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农村“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与人的现代性差异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馨 《求实》2009,(Z1)
从我国社会矛盾的基本表现形态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把矛盾分为"利益性社会矛盾"和"非利益性社会矛盾"两种类型。"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地位、权力和资源(政治资源、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等分配的不公平及由此引发的纠纷和争夺。"非利益性社会矛盾"是指不同成员、不同群体之间在思想观念、思维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社会制度的层面,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应属于制度体制以及政策性的因素,包括收入分配体制、政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机制,等等。例如,对于以权谋私、司法不公、恣意行政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改造反腐败制度安排来予以消解;对于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社会失信一类的社会问题,主要应靠建构社会信用制度来予以消解;面对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的社会不和谐现象,应着眼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来予以消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公平分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收入分配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是衡量社会公平的具体标准和归宿。我国由于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片面或过分追求效率而牺牲公平的结果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这种源于权利的不公、起点的不公而造成的分配结果的不公,必须靠必要的制度建设来加以调整。一是从社会分配的源头抓起,将权利保障法治化。二是消除社会分配的弊端,将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从社会分配的调节着力,将再分配合理化。  相似文献   

5.
祝猛昌 《前线》2013,(4):43-45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理想,也是社会实践崇尚的行为准则。在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把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作为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的重要着力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协调好利益分配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关心和注重的重大问题,利益分配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核心内容。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是衡量公平正义的主要标准和试金石。在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指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等应该是现代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的几大最主要原则。就权利公平来说,它要求所有公民都要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平等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不承认凌驾于法律之上或超然于法律之外的任何特权,权利公平既要维护所有公民的合法权利,又要保障所有公民不会受到歧视,法律能够无差别地给予救济与保障。  相似文献   

6.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冲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矛盾的二重层面:和谐与冲突。全面辩证地分析和谐社会中的冲突问题,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一定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冲突存在的重要根源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利益差别与利益对立、社会互动、突发危机、外部因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冲突的功能可以从内部冲突与外部冲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冲突的整合机制包括对应社会冲突的社会基本矛盾根源的整合机制、利益差别和利益对立根源的整合机制、社会互动根源的整合机制、突发危机根源的整合机制、外部因素根源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白书祥 《探索》2007,(1):85-88
在现实中,收入分配观分为收入公平分配观和收入非公平分配观。前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正相关,即其体现在收入分配全过程的全程性、手段和目标的二重性、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二元性、合理差异性均有助于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因而对这种正相关应予以强化。后者与收入公平分配存在着负相关,片面强调分配结果“公平”而忽视效率的平均主义分配观和片面强调“效率”而忽视分配结果公平的“虚无主义”分配观都影响收入公平分配的实现,因而对这种负相关应予以弱化。  相似文献   

8.
现代法学中经济法学作用日益凸现是客观历史发展的必然。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法学价值的本质特征。传统法学注重当事人之间的公平研究,注重初次分配公平研究,是国家公权力的初次干预,是为社会提供形式上的公平。现代法学的经济法学研究不但规制形式公平问题,更重视社会公平、现实再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完善,通过国家公权力对于经济生活的干预,对滥用权力导致的利益失衡现象进行矫正,从而为社会提供实质上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王娟 《共产党人》2005,(11):8-8
贫富差距过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现象背后都有社会不公的影子。社会公平的核心是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当然,公平是相对的。比如说分配公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形式是多样化的,但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分配,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人们的收入不可能一样,即使进行再分配,每个人的收入仍然不会相同。所以,说到分配公平只能理解为建立较为健全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绝大多数人认为公正的某种规则进行分配,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而不是没有差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的差距是必要的,否则效率从何谈起。而且,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左右基尼系数才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0.
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凸显利益格局调整的必要性.公平是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价值取向,分配公平既是公民权利的社会基础,又是各种权利公平的表现和要求.分配最终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形势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道德秩序,通过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长征》1997,(1)
社会公平的合理性与相对性沈训芳在《光明日报》撰文指出,古往今来,公平曾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1)政治权利的平等性,(2)伦理人格的平等性,(3)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但在今天,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公平主要是一个经济范畴,指在利益分配关系方面社会公允地容纳...  相似文献   

