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乡贤的产生、繁盛、异化与离场反映了历史变迁中乡贤在乡村治理中定位和功能的不断演化。新乡贤治理是以乡贤这一传统组织为主导的乡村秩序新生产范式。新乡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土的守护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农村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新乡贤”这一群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可以说,新乡贤治理的功能再生是强化国家—社会的连接、激发乡村振兴内生能力的必然要求,由此,理清其时代要义、辨析其认识误区,构建其培塑路径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2.
治理有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迅猛推进,加速了传统村落的衰败和乡土文化的消逝,带来了乡村社会发展变迁中的治理困境,使得与传统直接管控的硬治理模式不同的间接嵌入的乡村软治理进入了现实语境,而注重文化重建的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乡村软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需要。从乡贤回归的现实背景及其所蕴含的治理逻辑可以发现,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新乡贤在获得村民认同的基础上嵌入既有治理结构,有利于纾解乡村治理困境。但在推进乡村软治理的过程中,要规避通过政策特殊化来达到"培育"新乡贤的不当举措,避免简单硬性地将新乡贤作为上级政策和价值观念的传声筒,避免脱离实际的"一刀切"和过度理想化行为。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乡贤的当代价值日益凸显,"乡贤文化""新乡贤"等名词走进了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十三五"规划,"乡贤治村"受到热捧。自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创新乡贤文化"以来,连续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新乡贤、新乡贤文化"写入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培育新乡贤文化",并对"乡贤文化"进行了详解;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如何发挥乡贤作用,激活乡贤资源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地推动  相似文献   

4.
《求实》2022,(3)
乡村振兴实施的关键在于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当前,农村面临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的结构性发展困境,乡村治理缺少主体性精英。因此,乡村振兴需要具有主体性的精英回归。返乡精英是新乡贤再造的新群体,他们具有较高道德品行、超群能力资源并熟悉乡土规则。新乡贤嵌入乡村社会,其嵌入行动分别是情感嵌入、身份嵌入和治理嵌入,具体表现为:新乡贤对故乡的情感记忆和熟人社会的乡土情怀,基层政府对返乡精英新乡贤的合法性身份建构,新乡贤处于乡村治理的“在场”位置。新乡贤嵌入乡村治理场域,主要通过融入治理主体、进入乡贤组织和道德权威评价等路径,能够有效重构乡村治理。新乡贤返乡治村,不仅能够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结构,推动治理主体多元化和治理策略多样化,而且可以培育村民现代价值观念,促使村民增加公共理性和行为规范合理。  相似文献   

5.
《求实》2022,(2)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作为“德治”的载体,新乡贤是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研究发现,新乡贤参与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制度供给和推动集体行动。其中,制度供给是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运作过程中提供基本的博弈规则,而治理共同体的各主体各司其职,完成多层级的制度供给。新乡贤负责供给乡村社区治理中的监督机制和互惠机制。在集体行动中,新乡贤具有强烈的利他精神,拥有一定的治理资源,可以有效解决行动初期的初始成本难题,并通过德行领导来动员和组织村民。同时,新乡贤推动形成嵌套组织结构,不仅提高了文化公共品供给的参与度,而且降低了组织成本。事实表明,新乡贤参与到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中,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困境与路径: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乡村治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李金哲 《求实》2017,(6):87-9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乡村从过去的"一大二公"的旧体制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现代化;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并未实现现代转型,面临着经济失衡、乡规失范、人才流失、文化失语等新的困境。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个兼具乡村与城市、传统和现代基因的新乡贤群体开始产生,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跨越乡村治理困境的一个重要选项。因此,探索新乡贤群体推进当代乡村治理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葛宇宁 《实事求是》2016,(5):102-10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贤文化是一个新事物,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其一,这种新乡贤文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它是一种现代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其二,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面临哪些困境?主要有乡村精英人士的缺乏、传统乡贤文化资源的匮乏、资本逻辑的冲击、需要协调与党在农村领导权之间的关系。其三,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它有助于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其四,这种新乡贤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有哪些?我们需要挖掘和传承传统乡贤文化资源、大力发掘和宣传新乡贤资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鼓励成立各种乡贤组织。  相似文献   

