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往日益频繁,深圳市近5年来共办理涉台公证4000多件,其中发往台湾使用的1000多件,对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往来、引进台资、促进两岸经贸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办好涉台民事公证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涉台公证是政策性很强的公证业务。它既不...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发展,大陆与台湾人民交往日益频繁,由此而产生的有关继承、婚姻、抚养等争议问题日益增多.由于两岸的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诸多不同,对这类争议如何妥善解决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的普遍关注点.为探索适合两岸情况、合理解决问题的法律途径,首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指导性研究.本文仅就海峡两岸关于遗产分割制度作一些尝试性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在海峡两岸关系隔绝的年代,继承是被长期积压和遗留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两岸民间交往恢复,并日益频繁,大量台胞到大陆探亲、旅游、投资、通商,两岸居民结婚数量大幅度增加,由此又出现一系列涉及继承的法律问题.如何保护两岸居民的合法权益,让两岸居民有效率地继承对岸的遗产,就需要我们对两岸有关继承的实体法、程序法或规则深入了解、研究、剖析,这对实践工作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正> 海峡两岸同胞同是炎黄子孙,在法律文化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就继承法来说,有许多技术性规范两岸的规定是一致或基本一致的。为了节约笔墨和引文方便,本文重在指出两岸继承制度的差异,对相同之处恕不赘述。  相似文献   

5.
在海峡两岸交往互涉的法律问题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严格划清犯罪与民事纠纷的界限:既不要把犯罪当作一般民事纠纷,放纵犯罪分子,更不要把一般民事纠纷当作犯罪,以致伤害无辜,扩大和激化矛盾。由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大陆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规定和作法,以便交流经验,增进彼此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海峡两岸民商事法律规定内容的不一致,为两岸间越来越频繁的民商事交往的法律适用提供了可选择空间。在解决这种法律适用选择问题上,传统的区际法律冲突途径只关注了法律"冲突"的表象,未能探究其深层成因。大陆地区处理相关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发展,旁证了两岸民商事法律的"冲突"并非源于根本性的不一致,也昭示了在处理两岸民商事交往法律适用上,探寻实体法路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资讯&数据     
《中国法律》2009,(4):52-52,112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补充规定),从5月14日正式公布起开始生效。该《补充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为执行哎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关于认可及执行民事裁判与仲裁裁决(仲裁判断)的有关规定.维护两岸同胞合法权益,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的又一重要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书是研究海峡两岸交往中法律问题的大型论著.由曾宪义教授与全国台联郭平坦副会长任主编.全书分三篇:上篇为两岸经贸投资、婚姻继承、民刑诉、律师业务等法律问题;中篇为台湾现行法律特点、内容概述;下篇是大陆现阶段涉台法律法规汇览;附录有关法律法规和讯息资料.本书资料丰富、全面、系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于1989年1月15日公布了由台湾“行政院法务部”拟定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暂行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数月来,历经讨论、审议、修订,最后提交“立法院”通过,即可生效。现就其初稿来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法规,除规定了民事、刑事、商事、文化交流等外,其中还规定了投资问题。众所周知,在海峡两岸关系开始松动以后,“投资合作”始终是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热点”。应时而生的我国《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颁布施行一年来,促进了台湾到大陆投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在两岸民间交往日趋频繁的新形势下,台湾当局拟定了《条例草案》,本文拟对《条例草案》中有关投资关系的内容作一些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为适应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发展的需要,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工作,“中国法学会海峡两岸法律问题研究会”于1990年7月25日在北京隆重成立。这个研究会的成立,将以促进海峡两岸的交往和祖国的和平统一为宗旨,致力于组织和推动两岸法律问题的学术研究,与台湾及海内外的法学、法律组织和人士进行学术交  相似文献   

11.
法定继承,亦即无遗嘱继承,指由法律直接规定继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等的一种继承方式。如同所有成文法国家一样,法定继承亦是我国两岸继承法所规定的主要内容。在两岸同胞来往与日俱增的今天,比较两岸继承法,尤其是其中的法定继承制度的同异,这对于有效地保护两岸同胞的合法权益,促进两岸人民之间的交往,加快祖国统一的步伐,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一、法定继承人范围的比较在法定继承中,首要的问题是法律规定什么人可以作为继承人。我国大陆继承法规定的法定继承人主要有: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台湾继承法所确立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配偶、直系血亲卑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两  相似文献   

