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以"幸福何以可能"为核心线索,重点阐释了马克思幸福观形成过程和其内在的思想逻辑。马克思在基督教和启蒙精神的影响下开始踏上思考幸福之路,经历了从追求主体的自由和个性解放,再到从异化角度思考人类不幸福的根源的求索过程,最终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了以人民现实的幸福为最终归宿,以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为基本方式,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诉求的共产主义幸福观。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下简称《批判》)是马克思系统批判黑格尔思想的第一部著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此著作中,"人民主体"思想构成了《批判》的思想基础和哲学灵魂。马克思从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权力的主体、立法的主体、自由的主体,利益的主体等维度深刻论述了人民在参与国家生活的主体地位,处处彰显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对现时期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雷 《理论学刊》2020,(5):22-3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在寻求政治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以宗教和黑格尔国家观为批判对象,着重阐发了人民是国家权力主体的思想,认为人民主权需要民主制来维系。但是,民主制中的人民主体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分裂。在实现社会解放的过程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产生世俗束缚的根源,"感性的对象性活动"是劳动对于人的本来意义,着重表达了人民在劳动生产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解放为逻辑主线,人民主体应真实展现于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统一中,这对于新时代处理好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人民"的内涵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界定,指出人民是指那些通过劳动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基于人民主体的国家治理通过反映人民意志和愿望的国家制度来落实,体现在保障人民主体地位和满足人民利益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国家建设中。人民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执行者和受益者。《法兰西内战》中所体现的人民主体思想是我国"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理论来源,基于人民主体的国家治理措施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形成与发展的主体力量,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判断一定历史阶段社会性质的主要依据。人民为主体的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更是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归宿。马克思通过对唯心主义历史观和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批判,彰显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和实践主体性,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指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深刻把握人民主体的理论内涵,正确认识人民主体地位,能够使人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坚定政治信仰,把牢科学的发展方向,在实践中更好地解决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价值指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它蕴含了四重逻辑,即生存逻辑、发展逻辑、解放逻辑与自由逻辑。从"地域性"的人到"世界性"的人,从异化的人到有个性的人,从人的非现实性存在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是人的解放逻辑,也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的自由联合体的科学构想,同时也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真实意义。只有科学把握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我们才能进入到历史唯物主义这座理论高地;只有把握其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才能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确立以人的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身体哲学思维,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身体哲学范式。马克思身体哲学对当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身体哲学中的音乐教育思想其核心体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音乐教育"身体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音乐教育"身体观"可以从主体、实践、自然、社会、思维等维度进行解读,包括音乐教育身体主体观、音乐教育实践身体观、音乐教育自然身体观、音乐教育社会身体观、音乐教育感性身体观等。  相似文献   

8.
正(一)"人民主体"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人民主体的"人民"和"人"之间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人民主体"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提出,"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恩格斯晚年在致卡内帕的信中强调,"除了摘出这句话之外,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而且是人类共同文明的最高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其探索的世界历史问题当中。审视新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马克思"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思想返本开新的意义在于:一是从理论上深化和丰富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世界历史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统一的思想;二是在实践中为更好应对新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中共十八大凝聚全党奋斗共识的向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重要讲话时曾多次阐释和强调这"三个自信",在他的话语体系中"三个自信"的升华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尊重客观真实的历史发生过程;强调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顺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1.
蔡青竹 《理论研究》2015,(1):39-43,71
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因立足于现实中的人而具有了现实性和具体性,是当代中国人的发展事业的科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就是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的过程,"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新高度。当前,应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人民主体思想,将"以人为本"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其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主题,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的逻辑主线。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将自我意识定义为人的本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强调了理性和自由在这一主题中的本体地位;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启发下反思黑格尔法哲学,凸显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维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将人的本质定性为自由自觉的活动。1845年之后,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物质生产活动和人的需要出发规定人的本质。在经过长期艰辛的理论探索之后,人的本质得到彻底的科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拜物教现象所作的精辟分析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阐释之上的,理解这一意识现象除了从经济、社会的维度把握其产生的根源,还要了解其意识形态根源,拜物教思想既有古老的宗教意识残留同时也是启蒙运动的产物,人的解放及人的需要的发展和放大对拜物教思想的盛行起了机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个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起点与立论基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对马克思哲学中人的概念的理解出发,剖析马克思从"人"到"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形成的思维理路,揭示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现实的个人"的思想内涵,"现实的个人"的意义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同时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道主义精神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费尔巴哈提出了宗教是人类思想的转化,之后就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的头里是怎样产生宗教幻想的"。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给出的答案就是人们通过社会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随着人们的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开始产生宗教情感,随后宗教信仰开始出现了。这样的理念最开始出现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这个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有充分体现。马克思的思想超越费尔巴哈的思想,它借鉴了唯心主义的积极思想,将历史和唯物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观。这是较为宏观的唯物史观,它包含了人与社会还有自然界在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为重要前提的,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马克思所以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阐释,恰恰在于超越了有着原则性缺陷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通过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而确立了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辩证视野才实现的。黑格尔辩证法由此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循此认识可知,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地不在于其是关于"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而在于其是贯彻了辩证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成其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角度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就会更加准确深刻地把握其丰富的内涵:以生产力最终动因论形成逻辑起点,按历史辩证法展开逻辑图景,循人民主体论得出逻辑结论,并在坚持和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始终。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研读,从基本阐释、深层内涵、实现条件和途径以及时代价值四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进行剖析,以求对当今时代发展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关系实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所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真谛是一种从实体本位论向关系本体论的转变.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第一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所关注的既不是客观物质性也不是实践的主体性,而是所谓作为社会存在关系主体的"主体间性",即从主客体之间特定的关系出发,描绘了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壮美画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造就了人类历史,"现实的个人"的具体化放在历史语境中也就是历史主体身份的具体化.马克思在论述唯物史观过程中,针对革命和生产力发展这两个动因,逐渐形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革命和发展两个视域.与此相对应,历史的主体也从总体化的人民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现实的人".在中国,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人民主体地位变迁的过程,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步的过程,也是人朝向本质复归的过程.立足新时代,积极探寻"人民"内涵变迁的唯物史观依据,无论从理论还是现实角度来讲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发展进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