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0 毫秒
1.
“烈士”一词,始见于商代。“烈”字的本义是“火猛”,它含褒义,“刚正日烈”。由“烈”和“士”字组合一词也含褒义。
  古代所谓烈士,虽有“谓以身殉道,而不屈者”之说,但实际上,常指临危不惧的节义之士,是活着的人。元、明、清时,对战死的军人,称“阵亡”或“战殁”将士,而不称烈士。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抗战殉难者,褒称“忠烈”,烈字含义始有演变。当时,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政权,仍沿元、明、清时的用语,战场牺牲的指战员仍叫“阵亡将士”。  相似文献   

2.
“烈士”称号的由来和演变“烈士”一词,始见于3000多年前的商代。伊尹说:"大夫知人事,烈士去其私。"春秋末期孔子也用过烈士一词:"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烈"字本义,是"火猛",它含褒义:"刚正日烈"。由烈和士字组合的词。也含褒义。...  相似文献   

3.
马桂花 《党建文汇》2014,(10):32-33
英国的“烈士纪念日”,也叫“阵亡将士纪念日”、“和平纪念日”、“战争纪念日”。对“烈士”的定义很宽泛,凡是在战争中牺牲的军人,都被视为“为国捐躯的烈士”。  相似文献   

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主席这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柳”,即指的是他早年的挚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 岁月的风雨,虽已渐渐冲淡了烈士的斑斑血迹;伟人的诗句,却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已逝忠魂的追思。柳直荀烈士到底是怎样牺牲的呢?迄今仍然杂说不一,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是被蒋介石所杀害。美国学者R·特里尔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中译修订本、累计印数达102万册的《毛泽东传》,在谈到《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时,把柳直荀之死同杨开慧之死相提并论,说:“毛的这首词是答赠他的一位友人(同毛一样,她的爱人也是在三十年代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的。”  相似文献   

5.
周军 《党史纵览》2014,(10):37-41
2014年6月12日。云南腾冲。清晨时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这座边疆县城。一片安宁平静。“中国远征军抗日阵亡将士”公祭活动在此隆重举行。为纪念在抗战时期腾冲之战中阵亡的中国远征军将士而修建的国殇墓园内。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高3.99米的《中国远征军》雕像。这座雕像再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远征军青年战士以树叶为伪装、头戴钢盔、手持步枪、脚穿自编草鞋。坚定威武的形象。随着载有英烈遗骸的灵车缓缓驶来,各界人士及当地民众肃立道路两旁。迎接久别祖国的中国远征军部分阵亡将士——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齐鲁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她资质聪慧,才力华赡,“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兴新,资态百出”。(王灼《碧鸡漫志》)她的词作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享有盛誉的一位女词人。明人陈宏绪说:“李易安诗余,脍炙千秋,当在《金荃》、《兰畹》之上。……虽秦、黄辈犹难之,称古今才妇第一,不虚也。”(《塞夜录》)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章道:“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这些评价,不是言过其辞,而是很有见地的。  相似文献   

7.
扬雄(前53—18),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西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汉书》有本传。关于扬雄思想的实质和影响,学界多着眼其思想继承性和组成要素等方面,而从忧患意识入手研究扬雄思想,只见许结《汉代文学思想史》中关于扬雄的章节,惜论述不详。本文试图探讨忧患意识在扬雄思想中的体现,希冀以此视角来研究扬雄在儒学发展上的地位。敬请方家指正。一、忧患意识溯源“忧患”一词最早见于《易·系辞卜》:“《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忧,《说文》言“愁也”。《尔雅·释诂》称“思也”。邢曰丙…  相似文献   

8.
“清贫”,在辞书里除了“贫寒”之解,尚有“贫苦而有志节”之释。革命先躯方志敏,在敌人的监狱里曾写了一篇醒世警人的著名文章《清贫》。文章说:“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也是我们今天重塑政府和政府官员形象的最高精神境界和行为准则。“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曾国藩在他的《曾文正公全集》中反复强调了“俭开富源,奢起贫兆”、“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始作骄奢本,终为祸乱根”、“由俭…  相似文献   

9.
对 于我 们 长期 生 活 的城 市 ,“贵阳 ”一名 ,人们 习 惯地 以 为 源 于 明 穆 宗 隆 庆 三 年 ( 年 )建 置 的 贵 阳 府 。 1569但查 阅史 料 ,我 们发 现 ,“贵阳 ”一名 早 在 贵 阳 府之 前 就已经 存在 ,明 弘 治《贵 州图 经 新 志 》曾 有 两处 就 提 到 “贵阳”二 字 ,有 “贵阳 八 景 ”记 载 。为 什 么 叫 “贵 阳 ”,有 “贵山 之 阳 ”之 说 ,也 有 贵 阳 是 贵 州 的 别 称 之 说 ,至 于 哪 种更科学 更准 确更符 合历 史,还有 待考 证。 旧 时的 城,由 于防 御…  相似文献   

