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方哲学中“存在”一词在翻译成中文时出现的麻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映照出“存在”一词的多重含义和所谓“存在”问题的矛盾晦暗之处。汉语虽没有一个与“存在”完全对等的词语,但却用多个不同的词语来表述包含在“存在”中的问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庄子所谈论的“是非”问题与海德格尔所谓“存在”、“此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却是不同的。这一比较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中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个人的看法上的一个比较普遍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侦查实践中,侦查主体在重视案情分析全面、深入、细致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案情分析延伸、断裂、孤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本文拟以对具体案件的阐释,对案情分析的思维方式提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3.
也论"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兼与储怀植教授、杜宇博士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到底是作为,还是不作为,还是所谓的融作为与不作为于一体的第三种行为方式,至今争论不休."类型化"思维似乎能够说明"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属于第三种行为方式,但也经不住推敲."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问题可从"持有犯罪"行为特征、刑法规范的种类和明确"持有犯罪"的行为方式归属的意义来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政治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柏拉图、霍布斯和康德等人对政治哲学的洞见至今仍然发人深省。然而,自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60、70年代,长于价值判断和理性思辨的政治哲学在科学主义及其价值中立原则的冲击下出现了危机。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有人发出政治哲学已死这样的感叹,正如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曾言,无论政治哲学在过去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之女性形象——思妇的此岸形象与彼岸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溢文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8(2):109-112
“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形象有广狭义之分:广义的女性形象包容了其中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女性,狭义的女性形象是其中出现最频繁的思妇(本文所指)。思妇“万千风情在一身”的姿态是读者无法抗拒而心怀倾慕的此岸性存在,她的表现意识和个体心灵效应是升华的体验性的彼岸意义。在此岸形象浮出水面并得以深化的同时,彼岸意义也随着思维的扩散趋向于异样的空间。思妇形象是对人生软弱心理的普遍概括,浸透着生命苍凉的悲感,获得了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婉约为词学的核心概念,婉的含义,可从夗-宛-婉的谱系中寻绎。夗训卧,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系由两个或一个弯曲的人体所构成的象形字。夗含有屈、曲、圆、转等义;宛从宀从夗,由宀(馆室)这一部件,增加并引申有深、幽、凄、清等义;婉从女从宛,增加了顺、丽、娈、媚等义。宛、婉、惋、怨等夗族字,可与意义相近或相关的字组成诸多双音节词,并进一步组成四音节词组,用以形容描写对象,或用以评论词人词作,并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选择出婉约一词,作为词学的核心概念。夗族字所组成的词语及词组,其分布及使用情况,提示宛、婉等字的构形,与该字实际使用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在天学的视野下,中国古人头顶的天空不仅成了“作为文化资源的天空”,而且更是成了“作为法律资源的天空”。古人通过对天象的细致观测,不仅从这个天空中获取了立法、司法等诸多具体的法律资源,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法律资源的天空在更深入的层次上表达了对于君主权力之制约和法律秩序之构建的重大法律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