与社会》2011,(28):137-137
新闻审判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利用媒介传播资源,对司法案件审理进行主观式的判断,是影响和妨碍司法公正的不良行为,也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问题。司法工作需要社会舆论及新闻媒体的监督,但是新闻司法监督绝不等同于新闻审判。本文从分析新闻审判的基本特点入手,着重研究新闻审判行为出现的原因,同时就如何有效防范新闻审判行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略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紧张繁忙的革命活动和党政领导事务中,所从事的报刊实践活动;文章着重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作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人民报刊”新闻思想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无产阶级党报”新闻思想,并通过具体论著总结了他们的新闻思想和观念。文章强调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活动和新闻思想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学宝库中的一份珍贵财产,开创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新纪元,奠定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理论基础。新闻传播工作者学习和研究革命导师的有关新闻论著及其思想,理解和掌握他们提出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散打比赛中动作节奏和战术节奏(进攻节奏,防守节奏),能有效地调动和控制对手,掌握比赛的主动权。散打运动实践表明:谁能在比赛中控制节奏,运用节奏变化来调动和压制对方,谁就能掌握比赛的主动权。以至赢得胜利。所以,散打比赛节奏掌握得好坏,直接反映出一个运动员的攻防能力和比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闻侵权系指行为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新闻媒体,公开发表了不实报道,或者报道虽然真实,但这些却是法律禁止公开传播的事实,因此对当事人造成了侵害的行为。本文首先分析了新闻侵权成因,进而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赵中颉 《现代法学》2003,25(1):117-119
本文概述了新闻法制的现实社会背景,在此基础上,就新闻立法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思考,既肯定现行新闻法规对新闻传播活动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同时指出现行新闻法规不能完全有效地适应当代新闻传播活动,强调建立和完善新闻法制的条件已经成熟,呼吁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新闻法制。  相似文献   

14.
赵力平 《中国监察》2009,(16):49-49
当今社会,发展加快,竞争加剧,区域经济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环境的竞争。谁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谁就能吸引更多的生产要素,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纪检监察机关在优化环境方面应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2,(23):274-275,279
近年来,随着新闻舆论监督作用的不断增强,隐性采访这一鲜活的新闻采访方式逐渐被各新闻媒介所运用,特别是新型电子设备的出现,更为电视记者进行隐性采访、偷拍偷录打开了方便之门.在隐性采访最大程度追求真实性的同时,也造成对他人权利或自由的侵犯、干涉和限制,它带来了一系列法律上的权利冲突,采访不得当就会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触犯刑律.如何用道德的约束控制侵权行为和如何维护采访对象的权益是值得我们三思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闻立法历经30多年至今未果,无论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还是传媒领域的现实发展,都表明了迫切的新闻立法诉求。在“新闻法”尚不能出台的众多复杂原因中,学术研究的偏颇却总是被忽略,研究方法的迷失带来学理探讨的浅尝辄止,宏观研究的乏善可陈,以及学科之间的壁垒隔膜。其背后透露出不容回避的学术勇气的不足和技术细节研究的缺乏。基于新闻传播法学理论建设的推进和现实新闻传播立法的需求,应首先在思想和理论上明确:新闻自由是谁的自由,谁可以办报,如何协调采访报道和国家公权力的关系等问题,同时必须关注新闻传播立法技术的研究,如舆论监督的规范体系,为新闻来源保密的规则归属等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闻的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属性,坚定不移地追求新闻真实就成为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职业本能和职业品性之一。一个好的记者,必然具备很好的真实意识。这种意识决不容忍也不允许新闻报道中任何理由的“失实报道”或弄虚作假,不允许道听途说和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其与虚假新闻之不相容犹如水火之不容;犹如正常人之于毒品,之于“爱滋”.  相似文献   

18.
提高新闻摄影的艺术性,能增强新闻摄影的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提升新闻摄影的新闻价值。本文论述了艺术性对于新闻摄影的重要性,指出了艺术性是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共同追求,阐述了增强新闻摄影艺术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新闻娱乐化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恶劣现象和文化日趋低俗的趋势。如今,新闻娱乐化趋势已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而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多样性文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新闻的娱乐化在中国新闻传媒业界已经风生水起,成为了一种时尚。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原因,既有着合理的一面,也存在着自身无法避免的缺陷。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大众和市场的法宝,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人才,谁就掌握了知识和技术,谁就有可能掌握市场。在一个高新技术能带来巨大利润的市场中,高新技术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一个公司的雇员,必然会因其受雇期间在雇佣公司所学到的知识和了解的信息形成某种专长,当其带着这些专长到与原公司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任职、或自行从事类似业务的经营行为时,通常会有意无意地使用原雇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这当然会引起原雇主的不满,并因此成为引发大量侵犯商业秘密诉讼的诱因。今天,越来越多的雇主已经习惯与雇员签订竞业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