12.
聂磊 《唯实》2011,(8):115-118
健康的现代社会应当是共同富裕、高度文明的社会。居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凸显利益格局调整的必要性。公平是利益分配格局调整的价值取向,分配公平既是公民权利的社会基础,又是各种权利公平的表现和要求。分配最终要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新形势需要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权力制约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现代道德秩序,通过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实现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制度变迁与利益分配:福利三角模式在我国的应用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分配格局失衡是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向来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侧重意识形态方面的推论,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纠结不清,缺乏对制度转型与利益分配的辩证探讨。理想福利三角模型从宏观层面对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运作机理进行了阐述,表明收入作为一种既定分配制度的产物,是社会各阶层权利博弈的结果。本文将福利三角模型与我国体制转轨的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机理演绎为政府、市场和家庭三个层面,论证了传统的博弈均衡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制度非中性的条件下将伴随政府失灵逐步演化为社会既定利益分配格局的混乱,最终导致社会分配不公以及民众整体福利的损失。针对当前利益分配格局失衡的制度性原因,本文提出回归中性政府、引入公平竞争、提高家庭发展费用支出等相关改革策略,以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最终实现社会利益分配格局的和谐。  相似文献   

14.
当代资本主义收入分配调节以社会立法和税收为基本途径,适当调整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力度,实施普遍的社会保障和大规模的福利政策,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保障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缓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紧张对立。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发生的这些变化,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兼顾公平”的特点。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是,“兼顾公平”的分配依然服从于资本家对利润的追逐,这种调节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矛盾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反贫困的两项宏观措施周毅一、在合理调节社会分配中反贫困改革前,中国处在贫困和均等化的分配格局下,分配矛盾并不突出。在转型期,人们对公平的关注和评价的普遍性相当突出。主要是因为市场经济是通过分配来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以达到生产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和...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5,(10)
中国式分配正义是指分配主体按照现代化分配理念和分配机制在各自领域和范围内对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权利、利益和责任所进行的合理划分与有效整合,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文化力对社会分配起着先导性调节作用。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公平文化力在推进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同时,均平文化力又对其起着阻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效率文化力与公平文化力交互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当前强化公平文化对社会分配格局的微调力和平衡力,将中国式分配正义推向新常态,需以民本文化驾驭力制约官本思维惯性对分配正义的破坏,以法治文化整合力抵御利益固化刚性对分配正义的干扰,以和合文化包容力应对责任分担惰性对分配正义的消解。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着诸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会对社会发展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例如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突出、国内消费乏力等等,笔者在此基础上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领域提出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从外围向权力体制核心的持续演进,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讨论的逐步深入,分配公平成为理解、评价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政策选择适宜性的基础性概念。然而,由于公平概念本身所具有的多重标准的复杂结构,分配公平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分配公平就是特定社会中的人们关于分配合意性的预期或信念体系,不同的信念适合不同的情形,构成了一个复杂网络。这种合意性的信念源自于人们为何结合成群体性社会,构成了群体性社会凝聚性与可能性的基础。这种信念体系受理性与传统或习俗的支配,因而分配公平具有其特定的性质、演化特征及其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民生中国是转型期中国的发展目标,保证经济建设与社会公平同步提高是新时期中国努力的方向。现阶段人民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与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不足之间存在矛盾,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态势不断扩大。公共政策系统内部松散、协同程度低,制约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此,应协同基本公共服务的政策系统,强调政策的整体功能及功能最大效用的发挥,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平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的问题,社会公平的具体内涵不是待分配的东西,它关系到不同的利益和利益分配的不同争论。教育、就业、风险投资、技术生产力的实际运用、房产、可流通资本的拥有量、货币可支配的数量等都体现了"公平"或"不公平"内涵的具体剖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