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焕然  赵炜 《党史博采》2004,(10):4-11
陶铸是在"文化大革命"前夕调到中央工作的,在"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就被打倒,后含冤去世.他经历"文化大革命"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做法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正是由于他毫不妥协、刚直不阿的个性,所以在"文革"初期便遭到江青、康生一伙的诬陷和迫害.历史是公正的,"文革"结束后,中央对他的冤情进行了平反和昭雪.  相似文献   

2.
纵观贪官的受贿,可以说是方式各有不同.有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有主动出击、伸手索贿的,有雁过拔毛、锱铢必较的.有暗地里捞钱、表面装穷的……这一回,重庆市地产集团原董事长王斌给人们带来了一点儿"新意":他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受贿的额度--一次受贿超过10万元现金不收.他以为:受贿一有额度,贪欲就有了限度,就等于给受贿加上了一道保险,收起钱来也就心安理得了.殊不知,他打错了算盘,他的"自定额度"的受贿法并没有挽救他,最终他还是成了一个可耻的罪犯.  相似文献   

3.
达县龙会乡张家山村是个穷山村,可村里有一位很受人尊敬的老汉--李洪才.他虽年近花甲,身子骨却很硬朗.李老汉祖祖辈辈都是本本分分的庄稼人,在山村倍受敬佩是因为他在庄稼地里有本事.他虽有一身种田的"绝活",但在这个偏僻、落后的山村,他的家里也比其他农户强不了多少.去年,李老汉"让位"了,补位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小儿子李春富.  相似文献   

4.
一提到公文包,人们自然会想到只有开会、出差才会拿着装办公用品的包,可是阿城市蜚克图镇供电所所长、共产党员冯志俭的公文包装的却不是"公文",也没有什么办公用品,而是钳子、试电笔、小刀闸、插座、插销、保险丝之类的小零碎儿.他的"公文包"随身携带,走到哪里服务到哪里.张家的电线断了,他从包里拿出工具给接上;李家的插座坏了,他不声不响地给换上,从不要钱.在"农网"改造中,他发现民伏村付延顺家电表坏了没钱更换,二话不说,自己拿出240元钱买了表盘和电表给换上.新荣村李玉莲家想要装一块电表,可生活困难没钱买,又是他自己掏140元买了块新表给李玉莲家安上.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是谁在当年朝鲜战场掀起了一场"地雷搬家"运动,用敌人的地雷炸敌人,炸得美国佬鬼哭狼嚎,防不胜防吗?他,就是驻晋某部原志愿军第63军189师566团3连8班班长、起雷英雄姚显儒.他的事迹曾被著名作家魏巍在小说《东方》中给予生动描写,是作家笔下塑造的众多英雄的原型之一.他的起雷经验被编入地雷教材,载入抗美援朝战争史册.19兵团给他记一等功,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二级"起雷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相似文献   

6.
某农民成为养鸡大户后,不时"闪亮"登场.市里要求看现场,县里让他作介绍,乡里给他戴红花,村里推他当老板,真是"广播里有声、报纸上有名、电视里有影",此人俨然成了家喻户晓的"大红人".  相似文献   

7.
与其说王文锦敛财有术,不如说敛权有术.你看,他不仅将江苏京沪高速公路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三个要职集于一身,还兼着公司所属三个分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他是要"革命重担挑在肩,一心为党作贡献"吗?非也.是别人没能力,唯有他堪当大任吗?非也.  相似文献   

8.
饭局频,泥潭深 收受别人的钱财、礼物,总有些理由和契机.湖北省黄石市人大原主任、党组书记陈家杰,收钱、收礼的契机是"吃".逢年过节接受下面干部的礼品,他不但不认为是违纪违法,反而觉得是下级对自己的"尊敬".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一些人掌握了他的这种心理后,便天天围在他身边转,与他称兄道弟,请他吃,请他喝.有道是"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短",而"手短"往往是从"嘴短"开始的.看似普普通通的一个个饭局,最终结成了一条难以挣脱的锁链.  相似文献   

9.
《党史博采》2005,(11):29-30
"文革"中,邓子恢受到冲击.1968年8月1日,邓子恢突然接到通知:毛泽东邀请他出席八一建军节招待会.一直被冷落、被揪斗的他似科感受到久违的暖意开妈迎面而来.这表明对他的批判、审查已经结束,他还没有被打倒.  相似文献   

