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险业包容性增长是均衡、和谐、可持续性和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统一的增长。而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包容性增长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是否得到有效保护是保险业能否实现包容性增长的关键,因而,在包容性增长的每个环节中必须努力保护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以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与现状为分析背景,梳理出侵害保险消费者权益的种种行为,并深入探讨了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关系,得出产生这些行为的深层次原因是监管缺位;通过借鉴金融危机前后欧美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建设的经验,从我国保险业实际,提出了促进我国保险业包容性增长的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依 《法制与社会》2011,(7):119-119
保险诈骗罪是伴随着保险业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法定犯罪。过去,由于我国保险业不发达,保险诈骗犯罪不突出,对发生的个别案件,也都按诈骗罪处理。近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诈骗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严重干扰了保险业的正常秩序。为了维护保险业的顺利发展和保护保险人的财产,1997年我国刑法明确规定了保险诈骗罪,进而为打击保险诈骗罪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对于分散风险、消化损失、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令人困扰的是,与保险业的发展相伴随,保险诈骗犯罪也越来越猖獗。“保险欺诈已被确定为当前对保险业盈利构成威胁的最大部分”。①保险业亟需法律特别是刑法的保护,然而现  相似文献   

4.
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决定》,修改后的保险法已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保险法在规范保险业经营活动、防范经营风险、加强保险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等方面作了新的规定,对推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和保险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  相似文献   

5.
保险诈骗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有关规章和制度尚待进一步完善,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保险行业管理上的漏洞,实施各种形式的保险诈骗活动,成为当前保险业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严重干扰了保险业的正常秩序和国家金融秩序的稳定。司法部门在严厉打击此类犯罪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法律适用上的问题。本文拟对司法认定中的几个问题作一分析,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此类问题的解决能有所裨益。一、保险诈骗罪是行为犯还是结果犯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保险诈骗罪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一直存在争议,这些争议并不因为刑法的修订而停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有的认…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商法年刊》1995,(1):413-438
第一条 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7.
我国信托业发展迅速,但随之产生的信托风险十分突出。目前我国信托业监管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何保障信托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分散风险便显得十分重要。在我国建立信托保险法律制度,将保险机制引入信托行业,对保险业和信托业而言,都是双赢的选择。建立我国信托保险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举世瞩目,保险深度和密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险公司百舸竞渡,保险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保险品种应有尽有,保险市场的繁荣对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起到了巨大作用。毋庸讳言,由于保险法规尚不完善,保险监管力度不足,成长中的保险市场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诚信缺失最为突出,保险诈骗、被保险人索赔难及中介机构违背职业道德的例子俯拾皆是,这与保险制度倡导的善良心理、善意期待和绝对诚信格格不入。有识之士振臂疾呼:重塑保险业的诚信是当务之急。为适应保险业蓬勃发展的需要,2 0 0 2年1 0月,…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个人信息的传播和使用日益增长,其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故个人信息被滥用或泄漏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如何在保护个人信息和信息有效使用间取得平衡,各国都进行了长久与广泛的探索。目前,我国保险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有效的保护保险消费者个人信息,将有利于维护消费者利益与促进保险业之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不仅仅令保险界业内人士担忧的话题。 1994年,在美国的诸项犯罪所得中,保险欺诈仅次于贩毒,位居第二。保险欺诈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高智力犯罪,我国由于保险业中断了20年,目前处于恢复阶段,保险欺诈虽尚未成为“主流”,但也已经“抬头”,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际骗保组织觊觎中国保险业,在这个正蹒跚学步的婴儿后面伸出了一只黑手,令人担忧。我们担忧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杜会保障体系,企业要走向市场,不能没有商业保险,而保险欺诈恰为这一切构置了一道路障。这是一部无须加工创作的剧本。这是一场以生命为道具,最终要以生命为代价的智力游戏。这个复杂案件的警示意义在于:骗保、保险欺诈,这个横行国际保险业的恶魔正在向我国稚嫩的保险业伸出黑手。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保险业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后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中国的保险监管机构进行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创新,但目前的监管制度设计仍然滞后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发达国家保险监管模式的比较,提出我国应加快建立并完善以偿付能力为中心的保险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12.
保险合同纠纷的业内解决是指对涉及保险合同的纠纷,保险纠纷业内调处机制是在进入司法程序或者仲裁程序之前,在保险行业协会内通过非诉讼的替代性方式予以解决,是司法程序之外的一种保险纠纷调解处理方式。这一机制的建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保险业发展及完善保险合同纠纷解决机制的需要。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的制度和经验,总结我国保险纠纷业内调处机制的实践,进一步完善我国保险纠纷业内调处机制。  相似文献   

13.
保险竞合是指对费用补偿型保险,在同一保险期间内,由于发生同一保险事故,导致基于不同保险利益投保的多份保险合同需同时支付保险金给同一主体,且支付金额超过实际损失或保险价值的情形.我国《保险法》第56条规定的重复保险制度并不能全面覆盖保险实务中的多数保险,当出现不属于重复保险的多数保险时,保险竞合就产生了.本文立足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倡导加快对保险竞合的立法,并对其制度构建提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4.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保险营销员的营销活动,维护保险市场秩序,保护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定。第二条本规定所称保险营销员是指取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  相似文献   

15.
入世对我国保险业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按照世贸组织的有关文件及协议,我国入世后保险业将逐步全方位的开放,而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律法规相对于这种开放的要求而言,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如何缩短这种差距是我国保险立法必须关注的视点,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加入WTO对中国保险业的开放和保险立法的基本要求 (一)WTO规则对成员国保险服务业的开放和立法的原则性要求按WTO对服务业的分类,  相似文献   

16.
保险利益原则是一国保险法上的一项重要原则。人身保险作为我国二种商业保险之一,在保险法上占有重要地位。投保人对被保险人有无保险利益及有多大的保险利益皆是保险利益原则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人身保险中的保险利益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保险利益的发展历史及对人身保险的影响,并将我国保险法的相关规定与保险业比较发达的国家的保险法相比较,借其所长以期能补我之短。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大,保险深度和密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保险业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保险市场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保险双方当事人是否履行了诚实信用义务。本文就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的适用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璇  李辉 《河北法学》2004,22(7):93-96
保险资金的有效运用,在现代保险业乃至金融业的发展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由于缺乏法律上的严格规范,出现盲目投资,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产寿险资金混用,投资效率低下,造成保险业经营困难。各国保险资金运用规范。我国应允许保险资金运用于优质的公司债券、股票、不动产等,将比例限制引入保险法律之中。建立完善的保险资金管理体系,以法律规范行为完善资金管理体系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大潮不断向前推进,在这个大趋势下,保险业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深度和广度上,保险市场的潜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挖掘。风险的存在是保险业最大的特征,诚实信用便成了保险业的“立业之石”。保险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最大诚信原则,该原则要求保险活动公平、公正、和一种利益的平衡,这也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一个体现。作为保险业的发展基石,该原则在对保险欺诈的规制、保险经营行为保障、海上保险明确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保险业不断深入发展的同时,新《保险法》对该原则从多方面做了阐释。  相似文献   

20.
保险个人代理人就像"保险业的窗",在整个保险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而由于目前我国法律缺乏一套完善的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使得保险业市场时有混乱发生。本文探究了现今存在于保险业市场的几大问题,并拟设计出改善保险个人代理人制度的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