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方式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等息息相关.当代青年接受流行文化的方式呈现出了一些时代特点,包括接受内容的盲目性、接受目的的娱乐性、接受途径的传媒性、接受方式的生活体验性.对当代青年的教育要注重主流意识形态显性引导与隐性渗透相结合,探索适合当代青年特点的引导模式,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对待当代流行文化.同时,文化主管部门应健全法律法规来规范文化活动,大众传媒和娱乐名人也应提升自身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2.
肖浩 《探索》2007,1(3):135-137
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认识的新问题:在人们思想观念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何坚持并进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建设,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及收入分化与两极分化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着力加强大学生对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认同感,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新结构,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3.
网络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新的存在样态,新时代引导网络爱国主义对培育时代新人、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挑战、推动爱国主义传统转化发展、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鉴于网络爱国主义行为在发生场域、互动方式、引导主体、存在方式、展现样态方面的特征,为引导新时代网络爱国主义行为良性发展,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就要掌握网络核心技术,规范网站内容建设;拓展网络爱国空间,搭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平台;优化网络舆论生态,正向引导青年网络亚文化;完善网络法律制度,净化网络生态环境;构建理性精神,指导网络爱国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4,(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缺位,马克思主义经典遭遇冷落,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临挑战。深入探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失语的根源,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大众消费文化等弱化了精神信仰追求;在政治文化语境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淡化了理想价值观念;在哲学文化语境中,理论研究偏离时代与实际的倾向异化了马克思主义应有之义,从而造成在世俗生活中,马克思主义的实际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社会思潮中引导民心、决定社会舆论走向的能力。网络技术的扩展、网络社会的民粹化走向及个别地方意识形态工作的虚化、弱化、仪式化,导致碎片化网络舆情逐渐占据社会舆情场,甚至出现主流意识形态被碎片化网络舆情“牵着走”的混乱局面。泛滥的网络舆情催生“鸡毛蒜皮效应”、“长尾效应”“羊群效应”“晕轮效应”和“尺蠖效应”,加剧了主流意识形态丧失话语权的风险。网络时代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已迫在眉睫,需要增强意识形态吸引力、提高网络空间治理能力、控制舆情事件并进行专业化处理、加强网络舆情有效预判和政策的合理统筹等。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工作是我党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大学生的生活状态、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便由此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遵循"为谁引导"→"为何引导"→"如何引导"的逻辑进路,在明确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方向性原则的基础上,探析为何引导以及如何引导,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相互交织,针对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从建立网络官方引导力入手,提高主流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从"网络红人"入手,培养、发掘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红人"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代言人;从高校网络社区入手实施正确引导;从教学方式变革入手,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使得主流社会思潮与非主流社会思潮相互交织,针对非主流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应从建立网络官方引导力入手,提高主流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从"网络红人"入手,培养、发掘传播正能量的"网络红人"使其成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代言人;从高校网络社区入手实施正确引导;从教学方式变革入手,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鲁迅精神内涵丰富,主要有理性批判精神、现代精神与开放意识和根源于爱的反抗绝望精神。当代中国仍需要鲁迅精神对国民性的再思考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勇锐批判,对当代文化健康发展的指导,对当代青年思想的指引。要引导青年阅读鲁迅原著,学者和媒体要在社会中广泛展开鲁迅的研讨与宣传活动,使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当代青年自觉地把解读、传承鲁迅精神作为自觉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在媒体融合的全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媒体时代为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造更多机遇,同时,也给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更多风险和挑战,诸如全媒体传播极大削弱传统传播方式的有效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社会思潮多元话语消弭网络意识形态凝聚力,非理性碎片化传播冲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危及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全媒体时代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需要建设高质量全媒体传播体系,优化马克思主义传播机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广大网民媒介素养和理论素养;推动意识形态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意见领袖正向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新媒体引导舆论日渐成为各级政府治国理政的新平台新手段。然而,政府引导新媒体舆论又面临以下挑战:传播格局网状性化加大了官方的把控难度,匿名非理性使网络暴力和冲突不可避免,突变不可控性使其权威性不及传统媒体,复杂多元性使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难度加大。同时,政府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又存在思想认识偏差、舆论引导效果低下、"救火"成分明显、官民互动不足等问题。因此,提升政府引导新媒体舆论能力,需要健全新媒体舆论预测、预警常态化机制,密切关注并积极有效引导热点话题,牢牢把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和制高点,改进宣传方式,提升网络意识形态领导力,依法打造公民有序参与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社会初步形成,网络文化应运而生。网络文化不再是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网络空间内的文化,而是在网络时代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所产生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社会精神财富的总和。网络文化的时代性、矛盾认同性和双重效应性等特征,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巨大挑战,应当以主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外化为网络文化的引领性,主流意识形态的精髓内化为网络文化的认同性,构建网络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同心圆三个向度,筑牢网络文化语境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防火墙。  相似文献   

13.
网络社会作为当代青年成长最为重要的背景之一,在更加凸显青年的主体特性的同时,也造就了青年的成长困局。文章从教育视野出发,沿着当代青年"网络原住民—网络新青年—圆梦新一代"的成长路径,明确了网络社会给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进而重新审视了我们的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方法和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14.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准确把握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是历史发展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是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是大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国家前途的命运走向。文章在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视域对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研究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世纪桥》2015,(6)
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十分活跃,主要表现出四个特点:动机比较单纯;稳定性较高;注重公益活动;参与热情高涨。但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也存在组织分散、传播不良信息、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等问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转变思维和方式,健全网络青年自组织的服务和引导机制,建立正式社团与网络青年自组织的O2O模式,加强与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的合作,推动高职院校网络青年自组织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万慧进 《探索》2004,1(5):56-59
社会信用体系建构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引导。因为,意识形态制约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方向;意识形态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制度建立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性辩护;意识形态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具有社会整合和规范功能;成功的意识形态能淡化机会主义行为。因此,支撑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识形态的建构,需要意识形态实现由过去单一政治功能向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样功能转变;需要实现意识形态从为政府服务转向为市场服务;需要通过完善正式制度来提升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网络不断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人类生活中难以缺少的工具。当代大学生网络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强迫信息收集、网络成瘾、网络游戏沉迷等六个方面。文章从家庭、学校和社会诸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问题产生的根源,指出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解决,就在于我们要进一步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加强高校引导、健全网络法治和规范网吧管理。  相似文献   

18.
网络深刻改变着意识形态建设的格局,网络虚拟社会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极端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在深入认识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状况的基础上,通过凝聚思想共识、做好舆论引导、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抓好网络空间管控、提高网络参与主体的综合素质等多条路径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将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领导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我们党的手里。  相似文献   

19.
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20.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网络社会思潮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力、西方国家信息技术垄断威胁网络意识形态防御力、异化的网络舆论冲击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力等方面的挑战。基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与完善网络监管机制的建设,创新网络信息技术,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