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个体自我意识与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形成和发展与文化认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个体自我意识的确立是文化认同的前提,而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依赖于文化实践活动的丰富.个体作为文化认同的主体,其自由个性的价值追求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5,(9)
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形成源于个体周边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致使其成长过程中正常需求经常不能被满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内在与外在保护性因素的匮乏会使得青少年产生自我认知偏差,极大可能发生越轨行为。针对青少年环境适应不良导致的吸毒状况,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青少年自身及周边资源帮助其重构生活,因为青少年具备较大的开发潜力,对于"步入毒途"的青少年的矫正工作应采取一种全新的社区戒毒理念即优势视角,从优势视角出发要求社工从全新角度看待案主的生态系统,充分利用社区、家庭、同辈群体等资源共同改造案主。促使其从生理脱毒到心里脱毒,顺利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3.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国主要是从公民文化权利的角度进行政策论述的。人们将文化权利视为一个当然的概念来使用,却没有对它进行必要的学术厘清,尽管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尤其是关于公民文化权利的研究尚未深化,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政策的有效论证。对自由主义来说,文化权利仅仅是个体的权利。对于社群主义而言,公共的善优先于个体的权利;而所谓的社群性文化权利,也主要是指属于某一社群的文化身份或资格。通过对文化权利概念以及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围绕这个概念所展开的争论进行必要的梳理,为下一步厘清公共文化服务中若干文化权利问题确定了一个逻辑起点,从而推进我国关于公民文化权利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雪 《世纪桥》2010,(21):137-138,146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将越轨者置于社区的环境内,利用社区资源对其进行矫正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发挥良性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效力。但因案主本身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排斥以及标签对待。因此,对于社会工作者来说,去除大家对案主的"标签"态度,减少社会环境对案主的负面影响,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探索》2017,(3)
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2002年和2011年的调查数据相比,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最近5年既有维持原有趋势的一面,也有新变化的一面。一方面,沟通型参与在基本稳定中略有增长,维权抗争型参与保持高位运行,它们维持着原有的变迁趋势;另一方面,前10年有所增长的投票、竞选和接触型参与各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各类型参与有升有降的变迁趋势表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转型"已经发生,人们更多地选择更具实质意义的参与方式。在影响公民政治参与变迁的3种时间效应中,生命周期效应有助于解释公民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行为差异,但世代效应和制度效应对总体变迁更为重要。制度效应的出现,如选举评价与政治涉入各指标的下滑,指向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一些现实困境:如基层选举运作欠佳,管控社会秩序的努力可能妨碍政治参与的扩大。而世代效应的出现,则表明新生代正从"经济赋权""文化赋权"走向"政治赋权",我国的政治民主及公民政治参与必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四有"好教师的核心要义是秉承了"人性向善"的"人性"意识,怀有着"仁而爱人"的"人道"情怀,拥有维护"受教育权"的"人权"理念。"性恶"或秉持"性恶论"者、没有"人道"情怀或无爱心者、不尊重"受教育权"或无人权观者不可为师。当下本应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一些地方变得紧张与疏离,与教师缺乏正确的"人性""人道""人权"意识及由此带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冷"有关。基于教师培养、个体反思、学校管理和社会风尚四个层面,从接纳到认同到践行再到维系四步着手,不断唤醒和提升教师的"人性""人道""人权"意识对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研究,大多数是把其作为个体来进行的,强调辅导员队伍自身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相对忽略其作为社会中的职业群体所应具备的社会属性。高校辅导员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辅导员队伍建设应放在社会分工大体系中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社会分工的视域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建设是必然趋势,对其进行内涵界定和逻辑关系厘定,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求实》2013,(4)
在法伦理视域中,"弱者权利保护"命题实际意味着对弱者权利保护道德基础的追问、对相关法律制度的道德批判以及对弱者权利法律实践中道德因子的探寻。确立弱者权利保护的道德哲学根基,应立足于生活世界本身,尽量消除工具主义思维,实现道义伦理与功利伦理的有机结合。重新昭示个体德性,确立弱者权利保护的公共伦理,并以内含伦理精神的法律运行过程来整合公共伦理与个人伦理,是破解弱者权利保护道德困局,实现弱者权利保护法律与伦理统一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过程同时是权利共同体的形成过程。而"权利"是指与权力相对的"正当"或"正义",从本质上看,城市化进程中的权利冲突基于正义供给的差异。一个不自由的城市归根到底会缔造一个充满压迫的社会,当城市最终成为社会权利的集合而非国家权力的单元时,城市个体的权利发展与城市的权利发展才能真正融为一体。从这样的角度看,城市化进程的权利冲突的化解不仅仅停留在私权的化解,更要着眼于权利冲突背后的公权保障;在城市与公民的双向权利发展中,逐步实现城市权利主体与内容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被遗忘权是大数据时代信息主体用于保护个人信息,在出现法定或约定事由时,要求信息控制者永久删除其相关个人信息的一种新型权利。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的制定进一步强化了该权利在欧盟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被遗忘权作为个人信息权的延伸,与隐私权有一定的区别。针对被遗忘权这一舶来品,我国在引入该项权利时需要重点考虑并解决其可能面临的困境。虽然,这一权利目前并未植入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但是在现有的司法实践中保护此项权利已经有了相应路径可循,即遵循"非类型化权利涵盖利益""利益正当性""保护必要性"这三大裁判规则。  相似文献   

