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农村,就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因此,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和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2.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是农村改革深入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各种形式合作农民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充分估计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云南省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中,由于受自然地理、历史社会、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然有其独特的思路,非均衡性协调发展是当前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通过实践创造了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即"双包制",党和政府克服传统体制弊端,明确了农民进行体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本文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浅析农村实行"双包制"的发展历程,它是国家决策、农民选择、地方推动等因素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人是社会的主体,农民是农村的主体,广大的农村妇女与农村男子一样,也是农村的主体.农民,农村妇女,作为公民,当然地享有宪法所规定的基本权利,民主权利应然地涵盖其中.但是农村"外嫁女"问题的出现,在现实层面上于民主决策原则在某种程度上的被"滥用",使得农村外嫁女在其合法土地权益保障面前却面临着失语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农民法治意识是推动农村法治建设的内在因素。新时代在"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要求下,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培育面临农民仍然不习惯用诉讼手段维护个人正当权益、留不住服务农村的专业型法律人才、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因此,要结合民族地区特点提高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教育针对性,建设服务农村的专业性法律人才队伍,加大乡村法治建设投入,以不断提升民族地区农民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权威,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民族地区"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FVCL模式"是一种"财政倾斜"、"村民自治"、"文化素质"、"维权法制"四合一的农村法治模式,其价值取向是农村社会系统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要素与法治建设的良性互动。践行"FVCL模式",必须建立科学公平的农村财政金融体制,完善城乡居民平等的救济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维护农民权益的实体法律制度,依法控制权力,健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培育农民法律文化素质,加快农村司法改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中国,俗称"三农"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始终是媒体最为关注的话题。曾几何时,一奉薄薄的《中国农民调查》,引发的如潮争议,迄今尚未平息。2000年8月24日,《南方周末》发表湖北省监利县某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领导的一封信称:"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提到舆论风口浪尖。近年来,春节"两会"期间记者对农民代表的追访,对三农问题的关注,甚至超过了一些明星代表和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8.
"民以食为天",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是他们的生产资料,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来源,是万物生长之本。土地问题是中国农民的永恒话题,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及国家长治久安的大问题。土地纠纷问题解决得好,有利于农村稳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小康农村,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之,不利于服务"三农"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9.
薛天德 《行政与法》2013,(12):14-17
本文认为,深化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责任重大,但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失当、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涉农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公共信息需求表达及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及规划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阐述了影响农村稳定的主要因素,即:城乡二元治理结构、涉农职务犯罪、基层政权组织的"野蛮"执政。随之提出了应采取的稳定农村的对策,即:厘清农民的宪法地位、设立农会组织,提高县、乡、村组织在农村的的执政水平,从而确保农村生活的经济发展,农民幸福安康。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不少厂家及个体商贩瞅准了农村这一巨大的消费市场,纷纷送货下乡,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生活。然而,有部分唯利是图的不法商贩打着"服务三农"的幌子,趁机把假冒伪劣商品推入农村市场,把农民当成"消废者"。  相似文献   

12.
2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城乡二元体制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城市开始吸纳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民从最初的做小工、做保姆、摆摊点开始,逐渐进入各行各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答记者问时说,全国进城打工农民有1.2亿人。进城务工被称为农民的"再就业",不仅促进了城市繁荣和经济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而且缓解了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都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而在家留守的则大多是年龄大、文化少、技能差的农民,另外就是老人、小孩和体弱的妇女。"留守农民"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由于多种原因,这个特殊群体的存在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农民"是当前农村亟需关注的一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继"五五"普法规划首次把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后,"六五"普法规划继续要求将农民作为普法的重点对象,由此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强化农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高度重视。农村普法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在组织实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时,必须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内容的同一性,方法的唯一性,时间的统一性,队伍的单一性"的做法,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创新的理念,努力探索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三资"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热点、农村干群矛盾的焦点,也是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强"三资"监管,就抓住了解决"村官腐败"问题的要害和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点集锦     
农村政府机构改革是农民减负的关键 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认为,造成 农民负担过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 农村政权机构臃肿、人员超编,无疑是 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在我国,平均每 68个农民就要养活一名干部,因机构 臃肿给农民造成的负担占到农民实际 负担的40%左右。"分灶吃饭"和"层层 包干"式财税体制的建立及"分税制" 改革,进一步助长了乡镇政府增加财 政收入的冲动。而国家逐步取消对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河北省固安县针对因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不规范,农村信访案件持续多发的状况,积极探索农村"三资"管理新体制,在尊重农民意愿,保持村集体"三资"所有权、使用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省纪委、监察厅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的部署,把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来抓,取得明显成效。贴近民生,维护农民切身利益。近几年,虽然涉农资金不断增多,农村集体"三资"显著增加,但是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监督措施不够严密等原因,损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在乡村易  相似文献   

18.
正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宣城市宣州区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把提升农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引导农民依法合理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作为突破口,科学筹划,周密实施普法"浇灌工程",并建设成为享誉全省的著名普法品牌,在全区广大农村田边地头、村头巷尾掀起了一场普法风暴,有效地推进了农村法治化建设进程。"十五部门联合送法下乡"作为普法"浇灌工程"的重要载体,在该区"六五"农村普法中扮演了主要角色,发挥了主导作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早在2007年,  相似文献   

19.
商勇  王方顺 《山东审判》2004,20(6):43-45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 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 定。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中国农民人 口数量大,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问题。农民犯罪 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果农民 犯罪率不降低,刑事案件就会大量存在,分析农民犯罪 问题迫在眉睫,探索扼制农民犯罪的对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被称为"村官"的村干部有着相对广泛的权力,近年来,我国连续发生"村官"经济犯罪案件,侵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直接导致村民多次上访、多头上访、集体越级上访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因此,对"村官"经济犯罪案件进行剖析,针对其犯罪特点提出切实的防范对策,对于全力维护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