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还培育了许多熠熠生辉、影响深远的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白求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这些精神,具有共同性,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2.
《党员干部之友》2013,(11):F0002-F0002,1,6-9
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有一种精神分外有力量。那就是沂蒙精神。  相似文献   

3.
陈吉雨 《理论导报》2012,(10):46-46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开辟中国革命道路中培养和形成的革命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是鼓励全国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井冈山精神是一面光辉的精神旗帜,指引着当代大学生在时代的潮流中稳步前行。当代大学生要切实践行井冈山精神,须着力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构成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由于旅游资源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旅游活动是人的文化行为,而民族精神是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旅游业在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更重要的是通过缅怀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学术创新的概念上看,它涵盖了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两个方面;从学术创新过程中观察,它要求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从学术创新矛盾的处理上审视,它也需要科学精神与人精神相结合。那么,在学术创新中,科学精神与人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合呢?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作为人类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建党85周年之际,回首中华民族走过的五千年漫漫岁月,展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开创美好的未来,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包含自强精神、仁爱精神、勤奋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爱国精神、气节精神、革命精神、改革精神和开放精神十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精神可以在中华民族精神中找到“基因”,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在延续。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与有效途径。因此,弘扬红旗渠精神与实现中国梦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本质上一致,逻辑上相通,二者具有双向互动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进。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红旗渠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红旗渠精神,让梦想插上精神的翅膀、能够为中国梦提供思想基础和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8.
《新湘评论》2009,(8):23-23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湖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继承湖湘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炼出“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精神,为科学发展、富民强省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60多年的屯垦戍边,兵团人把传统民族精神与屯垦戍边实践活动相结合,上承南泥湾精神,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中创造出来了兵团精神。在兵团精神的作用下,塑造出了兵团人独特的人文性格。在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背景下,兵团人不仅需要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更需要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兵团精神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为核心内涵的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当前西柏坡精神在传承中还面临一些问题:石家庄市域文化建设与西柏坡精神融合联动不足,西柏坡精神育人在学校思想教育中体现不够充分,社会价值多元淡化西柏坡精神传承与弘扬效果。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西柏坡精神,需要以石家庄市域文化与西柏坡精神为基础,凝练石家庄城市人文精神;以理论研究和学校思想建设为依托,增强西柏坡精神传承实际效果;以全媒体传播体系为载体,营造浓厚的社会弘扬氛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斗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精神内化于党的精神谱系中,是党的精神谱系的鲜明底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斗争精神的理论源泉,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是斗争精神的力量源泉,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接续奋斗是斗争精神的实践源泉,党坚定不移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是斗争精神的活力源泉。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精神并非只是科学家在科学事业中所要倡导和实践的精神。应该说,科学精神是人类前进的普遍精神,是人类在自身长期发展中凝结起来的不迷信、求实证、求创新的探索精神,它是与迷信和盲目守旧的状态根本对立的。科学精神如同火炬,一直照亮看人类前进的道路,我们中华民族要在21世纪走在人类发展的前面,就要全面发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什么?说到底,科学精神就其实质而言,就是求实精神和批判精神,是求实精神与批判精神的有机结合。科学与迷信作为两种对立的存在,早就贯穿于人类的发展中,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从一种发展走向新…  相似文献   

13.
《理论与当代》2012,(12):20-22
一、构筑跨越式发展“精神高地”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一)构筑跨越式发展“精神高地”的现实意义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地狱之火,铸就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我们党孕育和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创造形成的这些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相似文献   

14.
毛强 《当代贵州》2023,(29):76-77
<正>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占有开篇和奠基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源代码”和“根目录”,是从历史纵深和时代高度对党的各种精神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升华。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5.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兵团精神一定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升华和重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为弘扬和拓展兵团精神的内涵提供了广阔背景和现实基础,使兵团精神在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学习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逐步得到丰富、优化和提升,产生了崭新的精神特质,即开放精神、市场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谐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特别是弘扬兵团精神的开放性、进步性和融合性,不断为兵团精神做出新的诠释,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时代的神韵,使兵团精神的内涵得以延伸,以便更好地凝聚兵团人的力量,共创兵团屯垦戍边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科学概括。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发挥民族精神的开放性、进步性和融合性,不断对民族精神做出新的诠释,增添新的内容,赋予时代的神韵,更好地凝聚全民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在占有、利用和创造社会精神资源以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活动中,感受到精神享受与满足的总体性精神状态,基于个体、社会、国家层面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明确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久久为功、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在厚植物质基础、夯实文化建设、突出价值引领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普永贵 《世纪桥》2008,(2):32-33
企业家精神包括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冒险精神、宽容精神和合作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民显得异常重要。政府在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民中理应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可以通过树典型、制度创新、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的企业家精神。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强调:“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样高度重视民族精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在党的文件中还是第一次。所谓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  相似文献   

20.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在兵团60年屯垦戍边历史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在新的实践中、新的历史时期,将发挥巨大的弓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