8.
市场逻辑严重动摇了内生于乡村组织的身份系统及其整合机制。新乡贤的培育建基于乡土社会的内在需要,但又具有相当程度的建构性,是政府自觉、文化自觉与个体自觉共同推动的产物。新乡贤正在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主体力量,在实践价值和秩序生产层面推动了乡土社会人力、物力、财力、智力和文化的创造性整合。区别于传统乡贤,从主体结构来看,新乡贤扬弃了血缘,扩展了地缘和业缘,类型更加多样化。从权威来源来看,新乡贤立足内源性生产,追加了外源性授予,贤能是关键。从功能生产来看,新乡贤扬弃了控制,拓展了服务,发展性功能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推动实施乡村振兴,要以文化作为先导和引领。弘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又是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引擎。  相似文献   

10.
黄博 《求实》2022,(1):81-92
不同于主要依托村民自治制度展开的传统村治形式,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方式具有更为丰富的构成要素与更为深刻的价值意蕴。乡村"三治融合"体现了基层民主力量、规范力量与柔性力量的融合,其实践过程即乡村自治能力、法治能力与德治能力的提升过程,其诉求指向涉及参与均衡、权威转化和乡贤培育。从乡村自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推进村民公共参与的均衡化;从乡村法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驱动精英权威向制度权威的转化;从乡村德治能力提升的维度观之,需要挖掘传统乡贤文化精髓并培育新乡贤群体。以上三个通道的打开,可以有效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因此,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指向与动力基础,要置于乡村文化振兴的语境中去理解。国家利益、市场需求、创新、竞争与交流等多重因素构成的动力基础,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现实驱动力与可能性。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但其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农耕文化传承、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市场化等方面仍面临现实挑战。为此,要从乡村文化生活、乡村文化内容、乡村文化观念、乡村文化产业等角度出发,探索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12.
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但既面临农村空心化的挑战,又面临着外部强制嵌入可能导致的"脱嵌"风险。从近年来浙江等地的创新探索来看,延揽乡贤应该成为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建设的新思路。为此,应该激发新乡贤回归的意愿、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以及完善运作机制。而延揽新乡贤,不仅能求解基层党建困局,还有利于扩展执政党的建设视野。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构想,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当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找到"以农民为主体"与利用外部资源的有机结合点。既要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支持和外部的资源支持,也要强调"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乡村振兴的动力应该是内源性动力与外源性动力的统一。选择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需要在重塑农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将外部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通过新乡村共同体内化于乡村发展,并通过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根脉、灵魂和动力。但是,由于生存基础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外部冲击、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现在的传统农耕文化遭遇着认同危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传承困境。我们要汲取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磅礴力量,弘扬乡风文明新时尚,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拓展农耕文化产业链条,创新乡村产业振兴新模式,开创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治理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寻求乡村文化治理的路径,需要挖掘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当代价值,关注植根于乡土社会的乡村文化,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协同治理理论和文化生态系统理论为乡村文化协同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的协同,治理内容的协同,治理主体的协同与治理路径的协同。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嵌入共赢的逻辑关系。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是把握两者关系的逻辑起点;中华传统文化与新乡土中国是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耦合的理论基础与社会基础;传统民俗技艺、乡村公共空间与新乡贤群体是乡村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共赢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乡贤群体"立德、立功、立言"等优秀品质积淀而成的乡贤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榜样文化和先进文化,对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而言是一笔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源。虽然乡贤文化已经在涵养农村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场"乡贤队伍能力弱化、新乡贤群体结构性失衡等问题的凸显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乡贤文化功能的发挥。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完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平台,健全以乡贤文化为引领的常态化的乡村集体文化活动,扩大新乡贤的引进领域和选拔范围等路径,实现乡贤文化的创新对农村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相似文献   

18.
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质,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振兴。当前,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面临智力支持不足、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不足、传统文化特色不突出、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程度不够等困境。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大对乡村旅游和传统文化的智力支持、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深入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特色资源并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形成产业,同时,还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与保障,乡村振兴的多元融合、嵌入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着高度的价值契合,文化嵌入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有力抓手。激活社会网络结构中的文化要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西方文化的精华嵌入乡风文明之中,促进多种文化在互嵌过程中有机耦合,在文化嵌入与融合过程中凸显农民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是新时代振兴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关乎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课题,它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多个领域。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让农耕文化的优秀菁华成为建构农村文明的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振兴乡村,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留住乡愁,更是一项振兴乡村、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任务。振兴乡村,首要的是要留住乡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基础上,让农村旧貌换新颜,使振兴乡村有足够的底气,振兴乡村有所依归。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