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歌曲《常回家看看》在1999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一炮走红,歌曲唱出了儿女对家的亲情,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在外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应该多回家看看老人。2012年12月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18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此条被媒体解读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条款自审议以来即争议不断,自该法生  相似文献   

2.
今年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草案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我国自古有"百善孝为先"的传统,"常回家看看"无疑是孝敬父母的最基本、万式。然而,这个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诉求被写入国家层面的立法草案,引起社会广泛争论。到底"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又该如何入法?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探亲假期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常回家看看"又如何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评说速览     
明文 《法庭内外》2011,(2):37-38
1"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老人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拟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并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媒体形象地称之为"常回家看看"要入法律。  相似文献   

4.
评说速览     
《法庭内外》2013,(8):38-39
1应为"常回家看看"留自治空间就开始实施的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媒体纷纷打出"不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将属违法"的醒目标题,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争议延续至执法领域。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精神赡养已成为老年人权益的重要内容。面对2亿多老年人口且每年新增近800万的趋势,国家立法必须直面老年人的精神权益诉求,以体现立法的导向,向社会传递关爱老人的正能量。为此,新法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一倡导性条款,被广泛解读为将精神赡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并引发了诸多操作性的诘  相似文献   

5.
郭杰 《法制与社会》2013,(26):246-247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对老年人从家庭成员那里获得精神慰藉的权利的法律保障,但该法律规定应作为一种对一般义务的规定,应为宣示性条款,不应具有强制执行性。对老年人获得精神慰藉权利的保护,短期来看可以通过将这种道德义务法律化来实现,但从根本上来说依赖于家庭养老模式向社会养老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6.
"‘常回家看看’这样的道德规范入法,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时,多名委员、代表阐释了上述观点。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  相似文献   

7.
6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在草案形成过程中有较大争议的"常回家看看"精神慰藉条款,写进了草案。同时采纳25个省区市的做法,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年节。道德规范是否适合入法?有操作性吗?对"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喜与忧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衷是好的——保护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探亲假"规定32年未变"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7月1日,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根据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记者注意到,"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的同时,我国也规定了单位应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探亲假"出台32年缘何"遇冷"?是谁动了你的探亲休假权?"常回家看看"何时不再"雾里看花"?  相似文献   

9.
7月1日,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施行。同一天,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一起赡养案,判定子女每两月必须回家一次看望老人,成为该法生效后的首个判例。"常回家看看"在经历了修法时的激烈争议之后,再次成为诸多媒体议程设置的焦点。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正本身来看,"常回家看看"虽是热点,也绝非唯一"焦点"。比如,新法对"老年人监护制度"的明确,就不失为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临河居 《江淮法治》2013,(14):24-24
7月1日,我国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上路。伴随新法在有着“百善孝为先”传统理念的我国,将子女应当“常回家看看”作为一个硬性规定写入法律,这一所谓精神慰藉条款的出台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社会上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11.
羽弋 《政府法制》2012,(22):17-17
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今日之争论,只不过在重蹈往昔的覆辙。说来说去,依旧重弹老调:“常回家看看”不仅是一个孝悌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立法者应该权衡这二者的轻重,以及划分道德与法律的楚河汉界等。  相似文献   

12.
在江苏南通,志愿者小分队正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服务。不过,根据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爱独居老人这事,今后,恐怕子女要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了,别指望志愿者来填补子女不"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3.
小非 《政府法制》2011,(4):30-31
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被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4.
“找点儿空闲,找点儿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5.
小非 《法庭内外》2011,(5):8-10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则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6.
多名委员建议将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入法.这引起了网友的热议。有人为之拍手叫好,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孝敬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今却要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来“强迫”一些人孝顺,这究竞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不可否认,委员们建议将“常回家看看”入法的初衰是好的——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弘扬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但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1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 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甚至对老人不予理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想要维权,又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如今。对大多数的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常回家看看”等精神赡养方式写入法条的做法在社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一方面,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儿女探望老人等历来属于传统道德和社会规范调控的家庭事件是否应当由法律管控心存疑虑.法社会学认为,法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面对社会问题,在完善立法的同时,也应当注重道德,传统,习惯等其他社会调整方式的作用.在解决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也应该引入法社会学的视角,强调法律与社会规则的同等适用.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老龄社会的到来,政府、社会、家庭要主动担起关心、关爱老年人,引导老年人健康生活的责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开发老年宜居环境,推进老年医疗保健建设,依法惩治虐待、遗弃、歧视、不赡养老人的行为,鼓励年轻人“常回家看看”,大力发展老年人文化事业,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关心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0.
报载,新修订的老年法将单独成立“社会照料”一章,该章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这意味着今后子女不“常回家看看”.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