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7 毫秒
1.
张涛 《学习月刊》2013,(20):41-41
随着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的建成通车,长期以来“为山所困、为路所阻、为运所难”的中国“中部凉城”——利川逐步从相对闭塞走向全面开放.彻底改变了“边、偏、远”的地理区位和历史状况.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千载良机.步人了加快发展快车道.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2.
“十五”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发展是硬道理”,解决青海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关键在于加快发展。青海人口少.资源优势突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大。随着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日益增多。“十五”期间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不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在四川电网“版图”上,地震重灾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是非常独特的坐标。或受地震重创,或是历史欠账,一方面,这些地区电网建设普遍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独特的地理条件,也导致这里电网建设难度更大、投入更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在发展中处理好人类的代际关系,或者说,“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人类发展的“代际平衡”。但是,从中国近30年发展的实际看,由于种种原因,决定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政府能否做到发展的“届际平衡”。  相似文献   

6.
毛维山 《奋斗》2005,(10):30-31,40
实施“村村大学生行动计划”是省委、省政府基于我省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提出来的,对于向农村传播现代科技信息和管理理念、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农村工作水平、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速实现“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战略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何积光 《思考与运用》2007,(10):17-18,22
江北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区委十届三次全委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了建设“创意、实力、宜居、和谐江北”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新一届区委区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重点加快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转移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尤其是“创意江北”的提出,找准了实现江北新跨越的内在动力,体现了城市发展理念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全球化跃升,为实力、宜居、和谐江北建设打开了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之“新”思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思想体现了“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是科学发展观之“维”;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的伦理,遵循发展的生态规律,是科学发展观之“度”。  相似文献   

9.
蔡生福 《共产党人》2005,(15):50-51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党中央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整合资源,建立共享,用先进文化占领社会主义文化阵地而创建的平台。“共享工程”也为县级公共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它可以为群众提供及时的、全面的、最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5,(10):8-9
“十一五”期末,我国将实现哪些主要的经济社会目标?根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综合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指标逐渐明晰。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日前“炮轰”我国现行教育的三大“病症”.其中之一就是“高中文理分科”。他认为:“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因为过早的文理分科以后.理科的学生不再学历史、学地理,不再和伟大的思想家对话.那么科学家的人文情怀就有问题,对中国问题、对人类问题、对民族文化的关系、环境污染问题等等就会很少关注”(2008年11月30日《广州日报》)。  相似文献   

12.
薛永琦 《先锋队》2011,(10):20-20
“中梗阻”现象的突出表现是部分中层干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中梗阻”严重影响着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也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必须下决心予以根治。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多措并举,坚决整治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中梗阻”问题,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白津夫 《奋斗》2005,(11):43-49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所谓“承前”,就是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十一五”的改革和发展.为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十一五”期间要着力解决以下方面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宣 《支部生活》2010,(7):54-54
所谓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指对某一事物既敬重又畏惧。 领导干部是事业的骨干,人才的中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和组织赋予了他们相应的职责与权力。在履行“发展”这一根本职责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在攻坚克难、有所作为,发挥最大、最佳的权力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对权力运行保持必要的“敬畏”,像“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那样谨慎地运用权力,行有所止,在有所作为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权力运行中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是关系中国发展和世界进步而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其本质是遵循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通过创新开放合作,形成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2013年提出以来,五年来已经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对接和政策互通、经贸投资合作、民心相通等多个领域取得初步成效。浙江是全国对外开放先行地,已经基本具备以“一带一路”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未来应通过实施“与”字型开放战略,重点在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上寻求突破,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党和政府主办的新闻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优势,做“三个代表”忠实的实践者,是每一个网络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职责。一、遵循客观规律,大胆利用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推动效应遵循规律,一是互联网的发展规律。互联网是全球性的高度开放和互动的信息平台,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专家认为,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媒体在10到20年之内对社会的影响力将可能超过报刊、广播、电视,“第四媒体”是20世纪人类献给21世纪最宝贵的礼物之一。人类对“知…  相似文献   

17.
马力 《共产党人》2004,(17):26-26,32
城市化,就是指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时代后,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历史过程。城市化不仅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包括经济社会发展集约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自近代以来.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城市化也反作用于工业化。这种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城市化现象已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成为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Ⅸ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就是靠工业化这个“发动机”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05,(11):71-74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以落实宏观调控为标志,2004年成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元年”。这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5年8月在中部三省考察时,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19.
“泛珠三角”区域的合作发展战略,是促进本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泛珠三角”合作正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但也蕴含着难得的机遇。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桂林市经济社会建设的又一次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区域合作优势是桂林借势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微反应”     
《当代贵州》2011,(30):59-59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再能“装”的人,遇到有效刺激之后的第一瞬间也会出现微反应.他的“装”只能出现在微反应之后。因此,微反应是个人内心想法的真实呈现,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严格来讲,“微反应”是个广义的“大词”,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微表情”,属于“面孔微反应”;二是除了表情以外的,其他能够映射心理状态的身体动作,也就是常说的“小动作”,可以称为“微动作”,属于“身体微反应”;三是语言信息本身,包括使用的词汇、语法以及声音特征,称为“微语义”,属于“语言微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