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对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初在中国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为特点.毛泽东认为中央高度集权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并提出了“虚君共和”的构想.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两次将这一构想付诸实践.“虚君共和”构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彻底贯彻,解构了中国计划体制中的中央高度集权,形成地方政府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体制,从而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非常不同于苏联模式.毛泽东按“虚君共和”构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仅使中国经济在“文革”的动乱中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而且为1978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创造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并对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方法论的特点之一:将对苏联模式进行彻底改革作为出发点 苏联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种模式一度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功。然而,时代在变化,这种模式并没有随之变化。因此,这种模式就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对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很清楚的。虽然多  相似文献   

3.
芬伯格试图在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与超越的基础上构建自己的技术批判理论,在产品批判和技术过程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中暗含的第三种批判即设计批判。但芬伯格没有认识到劳动过程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中生产技术的二重性。芬伯格以"苏联模式"的失败作为论证自己"技术非中性"观点的依据,并将"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对西方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判地应用。芬伯格对马克思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存在着诸多狭隘的、片面的理解,严重地低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理论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管理体制,是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不同于过去我们照搬苏联的那一套,又不同于东欧国家现行的模式。这种体制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已正确地把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统一起  相似文献   

5.
在苏联斯大林时代,实行单一的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超重型经济结构,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在现代化道路上出现了种种失误,并且没有及时进行改革或改革不得力,从而制约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化的进程,最终走向衰亡.本文对其作了经济上的分析,以揭示其由盛转衰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突破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中的法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一味地抹杀对苏联模式的借鉴.在保持发展的同时没有照抄照搬,而是批判地学习.正是如此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于不败之地.近百年来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的两大实践即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密切联系,研究两者间的内在衔接,是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邓志毅 《湘潮》2013,(8):6-7,11
陈独秀是最早公开正视并深刻批判苏联政治体制的人,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当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和各国进步人士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无限向往并高唱赞歌时,陈独秀以异乎寻常的洞察力,觉察到苏联的严重错误,并剖析了其错误根源,批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他的许多思想观点对我们今天仍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伯虎 《世纪桥》2010,(19):147-148
干部管理体制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6年底,新中国基本确立了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体制。分部分级的干部管理体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集中统一的干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借鉴苏联干部管理工作的经验,结合国内形势与主要任务的变化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它奠定了以后干部管理工作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9.
50年前,在觉察到苏联模式中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的弊端之后,毛泽东开始从中国集权的文化传统和欧美分权的政治文化对比的角度来思考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并且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论题,对今天的行政体制改革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的张载作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批判佛老哲学的基础上,以"虚"、"气"、"虚气相即"为根基,在"太虚即气"的宇宙论推演中,提出了人性结构"二重"说,首次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来阐述人性。他秉承了孟子性善论的同时,也为以善恶论人性的伦理思想提出了更合理的解释。这种本体论的人性论规定,不仅为道德修养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且对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特别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及"向内"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的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国前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没有别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学习苏联。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光辉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出现了反复,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意识形态建设思想的逻辑递进,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破与立、继承与发展的辨证统一。其逻辑起点是对"文革"时期"泛意识形态化"、苏联模式下的意识形态建设和开放环境中意识形态取向的深度反思;其逻辑中介是对"两个凡是"、淡化意识形态的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现实批判;其逻辑终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架构。把握这一内在逻辑,对于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建国前后,新中国经济建设没有别的经验可资借鉴,只有学习苏联.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以苏为鉴"的光辉思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出现了反复,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相似文献   

14.
自全面抗战爆发到德意日结盟,蒋介石对苏联的认知影响着他对中共问题的因应。苏德缔约前,基于苏联援华制日及苏日地缘政治博弈,蒋介石逐步淡化对苏联长期持有的疑惧敌视心理,臆断苏联"为己不能不助我",并且视中共为阻碍中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苏德缔约后,蒋介石疑惧敌视苏联的心理被苏联反复无常的行为重新激化,逐渐演成"苏联阴谋"的新认知,并形成了将中共问题和"苏联阴谋"挂钩的思维与决策模式。在德意日结盟之前,蒋介石在应对中共问题时深受这一思维与决策模式之影响。无疑,置身危局中的蒋介石在调整对战时苏联因素、苏联与中共关系的具体认知之同时,并未根本改变其对苏联之疑惧敌视心理,与对中共的敌意。  相似文献   

15.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六十年代初,在毛泽东、刘少奇等倡导下,党中央决定在工业、交通部门试办托拉斯。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的探索。回顾试办的历史过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好国有企业改革是大有稗益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按照“苏联模式”逐步建立起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作为这一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业管理体制也主要参照苏联的经验,由中央各部主要采取行政手段集中管理。这在开始进行经济建设的一段时间内是必要的,成效也是比较好的,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一体制的弊端便日益…  相似文献   

17.
①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体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随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确立而形成的。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政策的争论。斯大林先后批判了托、季、加、布等党内反对派,随后开始按自己思想和模式建设社会主义。与政治上、经济上高度集中统一相一致的是国  相似文献   

18.
1956年,随着我国社会本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建国初期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对我国经济建设曾起过一定作用的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19.
近来,有论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同前苏联模式混为一谈,并提出"苏联模式"和"斯大林体制"这种概念是"可疑的",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是一个"假命题"。那么,究竟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  相似文献   

20.
《党课》2012,(17):22-23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起的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简称“苏联模式”,虽然在本质上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因其存在的种种弊端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和克服,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