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我最早阅读《大自然的智慧》。是在10多年前的《散文》杂志上。一位社会科学工作者.用他独特的哲学思维来审视大自然,揭示大自然蕴含的哲理.其言其理让人折服.我深深地被这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长文所吸引。多少年过去了。但这篇文章却深深地印在心里。后来看到,这篇文章被节选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可见这是一篇堪称经典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梁衡 《新湘评论》2009,(9):48-52
文章是思想的载体、艺术的表现。我向来主张文章为思想而写,为美而写。当然,读文章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读。如果让我在古今文章中选一篇最好的,只能忍痛选一篇,那就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3.
2010年9月11日,《北京青年报》刊载了邵燕祥先生的《华君武的一幅漫画》一文,介绍了华君武《永不走路,永不摔跤》的漫画。这篇不长的文章有一篇不短的《附记》。在这篇《附记》中,邵燕祥先生谈到我的一篇短文《永不走路。永不摔跤》,并问我的短文和华的漫画是怎样的关系,以及华的漫画和我的短文被毛泽东看中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印发的问题。我觉得,邵燕祥先生这篇文章和《附记》有些史实不够准确.或者错讹。邵燕祥先生说,文章和《附记》中涉及的史实“有待于有历史癖的朋友们考证了”。我虽说不上“有历史癖”,但作为被提到的一个当事人,我想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4.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铁杆粉丝,每期杂志到手我都如饥似渴地品读每一篇文章。权威政策解读、基层党建经验、模范人物风采……无不让我这个围企宣传工作者如获至珍。一篇篇富含“给养”的文章,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深受启迪、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5.
请您评刊     
1999年底;我下岗了,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是《共产党员》让我眼前一亮。贵刊刊登的一篇篇关于共产党员失业不褪色,下岗不离党,自主创业、催人奋进的事迹给了我勇气和力量。于是,我把党组织关系转入了社区,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在自谋职业过程中,《共产党员》始终与我风雨同行,从未间断。2007年.我进入街道工会工作,仍坚持订阅(供产党员》,学用结合,劲头不减。  相似文献   

6.
《理论与当代》2014,(8):55-56
正马未都在第5期的《人民文学》上发表文章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发在1982年我供职的《青年文学》上。这篇小说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作者把艰苦的农村插队生活写得如诗如画,充满了情感。一个身体残疾的作家能有这样的文笔与心态,让我们编辑非常震惊。这篇小说的责任编辑叫牛志强,  相似文献   

7.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2005年中国城市及生活幸福度调查的报告》,其中对生活幸福度的调查显示,关系最大的因素乃是是否拥有自己的房产和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篇报告让我想起了一次次搬家的经历。感触颇深。  相似文献   

8.
张映勤 《党课》2012,(12):118-119
岳阳楼是因了一篇文章而闻名天下的,这就是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中学课本总少不了这篇名文,20多年过去了,我基本上还能倒背如流:“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篇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至少让两人一楼一名言流传于世。两人就是范仲淹与滕子京,一楼自然就是岳阳楼了。至于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早已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9.
时逢《党的生活》创刊40周年,我想起了自己与刊物的情缘。有三件事,我的印象特别深:1987~1988年,我在中铁五局长沙指挥部政工组助勤,收集到衡广复线建设中党员干部的许多事迹,便动了向《党的生活》投稿的念头。经过几天的努力,一篇《在衡广复线上———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讯稿寄出了。大概过了一个多月,这篇二三千字的稿子发表在《党的生活》〈城市版〉1988年5期上;6月中旬,编辑部给我寄来28元稿费。这28元,在当时相当于我工资的1/4,差不多够我一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从邮局取回这28元稿费…  相似文献   

