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行为失范。是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被社会公认为引起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主要力量。司法领域中的行为失范表现为司法行为缺乏规范引导、偏离司法伦理,引发公众质疑的一类现象。2006年南京发生的彭宇案件就是典型的司法失范事件,该案件的判决结果使法院无形中背上了社会道德滑坡的恶名。在诸如此类的热点案件中,包括法院在内的司法机关应该如何行动,并最终形成司法活动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各级司法机关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2.
丁言 《中国监察》2010,(15):56-56
近些年来,职务犯罪案件频频发生,涉案数额越来越大,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与其他腐败现象一样,职务犯罪的发生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的衍生与其存在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是主观和客观方面多种原因交互发生作用的结果,这从对北京市监狱在押职务犯罪人员案例的深刻剖析中得到进一步证实。因此,预防职务犯罪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变量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预防职务犯罪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邓广 《法制与经济》2009,(16):15-17
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不仅是法院工作的痼疾,而且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民事判决执行立法滞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法院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民事判决的物质条件落后是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宜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本文所讲的执行难是指那些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执结的案件。文章主要探讨我国民事判决执行难的现状,执行难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公民与法治》2009,(11):12-14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不满18周岁的自然人实施了危害社会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这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又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来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而且犯罪原因日趋复杂.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治安和稳定。  相似文献   

5.
刘柏  何艳 《天津律师》2004,(5):41-42
在目前的执行实践中,执行和解作为执行案件结案的一种方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执行和解率的提高不仅使案件的执行达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而且也提高了执行工作的效率。事实上执行和解作为执行结案的一种方式在实践中一直被适用,但是笔者认为,在现代执行理念中,如何把握和运用好执行和解应当与提高实际执行到位率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进而形成人的理念、气质。积极的、先进的文化能引导人、激发人向上。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国家也如此。一个民族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就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民族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失衡的心灵     
下岗,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是,如果不能顺利实施下岗分流和再就业,这种正常的经济现象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琛 《中国司法》2009,(10):102-103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低龄化、凶残化及智能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犯罪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只有找准原因,才能从源头入手,有效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日益频发。本文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入手剖析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 一、市场经济与犯罪的关系犯罪是否是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发展是否必然产生犯罪?犯罪是否同经济必然联系在一起?这些问题都是犯罪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在研究当前犯罪问题时,我们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盲目地不加分析地肯定或去否定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犯罪学理论认为,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个人行为,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己的规律。犯罪既然是一种社会现象,就必然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  相似文献   

10.
仇富现象是当今社会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社会公平的呼声不断高涨之时,对于仇富现象的探讨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热点话题。本文将根据社会各界对仇富这一现象的理解,简要探讨何为仇富现象,并从社会学的视角,即从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互动关系出发,对仇富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原因进行全面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本文创新地看待仇富这一社会现象,并探讨仇富现象将会对今后的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行为失范。是社会转型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被社会公认为引起当前社会道德滑坡的主要力量。司法领域中的行为失范表现为司法行为缺乏规范引导、偏离司法伦理,引发公众质疑的一类现象。2006年南京发生的彭宇案件就是典型的司法失范事件,该案件的判决结果使法院无形中背上了社会道德滑坡的恶名。在诸如此类的热点案件中,包括法院在内的司法机关应该如何行动,并最终形成司法活动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当前各级司法机关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12.
李美林 《内蒙古检察》2007,(4):37-38,63
未成年人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挽救失足的未成年人不能单纯靠打击,必须致力于营造关爱未成年人的和谐社会氛围,打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发展的社会生态。比起男性,女检察官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体贴及母爱的天性,再加上心细如发、刚柔相济的女检察官气质,使其浑身洋溢着细腻和亲和力,容易让未成年人接受,所以女检察官成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13.
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事判决执行难问题,不仅是法院工作的痼疾,而且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民事判决执行立法滞后,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作祟,法院领导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民事判决的物质条件落后是民事判决执行难的原因,宜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本文所讲的执行难是指那些被执行人有执行能力,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执结的案件。文章主要探讨我国民事判决执行难的现状,执行难的原因及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人民法院审结的各类案件难执行已成为社会的共识,法学界一直都在探讨“执行难”的根源及解决办法。事实上,“执行难”并不是法院难执行,很多案件不能执结的原因是当事人当初未能考虑自己的商业风险,是由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或无财产可供执行以及根据法律规定不能执行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就法院来讲,执行工作就是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依照法定程序,将工作做得扎实细致,程序到位。为此,许多法院都在改革执行案件的内部工作程序,以此取得了执结率提高的较好效果。但除了法院内部机制问题外,还有因制度不完善相应制约执行效率和执行效果的…  相似文献   

15.
曹坚 《检察风云》2014,(10):34-34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学区房的存在和趋之若鹜的现象之下,是怎样的社会原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只有这种方式吗?  相似文献   

16.
范雯雯 《政府法制》2012,(28):46-47
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存的“三大公害”之一。青少年犯罪现象因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和巨大影响,一直是社会研究的重点,而青少年犯罪则更成为其中的一个重中之重。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正日益突出,犯罪率上升,主体低龄化、扩大化,犯罪现象复杂化、智能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分析其原因,有青少年自身的年龄特点、心理因素等个人原因,也有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学校教育的缺失、家庭的因素等。而在这诸多原因中,家庭因素是最直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17.
海棠红 《江淮法治》2008,(10):23-23
先看看什么是文化?查阅文献资料,比较认同的解释是: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看来,文化实在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是一个涵盖了诸多方面的体系。中国文化自然也不例外,甚至说.中国文化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海洋,如此的“大海洋”,  相似文献   

18.
诉讼保全是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匿,该项制度的正确实施对于有效地维护生事人的自法权益,促使案件顺利地审理和执行冥均积极的意义。由于诉讼保定是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尚未判决到纽受理案件前应职权或应申请人的由清而刘被申请入的财产采取的一项强制措施,因此,对教措施的适用区严格条件,以免造成滥用的现象。根据我国(民事诉观洁)的规定对诉记保全的适用,须符合特定的条件:即“习能因当事入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庆不能执行或音难以执行的案件”刁能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或由人民法院依职权采取诉助保主。而对于诉到保全…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对这类案件中的刑事责任问题,在群众舆论中常有不同的议论,在处理上也有争论。因为许多自杀案件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有些  相似文献   

20.
毕玉谦 《证据科学》2008,16(6):643-653
当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何方当事人应受到不利的裁判,这是法院在审判中所遭遇的一种特殊的诉讼状态。但是,在当前的审判实践中,许多法官对待这种状态的出现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与解读。对事实真伪不明状态作出正确的界定.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导致案件事实真伪不明状态的原因与前提条件,将有助于掌握这种现象的规律性,从理性的角度引导法官对案件事实作出公正的裁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