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0 毫秒
1.
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客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求实》2005,42(6):84-8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指依据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组织者和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无疑首先且主要具有主体性,但同时我们还应关注其“客体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的受约性、对象性等特征而使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它是教育者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范畴内,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个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这里的客体主要是指青年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反映客体,有其能动性的一面,但又受到历史条件、客体对象、环境等的制约,有其受动性的一面。因此,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克服和改变受动性,将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受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革客体的实践活动中,一方面客体得到改造,另一方面主体本身也得到改造,而且,这种实践活动把客体的被改造和主体的改造有机地统一起来。但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常常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呈现出受动性的一面。 1.因环境氛围的变化而产生受动性。思想政治教  相似文献   

3.
从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规定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来看,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活动是其主体性产生的客观基础。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着思想品德建构活动,教育对象的主体性是其进行建构活动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在教育者价值引导下进行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的现实的与可能的主体性,以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空间是一个流动的、不断生成的社会性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是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的意识形态实践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实际参与到网络意识形态实践活动之中的人或组织。围绕"教育与被教育"的实践关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交往互动中完成网络空间中思想关系(意识形态关系)的生产和传递,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空间得以确证。透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空间的生成过程,需要在"主体-空间-客体"的三元结构中整体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所关注的内容,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主体关注的内容,甚至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所关注的内容。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以表现为在实践层面和理性层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两个领域,都已经形成了诸多观点。然而,界定它们的内涵仍然是一个难题。通过回到起点、政治定格、理论定位、实践定义等角度考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政治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的两个领域,都已经形成了诸多观点。然而,界定它们的内涵仍然是一个难题。通过回到起点、政治定格、理论定位、实践定义等角度考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是政治思想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多视角关照及探索已形成良性气候,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特殊范畴的学智梳理愈发明晰,使烙上了鲜明中国形态印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日益完善。特别是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不断增强,学者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等重大实践问题的追问不断深入,研究对象逐渐从教育活动拓展到主体认知领域,有研究者开始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互动关系探讨,于是发端于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9.
李宏强 《求实》2013,(1):87-89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的自主独立性越来越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主体—客体"的模式转换为"主体—主体"的模式,即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目的还是实践活动有效性控制的根据。通过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精神交往活动模式,可以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体论论域为基础,从总体上梳理和评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涵的代表性学说,在此基础上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过程中,实质主体在隐性层面表现为规定教育内容、决定教育方向和性质、享受教育成果、把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代言人的政治集团;形式主体在显性层面表现为始发教育信息、组织教育活动、调控教育方向,在与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互动时通过提高客体的主体性并对其思想政治品德施加可控性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  相似文献   

11.
亲和力提升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源于教育对象对教育主体人格魅力的感知与接受程度,反映了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真理性的感知与接受程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形象""气质"的综合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必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负面因素的消除、学科影响力的彰显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性建构。从实践维度看,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应当以强化教育主体的立德树人能力为现实前提,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为基本手段,以满足教育对象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为实践目标,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彰显其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艳 《求实》2006,1(4):71-73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交往实践观”为我们解构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黎明新视界。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和引导教育对象接受和践行社会要求,形成一定的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并且最终付诸于实践活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与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思想政治品德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任务在于解决这个矛盾,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变为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这个矛盾外在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化外化规律。因此,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首先分析与掌握内外化规律。内化与外化的表现形式思想…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政治核心工作前提下把思想作为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在价值观领域不断突破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的提出,源自人们对价值观的深度思考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求。在价值观生成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角度继承传统优秀价值观、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倡导先进价值观、引导和协调社会多元价值观,实现对价值观领域的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精神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在价值观领域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文章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精神化的内涵特点,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精神化的结构图示,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生成精神化的经典案例红色精神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超越,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现代传播媒介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加强基于网络技术的自媒体环境下主体间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转向实现路径研究,不仅可以开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视野,也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论把教育对象视为被教育者,即教育主体影响和塑造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则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二者是以教育资料为共同客体的一种双主体协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交往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交往式存在。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生成基础是交往实践。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精神交往。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现实感性的人。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极主体平等共在的交往性特征和虚拟实践性特征。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对于变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和运行方式,拓展发展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处于绝对变动之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总是通过与社会的整合,以及对社会心理的调适,实现与社会的相容,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主体的共同参与下,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呈现出动态性、生活性、大众性以及隐蔽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概念的内涵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主要有教育者主体论、受教育者主体论、双主体论和主体际论四种代表性的说法。本文在厘清各种观点之后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内涵应该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承担者、发起者和实施者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西方主体间性理论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导方向之一,研究成果众多,值得借鉴,但也亟须认真反思。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理论迎合了众多人的口味,但与马克思相比较,显得黯然失色。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立足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把交往行为奠定在人的实践活动当中,衬托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向,必将成为引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