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并不局限于家族伦理之孝,还包括生命意识和为仁之本两重意蕴。生命意识是孝道思想的本质,解决了古代个体生命对生命本源的追问;家庭伦理是孝道思想的外化,以社会规范的形式规约着家庭中的基本关系;为仁之本则是孝道思想社会空间价值的延展,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古代社会,先秦儒家孝道正是在生命意识、家族伦理和为仁之本三重意蕴中得以传承和提升的。  相似文献   

2.
以长征为题材的诗集《雪葬》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诗人胡世宗两次重走长征路,不断开掘深化自己以军人意识为核心的历史意识,形成了以"人"为主题的主观历史意识,通过对长征途中普通个体生命的诗化解读,表达了诗人对人性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过程的价值和意义的深度追问。同时,胡世宗的主观历史意识中又包含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在通过历史对现实的深刻反思、浓郁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对未来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3.
李顺万 《探索》2004,(2):66-68
人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个体意识到自我的人格尊严和自我生命价值时 ,人格生命才形成。而自我意识形成的唯一途径则是人们之间的互相交往。  相似文献   

4.
哲学史上早就有了关于“自爱”的记载。“自爱”是个体和社会生存的本体论前提,由此为个体在社会中与自爱相对应的友爱和与自利行为相对应的利他行为提供了本体论根据。“自爱”是作为肉体的人的一种属性,因而属于物质范畴;但作为有意识生命活动的人把生命活动作为意志和意识的对象后,自爱就由本能上升为人的行为的规范,因而又属于意识范畴。个体作为生命体总是以切身的感性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总是以理论的方式来反映个体行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此来调节个体在构建“为我而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的行为。正是这些感性和理性的活动为“自爱”范畴的形成提供了最深厚的基础。个体在自己的趋利避害的行为中总是用自爱规范作为评价活动的标准,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以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由自发上升为自觉。传统道德哲学主张消灭自爱.弘扬他爱。而现实的需要是,道德教育不是否定自爱,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提高自爱的层次。  相似文献   

5.
公民意识是社会个体成员在法治社会中必备的思想意识,也是社会个体成员成为合格公民的思想基础,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本文立足高职院校教育的现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切入点,把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实施与公民意识教育结合起来,探索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有效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必须立足于人们提高生活质量和追求生命意义的内在发展向度,着眼于人与现实社会的和谐发展。从价值层面来看,它必须关注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生活世界一般被分解成个体生命、社会生活与生态环境三个层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突破知识体系的说教,引导人的内在生命自觉,激发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内容的理解、认同和接受,就应当注意引导现代人对生命关怀意识、生活质量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的培养,从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中寻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课题中寻求理论发展的新向度。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作过一个关于人类的简短论断:“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的确,人类有史以来,无论生命个体还是生命群体,所有劳碌奔忙的底蕴,似乎都难以离开“幸福”两字。这也是人之为人——以有自觉的理性意识,不断寻觅生存优化——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特质之一。谁叫我们是人类呢?不追求幸福,人活着干什么?  相似文献   

8.
生命意识是作为一切事物的来源和基质的生命本体的外在化和客观化,是一种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人的个体存在是最为基础的,而对生存价值的考究又是深一层次的探讨。当代大学生对待生命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影响着他们对人生、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看法.所以形成科学的生命意识观对每一位大学生都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官德在本质上是通过个体行为表现出来的,决定个体行为的核心因素是个人的政治道德意识。官德的缺失,一方面源自文化因素,即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道德弊端对健全完善的官德形成阻碍;另一方面,适应时代的道德意识结构正在生成过程中,这必将导致我们对官德培育的定位模糊,因此,在制度不完善时,官德意识的模糊使官德缺失难以避免。为此,要以制度建设为技术支撑,以舆论监督为推动力,对官德缺失的治理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愈演愈烈。文章分析了大学生漠视生命现象有家庭环境的偏差、学校教育管理的误区、社会转型变革的影响、大学生个体内在的不够成熟等原因;指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提出了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路径选择:转变教育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开发课程教学潜能,渗透生命教育;构建心理咨询网络,深化生命教育;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激发生命情感;促成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探索有效监督机制,推进生命教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调查发现,在生命意识、人生追求、生活态度、价值取向方面,与家人的亲疏关系与"90后"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呈明显的正相关。在这四个方面,亲子关系亲密的大学生得分明显高于亲子关系疏远的大学生。由此得出结论,家庭亲疏关系是影响"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它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能否产生积极影响,关键在于家庭能否成为大学生重要而持久的社会支持系统。要改变大学生的消极生命意识和人生态度,必须同时改变其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2.
复归意识的本质就是复归自然.魏晋时期,士人们以具体的山水景色象征自然,山水就成为士人们的游居环境和精神境界的追求目标,并由此纳入审美范畴.于是,多种形式的山水文化和艺术渐次产生发展起来.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看,复归意识是远古灵魂回归观念在新生活经验中的积淀.在现代社会中,复归意识具有克服人性异化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党员意识”若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员意识”是党建研究中的基本概念与重要课题,对于党员个体而言,它是共产党员对自身政治身份认知与组织归属意识,也是自觉保持先进性的基础和前提。从党的组织整体来看,它是党的性质、宗旨、目标与使命的集中体现,也是不同历史时期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金质的文化     
《当代贵州》2012,(36):1-1
一个地方的文化怎么样?离不开两个方面的回答。一个是山水,这是自然的表现,是大地的回答;一个是人文,这是人类的意志,是生命的回答。认识黔西南,也可以从山水和人文开始.  相似文献   