11.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旻 《理论学刊》2003,(2):110-113
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 2 0世纪的中国遭遇到尴尬 ,尤其是对“女权主义”这一外来词语形成的种种曲解或误解 ,造成了众多女性学者对于“女权主义者”立场的不认同等 ,而隐于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在于异质的中西文化。女权主义与中国特定的文化相遇和碰撞 ,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 ,由原来激进的、女性自主的行动演变为温和的、有男权参与的、凭借社会政治手段实现的解放妇女的运动。“女权主义”与“女性主义”、“妇女解放”与“解放妇女”的差异不应仅仅被视为词语的偏正关系的变化 ,而更有着深刻的内在民族文化心理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王蒙自传>既是一个人的"当代史",更是当代史上的个体史与个性史.作者对"文革"史的重述,不同于一般伤痛式的叙事方式,而侧重描写其精神个性、思想性格以及价值取向逐渐成形的痛苦过程;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叙述,他关注的是思想解放潮流背后的艰难、偶然性与人的个性力量;在人文精神讨论中,他则对时代文化转型表现出一种深切的敏感和高度的警惕,其言论显示出某种超前性和孤独的意味.<王蒙自传>不但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记史的价值,同时更展示了王蒙自我形象的多维真相,展示了一个多维的复杂甚至矛盾的精神和心灵,从而达致历史的个性与个性的历史的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13.
<易经>和<尚书>是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两个重要源头.阴阳是支撑<易经>哲学的两个基本概念,阴阳两个方面的和谐与平衡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易传>在解释<易经>时提出了"保合太和"的思想.<尚书>阐发了"协和万邦"、"和恒四方"的政治理想."合和"与"和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司马迁的<史记>在<尚书>的基础上,较早提出了"合和"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合和"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下,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融合与冲突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党的思想建设既有积极的作用,又有消极的影响。我们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创新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把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道德法律资源交流中,确立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是当前我国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任何伦理道德体系的形成都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意识形态西方化并不是解决我国现时道德建设问题的途径。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用实践的勇气,扬弃泛道德化和泛法律化的两种倾向,确立德法相融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依据政治学原理,任何执政党的政治统治都有一个合法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政治统治的合法化包括历史的、道义的和现实的内容,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只要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即可获得历史的合法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即可获得道义的合法性;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可获得现实的合法性.三者紧密联系,内在统一,其中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价值行动与价值宗旨"的集体智慧,是对新时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为了谁、依靠谁"的精辟总结。文章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人百年追求等角度来深刻阐述这一重要思想的背景渊源;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根本目的、发展原则、力量源泉、价值取向来把握其思想内核;从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理论内涵、为我们党的治国理政提供了行动指南、汇聚为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进之力等方面来正确认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8.
民世纪,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了“革命文化”、“改革文化”两大战略。新世纪,党的十七大根据新的时代要求,确立“和谐文化”战略,对内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对外倡导建构“和谐世界”,坚持以“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文化建设的战略重点,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构筑和谐温馨的人类精神家园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乡镇卫生院改革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我国,乡镇卫生院具有公益性,同时也具有营利性。在长时期的改革中,由于其经营和管理机制滞后于改革步伐,导致其陷入了重重困境。乡镇卫生院要走出困境,政府必须做到:坚持“保”的思想,集中精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坚持“放”的思想,大力兴办乡镇医院;坚持“退”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实行“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20.
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阐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同研究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的关系,从而深刻理解这个命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