10.
《天津支部生活》2014,(2):47-47
“与时俱进”一词并非中国现成用语,而是由中国古语“与时偕行”“与时并进”等词语演变而来《周易大传》“文言篇”在解释《周易·乾卦》中的“君子终日乾乾”时说:“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说文》注曰:“偕,俱也。”意思是说,君子终日勤勉努力,与时并进而不息。  相似文献   

11.
旧时歌颂官吏的政绩,多用刻碑的形式,名为“德政碑”,也称“遗爱碑”,大多是乡绅名士借百姓之名,行谄谀之实。据《资治通鉴》,唐代贤相宋景守法持正、刑赏公正, 由广州都督擢任宰相后,听说广州吏民要给他立遗爱碑,便上奏唐玄宗说:“臣在州无他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谄谀, 欲革此风,望自臣始。”  相似文献   

12.
《理论与当代》2014,(12):38-39
“道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事物就能发展。万物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性而生,由其对环境的适应而有成。可见,道德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道德和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中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3.
薛艳丽 《先锋队》2011,(11):51-51
《辞海》释“俗吏”为:“眼光短浅、不学无术的官吏。”《汉书·贾谊传》中则说,“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理。”可见俗吏一词,主要是对没有作为官员的一种品评。但如今,从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之高度,不妨要求各级官员一下——不做一介“俗吏”。  相似文献   

14.
何谓“诌弹”?这恐怕连《辞海》、《辞源》等工具书中也难找到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荀子·修身篇》中来理解。 《修身篇》中有关警惕阿谀逢迎的一段话是:“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诌谀我者,吾贼也。”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能正确批评我的人,是我的老师;能正确表扬我的人,是我的朋友;谁来阿谀逢迎,就是在坑害我。荀子对阿谀逢迎者是深恶痛绝的。 古文之“谄”,谓之“巴结”;“谀”者,谓之“行好”。“谄”、“谀”连用,泛指一种阿谀逢迎的恶习,即我们通俗说的“拍马屁”。荀子称它为贼,我们称它为一种精神的糖衣炮弹。若要给它一个型号,“谄弹”是也。  相似文献   

15.
服装设计师追逐流行色,不意文化人也竞相追逐流行字,远来作为书名,以广招徕。近来只要到书市上走走,就可以推测出时下最热门的是一个“殇”字。秋殇、花殇、情殇、性殇………应用频率之大,题署书名之多,似乎真正到了泛滥成灾,匪夷所思的程度。“殇”字作何解释?《辞源》上有两条:“未成年而死”和“战死者”。作为有天折义的第一条解释应用不广。应用第二条解译成词最著名的当数楚辞《九歌》中的《国殇》这一篇名。它被用得非常准确而简炼,意为“为国而战死者”,即我们现在尊称为“烈士”的人。依据《辞源》上的解释来话解例如“…  相似文献   

16.
艺苑     
“气节”一词,最早见之于《史记》,说汉朝有个叫汲黯的官员,“好学,游侠,任气节”。他疾恶如仇,人有过错,一定当面指出,不留情面,即使面对皇上,他也是“好直谏,数犯颜”。由此可以看出,气节问题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气节的民族,而气节问题的提出更是远在汉朝之前。《论语·子罕》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记载:《盂子·滕文公下》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相似文献   

17.
魏晋玄学关于“自然”与“名教”关系的讨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提出“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张。王弼在《老子注》中说:“始制,谓朴散始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将争锥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意在说明社会的政治礼法是从最高的“道”即“自然”中派生出来的,是“朴散”后的结果,所以统治者只要从“自然”的原则出发来治理国家,就可以高枕无忧而不被累,放任于下而不被欺。由此对自然与名教之所同进行了肯定。是之谓正题。竹林时期,嵇康、阮籍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自然与名教  相似文献   

18.
秋榛 《新湘评论》2013,(21):28-29
《礼记》有曰:“礼仪之始,在于正衣冠”。中国古代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就是“正衣冠”,有“先正衣冠,后明事理”的说法。孔子对即将出仕的子路说,执政者,应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品德心灵。党员干部“正衣冠”,关键是要正思想、正言行,这样才能真正保持自身的良好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终其一生,对他的知己、夫人、战友杨开慧烈士,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这不仅表现在对烈士亲友乃至保姆的悉心关照中,而且凝聚在《虞美人·枕上》、《贺新郎·别友》、《蝶恋花·答李淑一》三首诗词里。毛主席诗词横空出世,大气磅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宇内寰中,尽行包举。但直接抒发个人感情的并不多。然而,在这类有限的长短句中,直接涉及到杨开慧的,就有3首。在所有已发表的毛主席诗词中,除《七律·答友人》中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首对家乡的怀念诗中,也包含了对开慧的眷恋)之外,绝少出现“泪”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文人向重风骨。注重风骨,是文人的为文之道。检点史书,较早谈到“风骨”一词的,当是155年前南梁的刘勰,他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里,专列“风骨”一篇,释“风骨”曰:“怊怅述情,必始平风,沉吟铺词,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意思是说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才能形成格调劲健、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后来唐代的陈子昂把这称为“汉魏风骨”。近世的辞书,也把“风骨”解作“民即文意,骨即文辞”,认为风骨包含内容、形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