12.
对我国海峡两岸的刑法规范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研究,会有助于两岸刑事法制的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进步,也是正确解决现阶段两岸交往中出现的刑法问题,进而促进两岸交往健康发展的现实而迫切的需要。一、相同相近之罪种 (1)关于国事罪。在国事罪中,台湾刑法分则与大陆刑法分则所规定的相同或相近的犯罪主要有:台湾刑法第100条规定了意图破坏国体、窃据国土、或以非法之方法变更国宪、颠覆政府的普通内乱罪,大陆刑法第92条规定了阴谋颠覆政府罪或阴谋分裂国家罪;台湾刑法第104条规定了通谋外国或其派遣之人,意图使“中华民国”领域属于该国或他国的通谋丧失领域罪,大陆刑法第91条规定了勾结外国,阴谋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的背叛祖国罪。此外,有关间谍、资敌等方面的犯罪在两岸刑法中也均有规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峡两岸民众的频繁往来,大陆公民和台湾同胞在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案例也日渐增多,这给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为了保护两岸人民的合法的民事权益,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有必要对两岸有关的法律制度加以研究.基于此,本文拟就海峡两岸继承法中的特留份制度作一些分析比较,并就完善大陆继承法中的特留份制度谈几点浅显意见,以求教于专家同仁.  相似文献   

14.
海峡两岸日益交往密切,涉及两岸通婚、继承以及经贸投资等各种纠纷不断增加,两岸间能否及时有效地送达司法文书及司法外文书(下称文书),已成为促进或阻碍两岸民商事关系的一个重要问题。至今,两岸尚未有任何正式的有关送达事项的官方安排,仅有通过民间机构达成一个关于公证书送达的协议。本文全面论述了两岸间文书送达的涵义、性质和特点,分析了两岸现行有关送达制度的缺陷,提出了构建两岸民商事送达制度的基本思路,力图为建立两岸有效的文书送达制度提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海峡两岸交往的不断发展,两岸合作惩治与防范台湾海峡海上犯罪的问题,正日益得到两岸当局、司法机构以及法学界的关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陆和台湾民间交往的不断发展,两岸互涉案件日渐增多,且呈急骤上升趋势。由于目前两岸尚未实现直接“三通”,两岸司法机关也尚未建立司法协助关系,致使两岸互涉案件的诉讼活动难以顺利进行,两岸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从而严重影响了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为此,积极寻求海峡两岸司法协助的途径,认真研究海峡两岸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践,便成为促进两  相似文献   

17.
大陆公证机关办理的涉台公证事务中,用于遗产继承的公证书占有相当的比重。公证书作为沟通两岸交往的法律文件,在维护两岸人民继承遗产的民事权利方面,具有其它公文难以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汪辜会谈达成《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后,公证文书的证明作用进一步为两岸所承认和接受,成为两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法律文件,有效地维护了两岸人民的遗产继承权。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分离,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得两岸在继承制度上出现诸多差异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法律适用问题。这些问题必然会对涉台继承的公证实务产生影响。本文拟就此作点…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劫持航空器罪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劫持航空器罪在海峡两岸的刑事法律中均有规定。然而,由于两岸拥有各自的法律制度,在对该罪的规定上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少差异。特别是两岸分离50余年的现实造成台湾当局在处理涉及两岸的劫持航空器犯罪上往往主要从政治角度而不是从法律角度考虑问题。两岸现在对劫持航空器罪犯的遣返也只是通过民间团体,而不是通过正式的法律渠道进行。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对此类犯罪的打击。所以,开展对两岸有关法律的比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通过海基会和海协会的努力,两岸交流交往日益频繁,并达到常态化的程度.在司法领域,特别是《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签订,为两岸学界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在刑法学理论中,累犯在大陆和台湾地区刑法中的立法模式、构成要件、法律后果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同.本文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自从大陆提出“一国两制”设想以来,台湾当局虽坚持“三不”政策,却也逐渐放宽了对海峡两岸人民交往的限制,使得两岸人民的往来日益频繁。由大陆和台湾律师合办的首家律师事务所的成立,宣告了两岸律师界合作交往的开始。因此,有必要对两岸律师制度进行比较研究,为和平统一祖国,在律师制度方面实行“一国两制”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两岸律师事业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