15.
叙事伦理学通过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诉求。现代叙事伦理可分为两种类型: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叙事伦理克服了道德教育中"生活"与"观念"的间距,为个体道德能力的培植找到了现实土壤。它通过构建主体间性关系,形成了陪伴的伦理,从而增强了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叙事伦理所蕴涵的实践理性,有利于提升个体道德实践能力;叙事伦理所营造的道德情境与氛围,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移情与道德同情能力;叙事伦理倡导教化而非规训,起到了隐性教育的效果,有利于提升个体的道德自我构建能力。  相似文献   

16.
"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萌芽、生成及发挥作用均受人之生理条件、情感—生命意识、代际—族权契约性交换与边际效用,以及人所处之地理环境与生产—劳作方式、宗法制度与政治王权、文化权威等因素构成的文化场影响,随不同因素作用的强弱变化,孝具有了情感性、伦理性、物质性、制度性四重属性。认识传统孝德文化场的组成与影响,认识诸文化场因素在现代社会的变化,注重人之个体人、社会人、国家人、文化人四个特点和孝德的四重属性,遵循并完善新时期孝德的文化生态场域,有利于更好地建设新时代孝德。  相似文献   

17.
张源  王烨 《实事求是》2013,(1):58-61
为探究现代社会秩序何以可能,涂尔干首先将视角从作为整体的社会转移到单个个体,以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探究社会力量对个体的塑造,进而将个人——社会关系这一问题转化为单个个体的"个人性"与"非个人性"两种特性之间关系的问题,最终认为现代社会秩序的困境正是源于"人性的两重性"的内在张力。同时,宗教与科学分别是社会力量塑造个体的两个维度,二者都源于并成为了社会的集体意识,也同样具有超越性。它们来自社会,又把社会转移到个体身上,使个体与超越个体的某种事物发生关系,如此造就了个体的非个人性,进而导致了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对立。涂尔干的人性两重性的意义不在于划分个人与社会的边界,而在于承认二者之间是互为前提的,尤其在现代社会,人性两重性统一在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个体之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社会秩序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正>对人类个体生命全程的分期古已有之,从比较原初的少、壮、老到新近更为细致的婴、幼、少、青、成、老。对生命发展阶段的划分对应于当时代的社会制度,也影响着个体对自己的身份识别和社会他人对待个体的方式与态度。人生阶段的分期是社会根据个体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要求所做的人为划分,而人的成长是自然的、连续性的过程,不会因为人为的分期而改变发展的势头与节奏。因此,在人生发展的转折阶段立一界碑,警示个体,  相似文献   

19.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从公民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的调查和探讨表明,文化程度、工作满意度和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呈正相关,而年龄、生活压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负相关关系。公民自身微观层面因素对公民无序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看来,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诸个体存在。现实的诸个体就是以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建立其社会关系,实现共同活动的。由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关系就是交往形式与个人的行动或活动的关系,所以现实的人类历史也就是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发展的历史。通过对不同阶段现实的诸个体共同活动方式的分析,我们发现在个体与类由双重遮蔽、矛盾凸显到斗争解决的过程中,群体始终是缓和个体与类矛盾,表征诸个体产生联系、获得发展的现实承担者。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启示我们:由世界历史性的诸个体相互联系直接构成的整体,才是真正社会化的人类、真正的自由人联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