10.
华灵群在为最初注册资金只有150万元的小企业奋力打拼的时候,在他以自己的努力工作赢得"全国物流劳模"荣誉的时候,都没有发生绯闻.而在企业不断做大、头顶"红帽子"之后,却开始想入非非、走火入魔,琢磨起猎艳来了.因为功成名就给他造成了错觉,于是有了"包养二奶"的闲心,酿出与情人签订"包养协议"之类的丑闻.  相似文献   

11.
关向应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党我军卓越的领导者之一.他的伟大功绩、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党内外有口皆碑,影响深远.党的"七大"会议,他因病未能出席,但在当选的44名中央委员中,他得票总数位列第10位.他积劳成疾,不幸逝世后,中共中央在讣告中称其为"中国共产党最好的领导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巴山深处的巴灵台下,有一位被村民称为"猪倌"的致富领头人,他就是灵山乡党委书记池春林.他扎根基层,为贫困山区群众开致富"良方",他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被当地群众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13.
李明学所以会以几近疯狂的程度、"日进万金"的速度聚敛钱财,是源于他的一个想法:收取一些"好处费"是在做很正常的生意;自己是"生意人",人家自愿"进贡",收之理所当然.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他才胆子越来越大,对送上门来的钱不计多少,来者不拒;正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他才觉得等待送钱上门不过瘾,急不可待地伸手索要.  相似文献   

14.
走进朝天区小安乡文昌村,山高坡陡、土地瘠薄是第一印象,村民怎么也走不出这贫穷围起来的大山.可村子里却有一位不服输的人,他没有苦等、苦熬,而是积极探索发家致富的门路.在乡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他成了全乡养兔最多,效益最好的一户,他就是文昌村的"养兔状元"--于明玉.  相似文献   

15.
好"儿子" 省肿瘤医院住院处三楼病房.那些日子,夜深人静的走廊里,静得让人胆怯.赵霁强坐在靠墙的凳子上,瞌睡使他的身子一次次失去平衡.值班护士身穿白大褂,轻轻走到他跟前:"你是那个老郑头的儿子吧?就你一个人一天到晚连轴转,也不找个人替替.这么熬着可不行."赵霁强努力睁开眼睛:"不,他是我们单位的老同志."护士瞪大了眼睛:"啥?同志?前半夜我们还说,三床那老郑头儿多有福,儿子一天到晚照顾不离身."赵霁强揉揉眼睛:"他儿女在林区,跟前儿没人,老伴身体也不好,就权当他是我父亲了.  相似文献   

16.
"省先生"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唐家坨外婆家度过的.尽管外祖父家也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是开馆教书的,所以毛泽东经常到那里听听.直到8岁那年,父母才将他接回韶山入私塾读书.从8岁读到13岁.6年中,他先后在韶山一带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等6处私塾读书.每天清早和晚上他或在地里劳动,或放牛、拾粪,白天到校读书.农忙时就参加收割庄稼.为此,毛泽东戏称自己为"六年孔夫子".正是这6年孔夫子式的教育,培养了毛泽东"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他后来树立起"古为今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朋友正在打一场官司,因为许多年前借出去的十万元钱至今不能收回.他是看在朋友面上借出去的,他的那位朋友做了担保人.十万元钱几乎就是他一辈子的心血.最后一次催款连借款人都找不到了,他只好把担保人告上了法庭.没想到他的那位朋友做了手脚,借条上"担保人"的"保"字龙飞凤舞,看不清到底是个什么字.就因为一字不清,一个本来一清二楚的官司便搁浅了.  相似文献   

18.
杜国勇,绰号杜老三,在普阳农场12队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以前,他有地不种,整天游手好闲,靠四处借债度日.就这样,还不断上饭店胡吃海喝,每年在饭店拉下的饥荒就有3000多元.这还不算,他还好酗酒闹事、打架斗殴,三天两头进"局子"、蹲拘留.凡亲戚朋友,杜老三能借的都借遍了,一家三口生活陷入了"揭不开锅"的困境,成了全场有名的特困户.  相似文献   

19.
1967年初,外交部决定驻外使馆人员分批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当时黄镇在法国当大使,耿飙在缅甸当大使.耿飙从仰光回到北京就被"造反派"拉到外交部的一个房间"交代"问题.黄镇回到北京的第二天,"造反派"也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让他背语录.他背了"老三篇".  相似文献   

20.
詹姆进作为当首"最重要的甚或第一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独具特色,他借鉴曼德尔的分期理论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分期理论.在詹姆逊那里,后现代主义被视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定位并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深度消失、主体消失、拼凑模仿等问题日渐突出.他对"后现代主义"的重新解释和提出的一些有针对性、启发性的观点,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尤其是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