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5 毫秒
1.
<正>与子女签订《分别赡养协议》差点老无所依郭大爷养有三儿一女。到了应该尽享天伦的年纪,郭大爷却把三个儿子告上了法庭。原来,1995年郭大爷老两口与三个儿子签订了《分别赡养协议》,约定大儿子负责赡养母亲,其余两个儿子负责赡养父亲。因为当时女儿已出嫁,分家时没有将财产分给女儿,所以协议中并没有约定女儿应该承担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母亲去世后,大儿子便对父亲的拮据生活不闻  相似文献   

2.
家在浙江农村的谭老汉育有两个儿子。夫妻俩含辛茹苦将孩子们拉扯成人,2002年两个儿子先后成家另过。2004年初,在村委会的主持下,谭老汉老两口与两个儿子达成了“分家养老协议”:大儿子负责赡养父亲,二儿子赡养母亲。两个儿子各自将老人养老送终,互不相扰。  相似文献   

3.
周云树、曾元福夫妇育有二子二女,均已成家立业.1998年,经大儿子曾云华夫妇建议,通过抓阄的形式来确定两位老人的赡养问题.结果曾云华赡养母亲周云树,二儿子曾云东赡养父亲曾元福.1992年2月,曾元福病故.曾云东即找曾云华商量一起承担安葬费用,曾云华以父亲是通过抓阄确定由曾云东赡养为由,拒不承担其父的安葬费用,曾云东一人承担了其父生病期间的全部医疗费用和去世后的安葬费用.  相似文献   

4.
喻培刚老人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大儿子在外地工作,现在和二儿孙一起住在四师七十团三连。喻培刚老人是1964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四师七十团参加边疆建设的老军垦战士。现在已经退休,夫妻俩恩爱和睦,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生活上能同舟共济,共同承担家务劳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子女,为儿女做出了榜样。喻培刚老人的儿子和媳妇在连队承包了30余亩土地,每到农忙季  相似文献   

5.
拍案惊奇     
魏克 《廉政瞭望》2012,(5):46-47
1送亲费家住在广东中山市东凤镇的何老伯夫妇,今年70多岁了,他们共生育了3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二儿子阿坤有千万家产却从不给赡养费。何老伯经常要去医院看病,阿坤有小车却不愿意送,三兄妹只好雇车送老父去,每次支付100元车费。阿坤知道后,便亲自开车接送老父,  相似文献   

6.
《北京支部生活》2009,(1):70-70
我和老伴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因患小儿麻痹症行走不便,所以我与老伴一直由小儿子赡养。我和老伴年龄大了,病痛逐年增多,小儿子一人照顾我们给他也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我们的大儿子自从承包了十几亩果园以来,生活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7.
摇钱树与聚宝盆○杭植林近读一则“勤与俭”的故事,说的是古时候有位老人,一生勤劳,省吃俭用,在造房建屋时,亲友送来“勤俭”二字的匾额,老人以其为座右铭,日子越过越好。临终时,老人将匾额作为传家宝留给两个儿子,要他们勤俭过日子。后来兄弟俩闹分家,把匾额也...  相似文献   

8.
2004年5月.看中了一套房子的江某夫妇同振华房产(开发商)签订了一份商品房买卖意向书,并约定,振华房产在收到江某夫妇相关证件后签订正式房屋买卖协议书。江某夫妇同意支付5000元作为对商品房买卖意向的定金。次日,振华房产向江某夫妇出具了一张5000元的收据.收款事由为购买房屋的“订金”。  相似文献   

9.
顾桢 《廉政瞭望》2011,(22):7-7
老家的老杨、小杨父子我比较熟悉,上次回去和他们聊了会儿,有点震惊。 老杨家贫,15岁起在工地做学徒,一直做泥瓦匠,上世纪80年代.工钱才几块钱一天。日子苦,拖到30岁才结婚。第二年秋,有了小杨,老杨说哪怕自己辛苦些,也让儿子努力读书,小杨读书还行,只是初升高时离县一中分数线有…多分差距,需要2.4万元赞助费。  相似文献   

10.
今年43岁的王利,是一师二团西城社区居民,原从事个体经营小百货,丈夫常年在外工作.2012年1月,公公因为身患脑梗、高血压,住院治疗.在住院治疗期间,不慎从病床摔下,造成股骨骨折瘫痪在床.她带着一个5岁的女儿,像亲闺女一样承担起伺候老人的重担. 王利的公公名叫程学法,74岁,1959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2001年退休.一生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江苏工作,小儿子在疆内工作,离家较远.  相似文献   

