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重视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在教学中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意义及原则,积极探讨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政治理想、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产生潜在的、深层次的影响,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是新媒体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此,文章以广西8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为样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影响的应对机制。分析发现,大学生网络化程度有利于增强其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大学生的网络理性有利于端正其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大学生网络表达积极性有利于筑牢网络舆情的思想防线,大学生网络思想引领工作有利于化解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因此,为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应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正确引领,努力提升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理性认知,完善大学生的网络表达平台。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而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更好地预防不良事件产生,有效进行疏导。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定义入手,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对策。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网络舆情的延伸,作为社会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给高校的和谐稳定与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较大影响。必须不断创新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科学监管引导,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营造文明、理性的网络舆情环境,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媒介的日益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教学资源,也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观念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分析了网络舆情的特征、本质、影响、功能,以及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探讨了网络舆情的引入与引导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浅析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江宁 《世纪桥》2010,(21):122-124
当前,论坛、博客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新课题。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要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引导,以促进高校校园的和谐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挖掘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功能。因此,高校要重视网络舆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准确把握其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教育引导,着力做好网络舆情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6,(12)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高校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学生网络舆情引导需要把大学生个性发展和个人梦想统一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文章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网络舆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志伟 《世纪桥》2010,(7):106-108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己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同时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关注高校网络舆情,把握舆情发展动向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作为21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信息载体和技术革命结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其价值选择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依靠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形成的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舆情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问题。本文认为要从优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高校工作机制以及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形成具有正能量的网络舆情,并成为社会网络舆情的主导者和引导者。  相似文献   

11.
刘猛  曾禛 《世纪桥》2012,(13):55-56
当前,论坛、博客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发表舆论的重要场所,大学生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网络舆情重要的集聚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给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现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分析了当今微博在高校的应用情况,随后,从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广度、传播的速度、与大学生思想状况内在的契合度三个方面分析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最后,提出从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官方微博传播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以及组建网络舆情监测的常备队伍等四个方面,就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高校学生组织具备网络信息搜集优势、网络事件快速响应优势和网络主体身份认同优势,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分析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生成发展规律,探索学生组织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高校网络舆情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以及新机遇。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并在新形势、新问题下建立起系统化的高校网络舆情的整合机制,提出网络舆情下开展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对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权益诉求、理念表达、情感宣泄的新平台和影响其思想、行为的新力量。但是由于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大学生还处于心理成长期,加之高校互联网舆情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高校互联网舆情环境日益复杂,舆情危机不断发生。为此,高校互联网舆情监管的当务之急是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做好顶层设计,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加强正面引导,以切实维护高校乃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类网络舆情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也为当下践行群众路线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生作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用户,更是将各类自媒体运用得淋漓尽致,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呈现着与一般网络舆情不同的特点,需要对之进行有效的干预和引导。文章在分析党的群众路线与高校网络舆情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H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的调查,探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律以及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达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提前研判的目的。然后,在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整套机制。该机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交流机制和健全应急机制等。通过机制的建立,达到引导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方向、消解突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改变着大学生思想和价值取向,同时对高校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要从增强高校对网络空间舆情的政治敏锐性、加强高校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阵地的建设、正确引领高校网上社会思潮,转换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方式等方面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H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的调查,探寻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的使用规律以及大学生在网络舆情方面所具备的特点,从而掌握网络舆情的规律及达到对网络舆情进行提前研判的目的。然后,在提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原则的基础上,提出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整套机制。该机制包括信息收集机制、组织保障机制、健全交流机制和健全应急机制等。通过机制的建立,达到引导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方向、消解突出事件对高校的负面影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