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向宪法致敬     
《学习导报》2014,(24):64-64
12月4日,国家宪法日。将宪法实施日变成国家纪念日,是对宪法这一根本法的尊重。我们期盼,从此宪法在公民心中不再遥远,更多的人能亲近宪法,感触到宪法的关怀和温暖。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宪法权威更加彰显。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执政之基,治国之本,必须严格遵循。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其核心是在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  相似文献   

2.
唐忠民 《探索》2015,(2):188-192
依宪治国是党和国家在选择治国理政方法上的一次重大决定。实现依宪治国,必须具备良好的宪法、健全的宪法实施机制以及坚定的宪法信仰。我国目前存在宪法信仰缺失、宪法权威不足、宪法实施不力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传统文化的桎梏,宪法教育的不力,宪法作用空间的缺失,其他权力的干扰和阻碍以及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必然发展阶段。由此我国的违宪审查机关要依宪追究违宪行为,我国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以及行政机关要在现行宪政体制下履行宪法实施职责,执政党要依宪执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普通民众要增强宪法信仰,这样才能促进依宪治国战略目标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3.
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树立宪法的至高权威。依法治国,从根本上说是依宪治国。这是因为:依法治国首先要有一个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而宪法是这个法律体系的统帅和核心,是国家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依法治国的实质在于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而宪法是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形式;法治国家必须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治国首先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相似文献   

4.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意,依宪治国是近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志,宪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和依据.实现依宪治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深入进行宪法教育,在全体公民中树立几种宪法意识;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逐步理顺党法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宪法,以适应社会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要重视宪法解释工作;必须健全宪法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证宪法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其中“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是其最重要的论述。肯定了宪法的至上性,并提出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把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上升到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来认识,确立了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的法治新理念。  相似文献   

6.
《党课》2014,(24):4-4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相似文献   

7.
正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这三句话在党的决议文件中首次出现,它为全面推进依宪治国、依宪执政,进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厘定了清晰的"路线图"。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行,宪法也不例外,没有宪法的全面有效实施,依法治国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  相似文献   

8.
正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出十大亮点:亮点1: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9.
十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出十大亮点:亮点1: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相似文献   

10.
1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我国拟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将每年十二月四日定位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  相似文献   

11.
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就要深刻认识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认真坚持依宪治国、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要不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严肃惩治司法腐败;就要规范权力运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5,(1)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一重要论断,对依法治国与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的关系作出明确阐释,体现了我们党对宪法尊严和权威的维护,是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理政之道的经验总结,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把握。一、充分运用宪法治国理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制定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  相似文献   

13.
任进 《求实》2002,(3):56-5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把宪法和宪法实施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而要实行依宪治国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依宪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也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载体。党的领导应通过宪法来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是宪法核心价值的体现,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因此,维护宪法权威意义重大,是当前法治建设的一项紧迫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修改宪法是我国法治建设的与时俱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清 《理论研究》2004,(6):16-18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修改宪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的权威性、稳定性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是修宪活动的重要课题。通过修宪使宪法本身更加完善 ,使宪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最具权威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指明"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强调"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在全面依法治国、加快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顶层设计的大幕开启,这是依宪治国首次被写入中央全会的决定,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对法治认识的深化。宪法在内容、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作为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性和正义性,更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从依宪治权入手,从规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起步,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依法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建立、健全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大布局已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8.
鞠成伟 《前线》2015,(2):8-10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依法依宪执政要"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依宪执政,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文摘     
正莫纪宏:"依宪执政"为何不能简称"宪政""依宪执政"这个概念,是2004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来的,当时的提法是"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从这一讲话精神来看,"依宪执政"是从两个角度而言,一是针对依法执政来说,主要是强调依宪执政在依法执政中的核心地位,因为"依法执政"中的"法"应当以"宪法"为核心;二是相对依宪治国来说,强调"依宪执  相似文献   

20.
宪政——政治文明的基础及精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宪政是政治文明的基础 ,是依宪治国的关键。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是宪政的基础性资源 ,宪法、宪政、宪政精神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是政治文明的价值体现。宪政的生命力和活力来源于良好的宪法秩序、有限政府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运转和宪法至上权威的不可撼动的社会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