11.
今年48岁的张应平,是二师二十四团七连的职工,离异后带着两个儿子一起生活,大儿子21岁,小儿子17岁。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养着两个孩子。2011年,大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昂贵的学费,使  相似文献   

12.
在我农村老家有这样两个非常相似的邻居:都是种田的农民,都有三个儿子,都希望儿子长大成人,出人头地。不同的是.东家夫妇精踢能干,精于算计,与人交道从不吃亏,但人缘较差;西家夫妇则为人厚道,说话做事直来直去,往往吃亏居多,但人缘极好。这两家做邻居,东家常常惹是生非,强词夺理,老占便宜,但奇怪的是西家夫妇从不计较。  相似文献   

13.
为民 《支部生活》2006,(5):43-43
邻居王大妈有两个儿子,丈夫去世后她一直与大儿子一起生活。房改时,王大妈让大儿子一家出钱将他们居住的公房买了下来,但房子的产权人是王大妈。之后王大妈写了一份遗嘱.内容是在自己去世后,自己名下的房产由大儿子继承,并作了公证。去年冬天王大妈病故了,但房屋管理部门没有给她的大儿子办理继承过户手续,而是要求他去办理其他合法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公证手续。于是王大妈的大儿子就请其弟弟一起去公证处办理放弃继承的公证,但是遭到了弟弟的拒绝。弟弟认为自己对这套房子也有继承权。因此,王大妈的大儿子一直都未能将房子过户到自己的名下。  相似文献   

14.
在村里当教师的吴老汉今年60岁,两个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全家年总收入约四五万元。吴老汉最早买保险是在1993年,后来,大儿子遭遇车祸,脚被砸伤,保险公司及时予以理赔。当时投的110元保费,得到2178元赔付。吴老汉觉得,保险对于农民尤其重要,因为农村家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都在外打工,  相似文献   

15.
王永与于波均为某市居民。双方于1997年11月13日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协议。协议约定:王永将坐落于该市莲花街10号的商业用房一套卖给于波,价款21万元人民币,双方还约定:房屋买卖中发生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由王永承担;税金及过户费,由于波承担;公证费双方各负担一半;同时还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如一方违约,应向对方支付违约金5000元。双方签订协议  相似文献   

16.
心中 《当代党员》2007,(1):48-48
二楼的李大娘要走了,我们那幢楼两个单元20多户人都出来送她。因为她来帮儿子看家的两个月里.天天义务打扫楼梯,大伙过意不去,主动提出每户给她20元,作为报酬,但她不收。  相似文献   

17.
邵娜 《党课》2009,(4):91-93
案例: 张明夫妇生活殷实,可弟弟张亮夫妻双双下岗,日子过得很拮据。兄弟情深,张明心疼弟弟,经常偷偷接济,并主动承担起了赡养老父亲的责任,老人衣食住行及看病的全部花销也全部由张明夫妇承担。张明的妻子关玲虽然心里有些怨言,可还是兢兢业业地承担起了赡养公公的责任。2008年,老父亲辞世了,可谁都没想到老人除了房产外,居然还留下一大笔存款。  相似文献   

18.
《北京支部生活》2007,(8):66-67
我的三个儿子都各自成了家。1990年,我们家人就家庭财产和赡养老人的问题达成了一份协议,约定:长子另申请宅基地自己建房居住,老宅五间房归老二和老三所有,同时两兄弟负责供养父母。老大没有分财产,大家同意老大对父母生不养死不葬,不负担任何费用。  相似文献   

19.
在春秋末年,有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叫范蠡。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犯了死罪被关在楚国,他让三儿子去找好友庄生求救。可是家人坚决反对,认为大儿子谨小慎微,深知人情世故。而老三游手好闲,什么都不懂,重担该归大儿子挑。范蠡无奈,只好反复叮嘱大儿子:“找到庄生后千万别管他怎样办事。”见到庄生后,大儿子送上黄金和书信,庄生说:“你可以回去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可大儿子却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在楚国的达官贵人中间四下活动。庄生以廉直闻名于世,威望很高,轻财重情。他告诉楚王说,某个星宿的出现对楚国有害…  相似文献   

20.
2002年2月28日,是杨素清老人70大寿。杨素清老人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前几年死了,小女儿嫁在农村。两个儿子,都在乐山市。乐山大佛世界闻名。杨素清老人的小儿子就在世界闻名的这个城市当副市长,也很有点名气。这个人就是川南第一巨贪李玉书。早在生日前半个月,杨素清老人就巴望着儿子孙子们都能回来,人满70古来稀,杨素清老人想,自己已是土埋颈脖子的人了,这次生日,儿孙们能够回来,团聚团聚,也不枉这一世艰辛。做了这次生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