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刀切的减员方法,很容易造成基层公务员断层。只有分兵突进,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改革探索,才能真正做到"减员"又增效。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4个月前的"约法三章"又一项落地。今年3月,履新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上约法三章: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  相似文献   

2.
冯秀成 《廉政瞭望》2013,(19):45-45
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4个月前的“约法三章”又一项落地。今年3月.履新不久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见面会上约法三童: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到目前,只剩下“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这一条,中央还没有出台具体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孙之 《前线》2013,(4):80-80
“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财政供养的人员只减不增;三是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约法三章”,让笔者闻之眼前一亮。而这“约法三章”,来由是政府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自己就得过“紧日子”。“好日子”百姓无不向往,无不期盼。而今百姓,沫浴改革开放之阳光,大都过上了“好日子”。就像《今天是个好日子》那首歌唱的:“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咱赶上盛世享太平。”“好日子”不是从天降。在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记账单上,分明写着政府一系列的利民富民政策,也写着政府行政开支的历年缩减。政府过“紧日子”,把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改善民生,让更多百姓过上“好日子”,已成为政府多年的施政理念。  相似文献   

4.
声音     
正"要让企业过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11月2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要求有关部门,抓紧时间继续完善营改增等相关政策,确保所有行业税负都"只减不增"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22人王岐山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22人,  相似文献   

5.
当前改革进入全面深化攻坚时期,一方面大量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取消,一方面各级党委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管理的任务越来越重,机构编制消长矛盾、供需矛盾突出。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的增长,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李克强总理"约法""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省政府明确"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济南市天桥区编办在加强机构编制监督检查、预防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等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工作探索与实践(一)严把关口,全面推行和落实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李克强总理指出: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这是新时期赋予机构编制工作的新要求,其根本目的是管住  相似文献   

7.
改革     
《党课》2013,(10):30-33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中央本级2012年“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据。与2012年预算执行数相比,今年中央本级预算“三公经费”减少1.26亿元,切实将李克强总理承诺的“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8.
正在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营改增,承诺"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后,3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决定,自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这意味着,占税收收入半壁江山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即将完成合并,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最重要的一项税制改革将在近期全面铺开。为什么要全面实施营改增?简言之,就是减少重复征税,降低整体税负。过去,增值税主要以第二产  相似文献   

9.
3月17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采访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时表示,我们要用简朴的政府来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李克强说,未来财政再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开支。这里我们也约法三章,本届政府内,一是政府性的楼堂馆所  相似文献   

10.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20日主持召开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要加强政府政风建设,树立风清气正、办实事、能干事的形象,这样政府才有公信力,人民才会和政府一道攻坚克难。政府说到就要做到,不能"放空炮"。从建设廉洁政府的"约法三章"到改革"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再到"政府不能‘放空炮’,当官不当‘太平官’",这是新一届政府在人民面前的"实干承诺",掷地有声、坚  相似文献   

11.
《先锋队》2014,(3):4-5
前不久,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今年政府反腐倡廉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继续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约法三章”。坚决停止新建和改扩建政府性楼堂馆所,对违规者一经查实坚决予以惩处。严控机构编制和人员,坚决实现“两个不突破”。确保“三公”经费和会议费只减不增。倡俭治奢,推动政风变化,腾出更多资金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五莲县编办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要求,牢固树立"树龙头、抓规范、强基础"理念,充分发挥编制龙头作用,健全坚持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机构编制监管力度,严把"入口",疏通"出口",全县财政供养人员连续5年只减不增,净减674人。一、规范程序,严控编制使用(一)注重纪律建设,严把  相似文献   

13.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新一届政府首次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建议。李克强说,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上是平稳开局,这有利于稳定各方面预期。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华夏时报》刊文称有中央党校教授对公务员嚷嚷涨工资提出批评,认为中国行政公务支出占政府全部支出远远越过世界平均水平,是最昂贵的政府。而2013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速大幅度下降,首次跌落到个位数区间。"可以推想,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李克强总理都说这么直白了,有些公务员却还在嚷嚷涨工资,"洗洗睡吧"。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公车改革、养老、医疗并轨等一些延宕多年的改革重头戏加速推出,公务员这个"金饭碗",如今正慢慢褪去昔日的光泽。"可以推想,未来保持高速增长的收入态势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刚性的,不能减,只能增,那就需要削减政府的开支。"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表示,李克强总理都说这么直白了,有些公务员却还在嚷嚷涨工资,"洗洗睡吧"。笔者认为,周教授对李总理的讲话的理解有点偏。李总理讲政府开支"要削减",民生支出"只能增"。财政上这个"增"的支出当然包含公务员,何以公务员就不能"嚷嚷涨工资"?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氛围放宽、上下互动加强,"两会"已经变成"展现"工作思路和胸怀抱负的最开放舞台。新一届政府的"成绩单"——政府工作报告,3月5日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成绩单"怎么交,历届总理均很重视。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没有起草,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就先定调说:"政府工作报告是讲给老百姓的,  相似文献   

17.
正从今年3月5日上午开始,一个充满传统色彩的词语——"工匠精神"热起来,盖因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到所致。李总理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是个好词语,提倡"工匠精神",我百分之百赞成。关键是做不做,精神如果不扎根,停留在热议上,就是无根之浮萍。为什么要提"工匠精神"?因为我们缺乏这种精神。  相似文献   

18.
廖江 《兵团工运》2017,(11):18-19
<正>2016年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也让工匠精神成为全年的热词之一。如何弘扬工匠精神,培育更多中国工匠,成为社会广泛热议的话题。工会组织能否在传统工作中找到"大国工匠"的培育通道,既是自身工作创新的需要,也是服从服务社会经济  相似文献   

19.
沈小平 《实践》2013,(8):56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上强调,要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形成不能贪不敢贪机制,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这一论断,阐明了腐败和人民政府性质水火不容的立场,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和意志,也揭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3,(21):61-61
李克强经济学(Likononlics)这一新词由英国巴克莱资本公司(其是英国四大私营银行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之一的巴克莱银行的子公司)创造,它被用来代指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首的新一届政府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其核心内容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以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巴克莱预计,李克强经济学的政策将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中国的季度经济增速会降至3%,但在那之后,中国经济应能迅速反弹。未来10年内保持每年6%到8%左右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