10.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老朋友、热心读者,我时刻关注着杂志的蜕变和成长,每期杂志一到手,我就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它是服务指导我们支部工作的一本实用手册,早已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2014年第四期刊登的《朱彦夫: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这篇人物通讯,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朱彦夫的故事,我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11.
《当代党员》2007,(10):19-19
一、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推进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本刊在“特别策划”栏目里,组织了《机制新要素流城乡活》系列文章;在“理论与实践”栏目里,发表了《两头走双向转多渠道》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文章;在“心灵沟通”栏目里,发表了《农村人,让我说你什么好呢?》和《让城里人、农村人成为“一家人”》这两篇具有针对性的文章:在“改革视点”栏目里刊发了《西南证券的“重组之舞”》、《汇丰银行重庆拼图》、《公交车“链接”城乡》和《当红苕尖贴上商标……》等经济改革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2.
李红梅 《党的建设》2012,(10):22-22
初识《党的建设》是在13年前。记得那时我入党时间不长,因为党小组长作为实习领队外出。支部书记就找我谈话,让我先组织党小组的党员学习。见我而露难色,他就从办公桌里拿出一本《党的建设》。这是我第一次拥有一本党的刊物,激动兴奋的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于是,我就用报纸做了个封皮,没事就看,逐篇通读,觉得好的文章就抄在小本上。另外对照原来党小组长的学习记录,认真准备党小组的学习材料。记得开党小组会那天,  相似文献   

13.
阮兴元 《党课》2013,(11):125-126
一份小小的《党课》杂志,让我喜爱和钟情了16个年头。她犹如一位风姿绰约而又品位高尚的女孩,让我一见钟情;又如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让我感激信赖。 我与《党课》结缘于1996年,那年我刚刚进入乡党政办工作。初出茅庐,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文件材料看多了,实在让我觉得枯燥难耐。一天,组织委员桌上一本散发着书香味的《党课》映入了我的眼帘,我拿起来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翻,竞没舍得再放下。  相似文献   

14.
母爱的光辉     
我阅读过许多颂扬母爱的篇章,几乎篇篇都能感动我,我想这是因为母爱的力量母性的光辉会遮蔽一些粗浅稚嫩的文字,而给我们带来阅读上的美感、在我的记忆中曾读到的一篇小说《娘,我的疯子娘》(作者树儿,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2期),使我感动至深.整篇小说没有一句华美的辞藻,完全是一种朴素、深沉的伤感,它打动了我,文中的疯子娘本身具有的魅力使得这篇小说达到了极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我在科普路上艰难跋涉,至今已有40年。这期间,我撰写并发表了科普文章1500多篇,科普书籍12本,还与人合写了10本书。其中,《三湘访名茶》、《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洪水过后的思考》等54篇,分别被收入中专语文课本、《新华文摘》等报刊和书籍。抚今追昔,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开始提笔1961年我初中毕业。就在这关键时候,父亲病危,家中四兄妹我是老大,只好报考中专———那时上中专吃饭不要钱。因成绩优秀,考上了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没想到因为家庭政审不合格,被改到长沙农业学校。我从小立志当机电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从去年年底开始,一篇名为《叫我如何不宰你》的文章在网络上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在这篇标题为《一个导游的自白》的文章中,作者大胆披露了旅游界存在的种种黑幕,读后令人触目惊心。文章的作者就是深圳导游邬敬民。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东北技侦工作的参与者,看到《作家文摘》2010年5月14日转载《党史博览》2010年第4期发表的《辽沈大决战中的情报工作》一文后。感到其中有些不实之处。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我写了这篇小文,希望能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梁衡 《学习导报》2011,(15):25-27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少不了拜谒故地,披览文物。 三月,我有事去福州,公余又去拜谒了一次林觉民故居。林觉民的《与妻书》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文物。黄花岗72烈士,其事迹大多湮灭,幸有这篇美文让我们能窥见他们的心灵。  相似文献   

19.
征订启事     
打开油墨飘香的第7期《理论与实践》,李君如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正确地把握“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一文吸引了我。我细心地研读李君如同志的文章,感到这是一篇学习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力作。  相似文献   

20.
应当尊重胡绳教授的原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基础部的副教授,1999年下半年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当访问学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里看到了沙健孙教授在《中流》1999年第12期上发表的《马克思主义,还是庸俗生产力论?——评胡绳教授对毛主席的批判》一文(以下简称《沙文》)。我被醒目的标题吸引住了,一口气读完这篇长文,心里沉甸甸的。随后,我又认真地读了胡绳教授的两篇文章,一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刊于《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以下简称《胡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